封面新闻记者 赵奕

春节假期渐近尾声,大批农民工陆续返岗返工。1月31日下午,1200余名川籍农民工搭乘K813次列车,从四川达州出发,前往广东等地开启新一年的务工之旅。“农民工川哥”的工地还没开工,这几年他选择留在家乡达州找工地。作为一名短视频博主,春节期间他仍保持高产更新,记录着当地浓浓的年味。

“农民工川哥”名叫何川,1970年出生于四川达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工。七年来,他和“川嫂”汤文淑,用视频记录、分享自己在工地上的生活,凭借一口川音,朴实的笑脸,真实的生活,收获了几百万粉丝。用“川哥”的话说,“没有技巧,都是生活”。

“我感到更加自信了。”2月3日,何川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拍摄短视频叩响了自己新世界的大门。他在记录真实生活的同时,也开启了很多“第一次”,展现了一个既能脚踩泥土,也能触摸星辰的农民工形象。


何川

# 镜头之内 #

记录工地日常走红

他在全网收获百万粉丝

镜头之内,头戴黄色工地头盔,穿着朴素且沾有油漆的工装,手持砖刀一层一层叠加水泥,从地基到楼顶,何川的身影穿梭在城市一个个工地中,烈日炎炎与寒风凛冽是他身后最普通的背景。

“干饭人干饭魂,干饭都是人上人,大家好我是川哥。”结束了上午的忙碌,何川便架好摄像机,开始记录工地午间日常。打开保温桶,米饭的热气迅速升腾,在镜头前展示自己简单下饭的家常菜,再配上一杯热水,就是何川最治愈的解乏时刻。

这样的记录,他持续了将近七年。

何川做自媒体是大儿子的建议。2018年,大儿子何松林大学毕业后做自媒体,何川夫妻俩在福建工地上打工,生活枯燥。大儿子建议他可以尝试拍一些视频展现自己的生活,何川个性开朗,喜欢热闹,就欣然答应了。

于是,何川拍摄了他的第一条视频。虽然平时生活里他是个“社牛”,但真正面对镜头时,还是很不自然。“我看镜头眼神飘来飘去,说话吞吞吐吐,很是紧张。”他回忆,当时自己正在接孩子放学,在校门口买了一份糍粑,便打开视频,面对镜头开始“唠嗑”,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短视频之路。

“我父亲其实没有拍视频的天赋,可他很有勇气。比如在快餐店门口,他就敢拿着手机一边拍一边介绍,很多人一开始是做不到这点的。”何松林说。刚开始那段时间,何川利用休息时间拍过自住的廉租房,拍过他在工地上吃自带的午餐,也拍过他在高楼上建造烟囱的过程。每天晚上,他将素材传给儿子,让他剪辑,一日不差。

一开始,流量和收益并不好,几百到一千的浏览量是常态,拍摄设备也仅仅是一台普通智能手机。而“川嫂”最初也并不是很支持,认为这太耗时间和精力,收益也不佳。“我想的是,管他的,当记录生活了,老了还能看看年轻时打工的日子。”


何川和妻子

类似这样不温不火的工地日常视频,何川拍摄了两年。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那一年,何川和妻子决定从福建回到老家四川达州,更好地照顾家中老小。“川嫂”也完全接受了视频拍摄,开始走进镜头。“不夸张地说,她现在表现比我还自然。”何川笑着说。

“那时候才开始真正决定好好做自媒体账号。”父子俩时常探讨视频拍摄问题,偶尔也会因观念分歧发生争吵。何松林介绍,父亲以前从不用智能手机,现在拍摄时开始注意角度,还懂一些基本的用光知识,“拍视频很有自己的想法。”

“松林说拍短视频好比写作文,要有中心思路,而我的视频内容太枯燥了,缺乏个人特色。”于是,父子俩经过思考,便想出了一句标志性开头“大家好我是川哥”“干饭人干饭魂,干饭都是人上人”等金句,一下子抓住了大家的眼球,流量也开始慢慢眷顾他。浏览量从几千、几万、数十万,一直到上千万,粉丝量和播放量开始迅速增长。

让他真正感受到自己“火”起来,是那条“农民工在工地第一次吃自热米饭”的视频。“当时全网播放量就已经突破500万,现在早就超过1000万了。”何川表示,记录工地干活干饭日常生活的视频,流量都不错,很多人会在评论区留言,说“看到了父辈们奋斗的样子”“真实朴素的劳动人民”“接地气的工地生活”,这也鼓励着他持续更新优质视频。

