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正式迎来立春节气。虽然春寒料峭,万物却已经逐渐复苏。按照民间的传统习俗,今天的你准备好“咬春”了吗?

“咬春”是立春较为常见的民俗之一,指的是立春日吃春饼、春盘、五辛盘等节令食品,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五辛中的蒜、小蒜、韭菜、胡荽、芸薹也常作为春卷的馅料。那么,你知道它们的食疗功效吗?又有哪些禁忌呢?


韭菜:温中下气利胸膈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王元钊主任中医师介绍,韭菜有润肠通便的功效,《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韭菜能“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其中的“益阳”往往被作为韭菜是“壮阳草”的重要依据。

实际上,靠韭菜壮阳的说法不是很科学。但韭菜也确实有一定的温阳驱寒作用,《日华子本草》记载韭菜可以“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

南京市名中医、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医师夏公旭介绍,吃韭菜也不是多多益善。《本草纲目》记载:“韭菜多食则神昏目暗,酒后尤忌。”所以喝酒的时候不宜多吃韭菜。在补充体力的菜肴中经常会用到韭菜,因为韭菜含有的大蒜素可以提高维生素B1的吸收率,从而更好地缓解疲劳。猪肉中富含维生素B1,大家用韭菜和瘦肉馅一起包春卷也有一定的食疗功效。

小蒜:通阳散结兼行气

小蒜是中药薤白的别称之一。中医认为,薤白性温,味辛、苦,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之功。清代名医黄宫绣在其所撰写的《本草求真》中提到:“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实通气、滑窍、助阳佳品也。”

需要注意的是,发热、阴虚、无滞者慎用薤白。古代医家也多有提示,《食疗本草》中提醒发热者不宜多食。《本草汇言》中告诫阴虚发热病不宜食。《本草从新》则强调因为薤白属于滑利之品,无滞勿用。一般人也不适合多吃,因为《随息居饮食谱》中提醒:“多食发热,忌与韭同。”

蒜:消积行气暖脾胃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孙刚副主任中医师介绍,中医认为大蒜有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毒、杀虫的功效。对于居家防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痈疽肿毒等都有一定的好处。大蒜被粉碎或切碎时,大蒜素就会释放出来,生吃时保留得更多。但是,大蒜素对肠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肠胃疾病患者要少吃。如果想吃大蒜,又担心肠胃不耐受怎么办?可以试试“蒜水”,大蒜切碎之后泡在清水里能有效降低刺激性,同时保留了大蒜的功效。

中医认为:“蒜治百病唯害一目”。大蒜吃多了对眼睛不好。嵇康在《养生论》中也提醒“薰辛害目”。蒜味走清窍,通眼睛,患有眼病的人,在治疗期间不宜食用辛辣食物。

胡荽:消谷散寒通心窍

提起胡荽,它的别称相信很多人更熟悉,那就是“香菜”。孙刚主任介绍,胡荽的功效很多,不仅能作为香料提香,还可以促进消化,通利肠道。比如《食疗本草》中记载其能“利五脏,补筋脉,主消谷能食,治肠风,热饼裹食”。胡荽虽然香气宜人,但禁忌也不少。比如《千金·食治》中提示“不可久食,令人多忘。华佗云,患口气臭,匿齿人,食之加剧,腹内患邪气者弥不得食,食之发宿病,金疮尤忌”。

另外,一些中药服用的时候也不宜食用胡荽,比如《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牡丹者,不可食此。”对于气虚体质以及部分人群也不宜食用芫荽,比如《本草经疏》提示:“气虚人不宜食。疹痘出不快,非风寒外侵及秽恶之气触犯者,不宜用。”健康人群也不要多吃芫荽,比如《医林纂要》中已有告诫:“多食昏目、耗气。”

芸薹:破结通肠能补钙

芸薹也称油菜、菜薹、寒菜、胡菜、薹菜等,王元钊主任告诉记者,中医认为油菜性味辛凉,清代著名食疗学家王孟英所撰的《随息居饮食谱》称油菜“烹食可口,散血消肿,破结通肠。子可榨油,故名油菜”。民间对习惯性便秘、热毒疮疖等也有吃油菜用于辅助治疗的做法。

油菜薹,也叫油菜心,纤维素丰富,既可减少脂肪吸收,又可促进肠蠕动,减少便秘。此外,油菜钙、钾含量都较高。因此,立春的美食中,这种蔬菜比较适宜养生保健。

通讯员 杨璞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