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是历史上非常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跟高欢同为怀朔镇人,在北魏六镇之乱的大背景中,也曾成为叱咤江湖的人物,所以后来虽然尔朱荣被杀,高欢依然拉拢了侯景归附自己。
而在高欢的阵营中,侯景又以其实力近乎与高欢平起平坐,并成为北魏的河南王。
高欢临死知道侯景是无法为高澄所驾驭的,所以才要杀掉侯景,侯景因此而叛。
侯景的反叛以一己之力搅动了东魏,西魏和南梁,引发三国在河南之地的大战。
而这场激战最终的后果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侯景竟然最终攻下了建康,囚禁了萧衍,导致萧衍饿死,又扶持萧纲做了傀儡皇帝。
侯景在平定了三吴地区之后挥师西进,与萧绎战于巴陵。但巴陵一战侯景失败,侯景撤回建康。而萧绎派王僧辩和陈霸先进军建康。
侯景在退回建康之后上演了最后的疯狂,杀掉萧纲,然后扶持萧栋,之后上演禅让戏码,自己做了一回皇帝。但这个皇帝的梦却非常短暂,在王僧辩和陈霸先联合攻击下,建康失守,侯景被迫逃亡。
那么侯景为什么没有 能东山再起呢?侯景的失败给我们现代人以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呢?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侯景众叛亲离,逃亡途中被杀的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原文文字版本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
02
译文
03
—
收获与反思
在读到侯景败亡的这段历史,也总是扼腕叹息的。
不可否认,侯景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侯景的出身其实并不好,他跟高欢一样,不过是北魏六镇怀朔镇中戍卒出身,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侯景是鲜卑化的羯胡人,其实在六镇也是被边缘化的。
但侯景凭借着其出色的军事能力,逐渐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怀朔镇的镇功曹史,他的军事能力其实是在高欢之上。
也正是因为侯景的能力以及他积累的资源,使得在六镇之乱之际,他能在这盘乱局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当时高欢选择投靠杜洛周参与叛乱。而侯景选择投靠尔朱荣平剿叛乱。侯景要是没有能力也不会得到尔朱荣的青睐。
但侯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还是压错了宝,没想到尔朱荣骄傲自大,最后竟然阴沟里翻船在洛阳被杀导致尔朱系的崩溃。而之后高欢东渡崛起,竟然打败了尔朱兆,主导了北魏的政局。当然高欢当时的势力还是比较单薄的,他只能向侯景这样掌控一方势力的人伸出橄榄枝,于是这两个出身怀朔的老乡又走到了一起。
而在这个过程中,侯景也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高欢选择的正确,在平息内部的动荡和与西魏的对抗中,侯景都成为高欢最锋利的刀。
但在这个过程中,侯景也得以做大,实际掌控了整个东魏的河南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河南王。