# 镜头之外 #

穿梭城市工业“丛林”

肩扛整个家庭的“父辈”

镜头之外,何川的身上,倒映出的是中国万千普通农民工最真实的影子:提上行囊,告别故乡,身上背着大包小包,肩上扛下一家人的幸福安康。


何川一家四口

2003年,何川和妻子从四川达州来到福建工地,他做大工,妻子当小工。“那时候工价在35到40元一天。”他回忆,刚到工地时居住条件有些简陋,用篷布把住地简易地围起来,晚上被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遇到台风天篷布还常被吹走。过了一年多,他想着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便在附近租了一间民工房,租金50元一个月。

后来,建筑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像何川一样奔赴五湖四海,在工地用汗水换取家人们更好的生活,每年也只有过年才回家乡。

“不过工价也涨了,从几十块到现在的三四百元。”在福建的十七年,何川用一砖一瓦砌出了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城市,奥体中心、海峡会展中心等当地标志性建筑都有他奋斗的身影。

2020年,何川和妻子决定回到家乡达州,也在城里买了房。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农民工川哥”的视频开始被更多人看见。

因为拍摄短视频,何川开始邂逅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走红毯、第一次演讲、第一次获得四川省“最美农民工”、第一次拿到奖杯。“这些以前都是没想过的事。”他激动地说道。

而他生活中的另一面,是不做扫兴的父母,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开启了很多生活中的“第一次”。第一次吃炸鸡汉堡、第一次吃自助餐、第一次吃自热火锅和米饭、第一次喝奶茶……“以前都没有吃过这些新式玩意儿,现在有条件了,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变化。”他打趣着说,现在自己已经爱上了炸鸡汉堡,在视频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因为拍摄短视频受到关注,让大家看到了真实生动的农民工形象,带来了正能量,我感到很高兴。”何川表示,自己现在出门经常会被认出来,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请他去自家工地干活,也接收到了更多温暖的问候和祝福。

# 流量之下 #

寻求新的突破

葆有初心的“建设者”

目前,“农民工川哥”账号全网粉丝已超过百万,何川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

身处流量之中,他也有自己的困扰和焦虑,在一片叫好和鼓励声中,偶尔会传来不一样的声音。“有人会说视频内容太单一了,好多都是工地干饭,有些枯燥。”何川说道,现在流量确实不像之前那样容易上涨,粉丝量和浏览量似乎都到达了瓶颈,需要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工地干活特殊性在于,每个工地项目结束后,会有一段空窗期,自己会再找活儿干。但这段时间如果在家拍摄简单的做饭和生活类视频,流量就不太好。“大家喜欢看充满新鲜感、对比感的视频。”

因此,他也常常思考怎样创新视频场景和内容,比如带家人出去吃个不一样的美食,开展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活动,或者回农村赶集买年货等。他空下来时,还会在评论区了解和回复大家的建议,及时作出调整。


何川(右)和工友

成为“网红”后,除了收获“粉丝”的关注外,不少机构也找到他进行签约。“我只想简简单单拍好视频,不想增加太多限制,所以拒绝了。”

西瓜账号做起来后,何松林也曾劝父亲将重心放到拍视频上,但何川坚决不同意,说做泥瓦匠是他从事了大半辈子的职业,不能忘记初心。

他坦言,自己之前也尝试过一段时间直播带货。“但效果一般,毕竟不是专业的,所以去年也就没有直播带货了。”目前,他偶尔会在视频中适当接点小广告,当作收入的一个补充。

回想七年的短视频创作,拍摄设备从最开始的智能手机到现在摄像机、云台、补光灯一应俱全;视频内容从工地干饭到生活日常;从面对镜头紧张不自在到现在自然大方侃侃而谈,何川的镜头,记录着自己的变化,也定格着时代的印记。

而在何川看来,拍摄短视频也是自己与时代的“双向奔赴”。“我更加自信了,感觉越来越受人尊重。”或许在何川的身上,真正应验着那句“真诚才是最大的杀手锏”,没有花里胡哨的运镜和难以捉摸的剪辑,简单纯粹的镜头语言,折射出一个普通农民工在时代车轮推移中,既能脚踩泥土,也能触摸星辰的初心。

“年过了又要开始找活儿了,还能干就多干一点。”何川笑着说道,一年到头就盼个过年,因为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他无比期待新的一年,家人的生活如同他建造的大厦一般,坚实而充满阳光。而他,始终是用双手托起城市天空,肩扛家庭责任与压力,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中的一个。

(受访者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