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系统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推动解决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纲要》核心内容,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助力《纲要》落地生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本期节目邀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

张布和

解读《纲要》第六部分: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育见新闻:《纲要》的第六部分是关于职业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关于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以及高技能人才的内容。您认为这对于我们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怎样的深远意义呢?

张布和:关于这个问题,我想首先强调的是,职普融通与产教融合无疑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核心策略。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其终极目的,便是培养出大批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以及高技能人才

实质上,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物质基础,正是通过我们的生产制造、服务等一线产业的辛勤努力与创新实践来逐步构建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一线产业急需的大批高端技能人才,正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一体两翼”探索产教融合新形态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深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落实地方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布局。推动有条件地区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

育见新闻:我们深入探讨一下纲要中的第20条内容,该条提出要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的新形态,并对省域、市域、行业的产教融通提出了新的要求。您能否详细解析一下这个“多元办学”的“多元”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这种新形态“新”在何处?

张布和:在《纲要》中,深化产教融合是对职业教育部分的重要论述。该文件明确提出,产教融合将通过“一体两翼”的模式实现。“一体”指的是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模式,而“两翼”则分别是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关于“多元办学”的“多元”,它主要体现在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过去,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举办,但现在,我们鼓励产业、行业、企业等更多主体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举办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更加发挥多元主体的办学积极性,也能使他们深度地参与到我们的办学工作中。

至于产教融合的新形态,“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教联合体和产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这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旨在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二是这种新形态打破了过去职业教育办学相对封闭、与产业对接不够紧密的状况,通过产教融合,使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跟上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从而培养出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职普融通工作前置

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支持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教育。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融合发展。加强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衔接培养。

育见新闻:《纲要》第21条的相关内容,与之前我们讨论职普融通时的情况不同,现在这项工作似乎已经被前置了。您认为未来我们的职普融通会如何更好地发展呢?

张布和:《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职普融通的重要性,并且强调这项工作需要从更早的阶段开始,即在中小学阶段就加入职普融通的教育内容。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中小学阶段就开设职业教育启蒙课程、职业体验课和技术课,让学生尽早接触职业教育,培养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体验。

到了高中阶段,《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融合。这可以通过建设综合高中的方式来实现,在综合高中里同时开设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和普通高中的课程,学生可以互选课程、互认学分、互转身份。这种尝试已经在一些地方开始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且这种融通不仅仅是在高中阶段,现在在高等教育阶段也有了一定的尝试。现在的高等学校也被要求和支持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尤其是强化与职业相关的实验、实践、实训、实习等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指导等。甚至有一些有条件的普通高校也开始举办职业教育,这样的趋势是非常积极的。

因此,从中小学到高等教育,我们基本上已经打通了职普融通的通道。未来的职普融通,将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选择,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造更宽广的道路。同时,我们也需要持续关注和优化这个融通的过程,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加强教考衔接

优化职教高考内容和形式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强教考衔接,优化职教高考内容和形式。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开设职业技术专业。稳步扩大职业本科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

育见新闻:《纲要》第21条里还有一个内容是要加强教考衔接,优化职教高考的内容和形式,您觉得现在我们的职教高考还可以怎么样进一步的来优化?

张布和:首先,我们需要深化教考衔接,确保教学内容与考试要求紧密相连。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应与职教高考的评价标准相匹配,以便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并真正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

其次,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考核。职教高考与普通高考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其实践性。因此,在职教高考中,我们需要设计更多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考核环节,如现场操作、项目完成度等,以确保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准确评价。

此外,我们还需要持续优化考试内容和形式。职教高考应该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考试内容,以确保考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我们也可以探索更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如面试、作品集展示等,以便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提高职教高考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也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确保考试过程的公正性,避免出现任何形式的舞弊行为。同时,考试成绩和录取标准应该公开透明,以便学生和家长了解考试要求和录取情况。

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

需把握“关键点”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优化实施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加快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全面达标。实施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改革,建设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

育见新闻:《纲要》第22条提到两个“关键”,分别是要提升职业学校的关键办学能力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的改革,这两个“关键”分别指向哪些方面?

张布和:首先,提升职业学校的关键办学能力,这主要涉及到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方面。具体来说,学校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施,包括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等,以提供学生实践和学习的环境。同时,优质的师资力量是提升办学能力的关键,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教学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此外,管理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多个方面。

其次,实施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的改革,这主要涉及到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五个方面。这些要素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专业设置上,我们需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在课程建设上,要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材建设上,要编写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行业认知。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机会。

多点发力

优化技能人才成长政策环境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各级教育普及水平持续巩固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契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育见新闻:《纲要》第23条的内容是要优化技能人才成长政策环境。在您看来,对于职教本科生在未来的求职、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应该是什么样的?

张布和:在过去,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求职、招聘、晋升和职称评聘等方面,往往没有享受到与普通本科学生同等的待遇。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

首先,从政策层面明确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待遇,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就业还是招聘环节,还是在后续的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中,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都将拥有更多的机会和公平的环境。这将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鼓励更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其次,针对技能技术类岗位等级评定和待遇不完善的问题,提出新八级工等举措,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将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技能技术等级评定体系,为技能人才提供更加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机会。同时,通过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也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落实“新八级工”制度

完善职业技能人才晋升通道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落实“新八级工”制度,以技能水平和创造贡献为依据,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工资水平。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育见新闻:到底什么是“新八级工”?在您看来怎么落实相关政策?

张布和:“新八级工”是一个为了完善职业技能人才晋升通道而提出的新制度。过去,我们的技术技能岗位等级制度相对简单,只有五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能人才的晋升空间和职业发展。而“新八级工”制度则是对这一制度的拓展和延伸,将五级变为八级,从学徒工到首席技师,为技能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晋升空间。

要落实“新八级工”制度,我们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评定机制,确保每一级别的评定都公平、公正、公开。同时,我们还需要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教育资源,帮助技能人才提升自身能力,达到更高级别的要求。此外,我们还需要提高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和尊重,让更多人愿意投身到技能学习和职业发展中来。

我们可以这样比喻“学徒工相当于初级职称,首席技师相当于正高职称”,这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新八级工”制度。确实,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虽然类型不同,但同样重要,都应该享有同等的待遇和晋升机会。通过“新八级工”制度,我们为职业技能人才搭建了一个更加明确的晋升通道,让他们在自己的赛道上能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

职业教育这样做↓

育见新闻:《纲要》明确了我们的教育强国建设要分两步走,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在这两个阶段,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张布和:对于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期待,我认为在2027年前,我们应该初步构建一个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现有的职业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提升,确保职业教育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确保职业教育的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相连。

到了2035年,我期待我们已经建成了一个完善且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应该能够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同时,职业教育应该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教育类型,为更多年轻人提供多样化的成长路径。

来源 | 育见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