但侯景和高欢之间却缺乏信任,他们只是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的背后不过是侯景对高欢的忌惮,毕竟高欢的背后多家势力联手,自己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但高欢也知道自己始终是无法彻底驾驭侯景,也清楚自己的儿子更不可能。所以才要在临终前除掉侯景。而侯景这时也不得不反。
而侯景之反却以一人之力搅动了三国深度的参与了中原的争夺。
而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没有想到,虽然侯景失去了河南之地,但是却在萧衍接纳了自己之后,联合萧正德攻陷了建康,并饿死萧衍,扶持傀儡萧纲继位。
但侯景显然是打仗很在行,但在政治上却很幼稚。侯景已经挟持了萧衍,却在南梁各派势力各怀鬼胎之际,不能快速的拉拢和平息地方豪族势力,反而逼反了三吴地区的豪族,导致自己的后花园三吴地区陷入战乱。
而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长江中游的萧绎才得以除掉萧誉,废掉萧詧,赶走萧纶,最终以萧氏宗族的继承人的身份得到萧梁很多势力的支持,也就是在这种此消彼长中,攻守之势反转。
而当侯景平定了三吴地区之乱后,率军向萧绎占据的荆州进军时,这时的优势已经不在侯景这一边了。
所以巴陵之战,侯景战败,不仅是侯景出身北方,擅长野战不擅长水战,其实背后更是南梁众多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大都归附了萧绎,萧绎已经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当时侯景为什么着急撤军呢?因为不撤的话,陈霸先及其他南梁的部队已经要抄自己的后院了。
而回到建康的侯景又出了昏招,杀掉了萧纲,扶持萧栋之后搞了禅让,自己称帝当了皇帝。
但这一招显然让侯景彻底失去了退路,本来侯景占据三吴之地,以三吴之地为筹码,还是可以和北齐等势力做一些交易的。但侯景称帝显然就已经没有退路了。
当然侯景要想取得北齐的信任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侯景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背叛中,不断失去了各派势力对他的信任。从而他变成了所有人的敌人。所以当时不仅是萧绎的大军压向建康,北齐在北边合肥也是虎视眈眈,侯景再次陷入了多面作战的局面。
侯景一生不断的再反叛,而这时他又尝到了被别人背叛的滋味。当年他归顺南梁接纳他的刘神茂再看到侯景大势已去之后,刘神茂就和仪同三司尹思合、刘归义、王晔、云麾将军元頵等人占据东阳归顺了萧绎。虽然之后刘神茂的部队在谢答仁的进攻下最终失败,但刘神茂的反叛也暴露了当时因为投机而跟随侯景的势力已经纷纷想要摆脱侯景了。而侯景之后为了震慑自己的势力,对刘神茂采用了极刑,用滚筒锉刀一寸寸的从脚到头一段段的都切碎了,惨不忍睹。但侯景的这一招显然并没有震慑住部下,反而让自己体系内部的一些势力更加的坚定了反叛的意志。
而这时陈霸先和王僧辩的大军已经在寻阳(江西九江)会师,随后向长江下游进军,很快就攻克了鹊头(安徽铜陵)。当时侯景的大将侯子鉴刚从北边回师,一看王僧辩的大军浩浩荡荡,自己的兵力根本无法抗衡,只能快速后撤到姑孰构筑防线(现在安徽当涂)。
而这时王僧辩的大军再次兵不血刃的拿下芜湖,直接逼近了姑孰,双方在姑孰的大战不可避免。
