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李先生每天都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忙碌地穿梭于工作与生活之间。他今年 44 岁,正值壮年,本应是精力充沛、意气风发的时候,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那是去年的一天,李先生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被查出患有高血压。这个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他平静的生活中激起了千层浪。一开始,李先生心里十分忐忑,他深知高血压不是一个小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但好在医生给他开了降压药,并详细地叮嘱他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李先生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天按时吃药,一段时间后,血压控制得还算稳定。他逐渐放下心来,以为只要按时吃药,高血压就不会对他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
然而,今年的工作节奏突然加快,单位里的事情堆积如山,李先生忙得焦头烂额。有时候,他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按时吃药了。一开始,他只是偶尔漏服一次药,但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并没有出现什么不适的感觉。渐渐地,他开始心存侥幸,觉得自己的血压可能已经稳定了,偶尔漏服一次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漏服药物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候甚至要等到头晕得厉害,才想起自己还没吃药。
李先生不知道的是,他这种看似 “无伤大雅” 的行为,正在一步步地将他推向危险的深渊。血压在他不规律的服药过程中,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血管就像被高压水枪持续冲击的水管,原本富有弹性的管壁在血压的不断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弹性,变得越来越厚。血管壁的变化又进一步加重了血压的升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终于,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灾难降临了。李先生正在办公室里忙碌地工作着,突然,他感到一阵剧烈的头痛,紧接着,眼前一黑,便倒在了地上。同事们发现后,急忙将他送往医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医生给出了诊断结果 —— 脑梗塞。李先生的病情十分危急,命悬一线。躺在病床上的李先生,看着周围忙碌的医生和护士,心中充满了懊悔。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吃药不规范的行为,竟然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
李先生的遭遇,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以为吃药吃到没有症状了就可以停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症状轻了就可以停药吗?老人用药勿任性
在当今社会,老年人和慢性病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 “搭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各种慢性病也接踵而至。而慢性病往往意味着需要长期用药控制,有些甚至需要终身用药。然而,很多人都有一种观念,认为 “是药三分毒”,长期吃药对身体会有负面影响。于是,在用药过程中,他们开始不按要求吃药,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曾经有一项数据调查显示,在我国长期用药的患者中,不合理吃药的人占了 12% - 32%。而在非处方药的自购人群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三成左右。黑龙江省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宋永熙指出,这种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在老年群体中尤为集中。他还批评了以下几种老年人常见的用药行为。
自行减量或停药
很多老人都担心长期吃药会对肝肾造成损害,于是在服药过程中,总是断断续续。他们以为这样做可以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伤害,却不知道这样做会导致药物无法有效地干预病症。尤其是对于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来说,擅自停药和减药的行为会加剧病症的发展。以高血压为例,血压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如果不加以严格的约束,他就会肆意妄为。当患者擅自停药或减药时,血压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迅速升高。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对血管造成严重的损害,增加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想象一下,血管就像一条条高速公路,血压过高就会导致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拥堵不堪,随时可能发生交通事故。
擅自增加药品
老年人往往比较容易听信一些保健品和民间偏方的说法。在服药过程中,为了更快地达到治疗效果,他们会擅自购买或使用一些药效不明的药方。然而,这些药方中往往含有一些未知的副作用。比如,有些民间偏方中可能含有一些重金属成分,长期服用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擅自加药就像是在一个已经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突然加入了一种未知的物质,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给病情带来更大的隐患。
忽视 “药物间相互作用”
老年人通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有时候,他们一吃就是十几种药。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有些药物之间可能会互相抑制药效,使得原本应该发挥作用的药物无法正常工作;而有些药物之间则可能会增加其他副作用,对身体造成额外的伤害。就像在一个交响乐团中,如果每个乐器都不按照指挥的要求演奏,而是各自为政,那么演奏出来的音乐肯定是杂乱无章的。同样,药物之间如果没有合理的搭配和使用,也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长期吃药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根据适应症,按照医生的指导服药。
掰开服药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吞咽功能会逐渐下降,对于一些较大的药物,他们可能无法及时吞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老人就想到把药捣碎了吃。虽然这样药品也能发挥药效,但对于一些特殊的药物,如控释片、肠溶药品等,不宜这样吃。控释片是通过特殊的工艺,使药物在体内缓慢、均匀地释放,从而达到稳定的治疗效果。如果将控释片捣碎,就会破坏其特殊的结构,导致药物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不仅无法达到稳定的治疗效果,还可能会引起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肠溶药品则是在肠道中才会溶解和吸收,如果将其捣碎,药物可能会在胃中就被溶解,从而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痛、恶心等不适症状。
不重视生活方式改善
很多人都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吃了药,病就一定会好。因此,在服药的过程中,他们不再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然而,对于常见的慢性病来说,除了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习惯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戒烟戒酒等都是必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比如,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减少盐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适量运动等都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如果患者只是依赖药物治疗,而不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那么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这 5 种药一旦吃上,不能随便停!
降压类药物
我国是高血压大国,高血压人群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据统计,我国现存高血压病例数已经达到 2.7 亿。高血压虽然看起来只是血压高了一点,但如果不加以控制,长期下来,对身体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长期的高血压会使患者的血管因为血压的高水平影响,不断失去弹性,血管壁越来越厚。血管壁的增厚又会进一步加重血压的升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很容易增加动脉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控制血压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药物治疗。但是,降压药和其他常规药物不同,不是症状平稳了就可以随便停的。尤其是在长期服药的过程中,如果突然停药,血压水平会出现波动增加。虽然暂时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体内的血管已经受到了损伤。就像一个一直被拉紧的弹簧,如果突然松开,它会反弹得很厉害。同样,血管在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下,已经适应了一定的压力,如果突然停药,血压的波动会对血管造成更大的冲击,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降糖类药物
糖尿病也是我国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在一般轻症情况下,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就可以控制血糖水平。但是,对于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来说,可能需要长期给药来控制血糖水平。在服用降糖类药物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联合用药方面的问题外,随便停药也是不可取的。如果突然停药,血糖会在药物失效的短时间内飙升。高血糖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更严重的是,高血糖还可能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冠心病用药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病症。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保证心肌的血液供应。一旦停药,很可能会因为反跳性缺血,导致患者出现心梗、心律失常、心绞痛、猝死等严重后果。这是因为长期服用冠心病药物后,身体已经适应了药物的作用,如果突然停药,冠状动脉的血管会出现痉挛,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就像一个一直被灌溉的花园,如果突然停止浇水,花朵就会因为缺水而枯萎。同样,心肌在缺血的情况下,会出现各种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即使真的可以停药,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缓缓减药直至停止摄入。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但是,糖皮质激素过量使用也会影响人体肾上腺功能,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当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会出现一系列症状,比如恶心、乏力、低血压等情况,严重的还可能引发休克。尽管要预防药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问题,但也不能突然就此停药。因为突然停药会导致体内的糖皮质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身体无法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引发各种不良反应。正确的做法是要逐渐减少每日给药量,或者间隔式减少服药频率,慢慢控制症状平稳再停药。
抗癫痫药
长期使用抗癫痫药后,突然停药往往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情绪波动、睡眠质量下降、焦虑、精神紧张、抽搐,甚至持续癫痫状态。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抗癫痫药的作用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来控制癫痫的发作。如果突然停药,神经系统的功能会出现紊乱,导致癫痫发作的频率增加,症状加重。一般建议停药需要缓慢进行,甚至不能低于 1 年,有些复杂的情况甚至无法停药。在停药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李先生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我们在用药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面对疾病时,我们不能盲目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来用药,而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规范用药。每一种药物都有它的作用和副作用,只有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