侯景也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性,面对大军压境,侯景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赦免了萧绎和王僧辩,这项赦免引发了很多人的嘲讽,在当前的局势下,不是侯景要赦免萧绎,而是萧绎肯不肯赦免侯景了。
而另外就是令侯子鉴死守姑孰,因为姑孰这个地方已经是南京的护城河了,如果王僧辩突破了姑孰,南京就已经无险可守。
侯景又派将领史安和率2000人支援协防。
侯景虽然现在陷入了困境,但是侯景的军事天赋还是在的,他清楚自己的强项在骑兵陆上作战,而王僧辩的军队的强项在水战,所以他命令侯子鉴放弃水军,把营垒设在陆上,引导王僧辩在陆地上作战,凭借其强大的骑兵,那么还是有胜算的。
起初事态确实如侯景所料,王僧辩对于侯子鉴放弃水上作战,紧闭营寨的做法没有太多办法,所以王僧辩的大军在芜湖停留了十多天即不能破敌,也不敢东下。
而这时王僧辩采取了示弱的姿态,表现出大军后勤不济,想要撤军的态势。而这一招蒙蔽了侯景,侯景于是命令侯子鉴出击。
当然侯景当时是希望侯子鉴引王僧辩上岸决战,所以在岸上配置了一万多骑兵。然后出动了快艇引诱王僧辩的部队。但王僧辩早有对策,他再次让部队示弱,命令船队后撤,侯子鉴以为王僧辩的部队要跑,于是出动舰船追击王僧辩。但没想到的是王僧辩才是诱敌深入,因为王僧辩的水军有巨船,所以当将侯子鉴的船只放入埋伏圈后,用巨船封锁了水路,搞了一招瓮中捉鳖。侯子鉴的水军怎么可能打得过王僧辩,这一战侯子鉴大败,带领残兵败将逃回了建康。气得侯景一个劲的骂侯子鉴坑爹啊。
而王僧辩取得了芜湖之战胜利之后,乘胜前进,直接进入了南京,然后趁涨潮舰队开进了秦淮河。
双方在秦淮河畔展开了激烈的对决。这次是侯景亲帅步兵一万多人,铁架骑兵八百多人摆开阵势。但是侯景的部队人数还是远远的低于南梁的军队,所以陈霸先看出来侯景的弱点,把自己的部队分散开,这样侯景只要攻击任意一点,其阵型必乱,就给其它部队以可乘之机。
果然之后侯景先攻击王僧志大营,陈霸先命该部队后撤,侯景进军,其侧翼和背后就暴露了出来,陈霸先派2000神射手 出击侯景的后卫部队,侯景只能回援,这时侯景的大军阵势就已经乱了,于是陈霸先和王僧辩的大军全部出击,侯景军大败。
但侯景确实不简单,在这种情况下部队 竟然没有崩溃,退到了防御工事进行固守。
但背叛再次发生了,侯景一方守卫石头城北门的卢晖略投降,王僧辩得以兵不血刃的进入了石头城。
侯景这时只能背水一战,他又想复制涡阳之战对付慕容邵宗的方法,让士兵持短刀攻击骑兵的马腿,但陈霸先显然早有准备,侯景的突袭不成功,遭遇到陈霸先的反冲击,侯景的大军瞬间崩溃。
侯景这时知道大势已去,用皮袋装上自己两个儿子,带领一百多骑兵去投奔驻扎在苏州的谢答仁。其智囊王伟等人逃往镇江。
而王僧辩的大军这时开进了宫城。
王僧辩的军队的军纪也是非常差,王僧辩放纵士兵劫掠,历史记载:建康居民。全城男女,衣服被剥光,裸露着被赶出家门,从石头城一直到东城,哭爹喊娘,一路上全是难民。当天晚上,士兵失火,烧毁了太极殿和东西堂,宫殿中的珍宝神器、仪仗羽饰、车辆等,全被烧得干干净净。
在战争状态下,没有了法律和秩序的制约,如果再没有军纪的约束,人的兽性一旦被放出来,那就是百姓的劫难。而在战争中,为了激励士兵的士气,很多将领甚至将劫掠当做给士兵的赏赐。所以为什么古代大战必有屠城,战争越惨烈,屠城越惨烈也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暴行是不分阵营的,而战争中人命如草芥,统治者更是看不到甚至是刻意的忽略这一点的。
所以作为老百姓而言,千万不要憧憬战争,不要将自己的未来寄托于所谓士兵的良心之上。而天天见惯了杀戮,不知道还能不能活到明天的士兵,还会在乎自己的良心吗?
在放纵士兵劫掠的同时,王僧辩还做了两件事,一件事就是派军队追击侯景,而侯景兵败,其各地的势力看到大势已去,南兖州刺史郭元建,秦郡戍主郭正买,阳平戍主鲁伯和,行南徐州事郭子仲,都纷纷献出自己镇守的城池归降。
当时侯子鉴跑到广陵,见到郭元建,建议郭元建不如投降北齐,投降南梁南梁未必会宽恕自己,而投降北齐,作为北方人,还有可能回到家乡。于是郭元建和侯子鉴又都投降了北齐,而北齐当然乐见其成,兵不血刃的就占据了南梁的广陵。而广陵是建康的门户,广陵一丢,建康作为都城就已经暴露在了北齐的枪口下。侯景之乱终于还是便宜了北齐。
而侯景的智囊王伟被守将黄公喜抓住送回建康,萧绎本来爱惜王伟的才气,想要赦免王伟为自己所用,但王伟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有人这个时候给王伟上眼药,把王伟之前写的檄文拿给萧绎看,其中有:“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萧绎最不能忍的就是有人骂他独眼,所以最终王伟被舌头被钉在柱子上,遭受了剜腹、脔肉的酷刑而死去。由王伟现代人要得到教训,做人千万不要太张狂,风水轮流转,你口出的狂言迟早一天会遭受到其反噬。
而侯景的境况也是非常糟糕,他想投奔谢答仁,谢答仁当时走到了浙江富阳,结果赵伯超当时驻守杭州,听说侯景败了,也就归顺了萧绎,然后阻止侯景北上,侯景只能逃到嘉兴之后又退回吴郡。
而这时侯瑱已经追到了松江,这时侯景收拢的败军还有二百只船,兵力数千人。于是双方在松江展开激烈的较量,但侯景的军队已经没有战斗意志了,这一战彭隽、田迁、房世贵、蔡寿乐、王伯等人都被侯瑱所擒。侯瑱也是非常残暴的,把彭隽活活剖腹,抽出他的肠子,彭隽还没死,用手扯回肠子,这时侯瑱才用刀砍死了彭隽。
战败的侯景带了几十人想要乘小船出海,然后从海路去山东。因为船小,侯景把两个儿子都扔到水里淹死了。
但跟随侯景逃亡的大舅哥羊侃的儿子羊鹍这时也决定反叛侯景,走到半路命船只掉头开回京口。侯景发觉之后想要跳江被阻止,侯景躲入船舱想要把船底挖穿,遭到羊鹍的刺杀。
侯景的人头被送往江陵,被挂在市上示众三天之后,又用火烤干,并油漆了后交付武库保管。而双手被砍下送往北齐,而尸体被送往建康,拖到广场上展览,而百姓纷纷割取侯景的肉吞食,侯景曾经非常宠爱的萧纲的女儿溧阳公主也参与了吞食侯景肉的行为。
而侯景留在北齐的五个儿子也都被高洋用大锅给煮了。
成王败寇,可叹一代风云人物侯景落得了如此下场。
但侯景的悲剧也有其必然性,侯景的一生其实都是在投机,投奔尔朱荣,投奔高欢,投奔南梁,而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侯景得罪了更多的势力,逐渐把自己的路走成了死胡同。
而更为致命的是侯景自视甚高,在高欢的体系中就藐视高欢的权威,认为自己要比高欢强,但实际上高欢一死,侯景占了河南之地竟然没有坚持多久就狼狈而逃,从这一点上看侯景在政治谋略上比高欢差得太远了。所以夺取政权从来都是综合较量,不是你能打就能当土皇帝的。
而当时侯景占据河南之地,如果自己不想当土皇帝,拿河南之地跟任何一方做交易,换取自己的平安都没有太大问题,但正是侯景的贪婪,才让自己及儿子们最终都难逃噩运。
而侯景围困台城,囚禁萧衍当人质本来是侯景的另一个转折点。这个时候侯景如果安抚各地势力,换取各地势力对自己的支持依然有可能渡过难关。但侯景却将当时渡江时解放江南奴隶从而获得大量奴隶的支持当做了自己的政治路线,在三吴地区继续推进这种政策,结果遭到了当地士族和地主的顽强抵抗。侯景虽然尝到了摧毁一个秩序带来的好处,但却无法快速的建立另外一套秩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结果就是三吴地区的经济基础被摧毁,让自己再次陷入了危机中。所以侯景在政治上是幼稚的。他虽然体察基层百姓的困苦,但他更像一个流氓无产者,只知道破坏,但不知道该如何建设,这也是导致他失去了支持的力量,最终惨败的原因。
侯景之乱的终结,接下来的萧梁政权该何去何从呢?从萧绎对王僧辩下的命令:“六门之内,自极兵威。”就可以看出,萧绎开始为自己的登基铺路了。而这句命令一下,被囚禁的傀儡皇帝萧栋以及他的两个弟弟的命运也就决定了。处死了萧栋以及其弟弟,萧绎登基的最后的障碍就已经被去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