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病房里,76 岁的刘大爷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一周前,他因胸闷气短被紧急送往医院就诊,随后被确诊为肺栓塞。由于刘大爷本身就有高血压、冠心病史,医生迅速制定了治疗方案,给予了抗凝药物治疗。
经过几天的治疗,刘大爷的病情本应有所好转,但新的状况却让他陷入了困惑与担忧之中。他发现自己排尿的颜色竟带有血色,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心里 “咯噔” 一下。自己明明在医院接受治疗,怎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新症状?难道是医生用药出了差错?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不断盘旋,让他越发不安。
带着满心的疑问,刘大爷赶忙咨询了医生。医生耐心地向他解释,这是抗凝后出血的现象,很多患者在抗凝治疗过程中都会出现类似情况,这是抗凝治疗中常见的一对矛盾。只要调整用药,这种症状就会逐渐缓解。听到医生的解释,刘大爷心中的石头才稍稍落地,但对于抗凝治疗的种种疑问,却愈发强烈。
抗凝药:血管健康的 “守护者”
抗凝药,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原理犹如一位精准的 “调控师”,能够影响凝血过程中的一些凝血因子,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血管内形成堵塞或血栓。我们正常人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凝血以及抗凝固系统始终维持在一种精妙的平衡状态。然而,一旦受到外部因素如创伤,或者内部因素如某些疾病的干扰,这种平衡就可能被打破,身体可能会一直处于高凝状态或者抗凝状态,进而容易引发血栓栓塞性疾病。
抗凝药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它就像一位 “多面手”,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在脑中风的防治中,它能够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脑中风的发生几率;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方面,它如同一位忠诚的 “卫士”,时刻守护着血管的通畅;在心梗的治疗过程中,它也能大显身手,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血管出现问题,往往就离不开抗凝药的帮助,它与血管疾病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很多患者在得知需要服用抗凝药时,心中都会涌起一个担忧:是不是一旦开始服用,就 “戒” 不掉了,需要终生服药呢?其实,答案并非一概而论,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说,对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中高危人群,一般应在术前 2 - 12 小时开始服用抗凝药,并且要持续服用到出院或者术后 14 天;而对于那些反复多次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由于病情的特殊性,他们往往需要终生服用抗凝药,以维持血管的健康状态;还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风险高的患者,同样可能需要终生服药。但如果这类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术,并且术后房颤症状消失,那么一般服药 2 - 3 个月就可以停药了。
长期口服抗凝药:出血风险的迷雾
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对于减少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它就像一把 “保护伞”,为患者的健康遮风挡雨,对延长患者的寿命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是药三分毒” 这句古老的俗语在抗凝药物上同样得到了验证。很多患者因为担心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出血症状,而对服用抗凝药心生恐惧,甚至拒绝用药。那么,抗凝药究竟会不会引起出血呢?
不可否认,服用抗凝药物确实会增加出血的风险,但我们不能简单地 “抛开剂量谈毒性”,而且不同的抗凝药物,其出血发生风险也存在差异。就以华法林为例,一项针对房颤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患者在服用华法林后,最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仅为 0.4 - 0.8%,相对来说,这个概率是比较低的。而另一项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所致出血风险的研究显示,其出血风险比华法林还要更低。所以,对于那些确实需要服药的患者来说,不必过于忧心忡忡。
那么,为什么抗凝药会增加出血风险呢?这是因为抗凝药就像一把 “双刃剑”,它在延长血液凝固时间,减少血栓生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让出血的时间延长。一旦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以及伴随头晕眼花、身体乏力等症状,患者就一定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出血的信号。
服用抗凝药:警惕不同程度的出血
在服用抗凝药期间,患者可能会遇到不同情况的出血,面对这些情况,又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轻度出血:细节之处见真章
先来说说轻度出血,像牙龈出血这种情况,一般来说不用过度担心,它很多时候与口腔问题相关。比如,可能是刷牙方式不正确,或者口腔清洁不到位导致的。但如果出现一刷牙就大量出血的情况,那就必须引起重视了。还有皮下出血,有些患者在服药后会发现,稍微碰撞一下,皮肤就会出现淤血,但几天后淤血就会自行消失,这种情况通常无需过于担忧。这就好比身体的一种 “小提醒”,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影响。
脏器出血:不容忽视的危险信号
而脏器出血则是需要格外警惕的情况,较为常见的有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以及脑出血。消化道出血一般会导致黑便,当患者发现自己的大便颜色变黑,且排除了食用特殊食物或药物的原因后,就应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泌尿系统出血则会引起血尿,就像刘大爷出现的排尿带血色,这就是泌尿系统出血的典型症状。脑出血是最为严重的后遗症之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无缘无故地摔倒,这往往是脑出血的一个危险信号。在服用抗凝药期间,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高度警惕,及时告知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易出血人群:精准预防是关键
在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中,有一些特定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出血情况,比如过往有出血病史的患者,他们的血管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的损伤,再次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年龄大于 65 岁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血管弹性减弱,也更容易出现出血问题;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不稳定可能会对血管造成更大的压力,增加出血的可能性;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身体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从而增加出血风险;酗酒的人群,酒精对血管和肝脏等器官都有损害,会进一步加重出血的可能性;还有那些合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两种药物的叠加作用,也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很多人担心长期服用抗凝药会影响寿命,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在服药期间,患者只要积极配合疾病控制,调整生活方式,将一些基础性的原发病控制好,就可以让身体各项指标保持稳定,这对延长寿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饮食均衡:以华法林为例
以华法林为例,服药者应注重饮食的均衡,尽可能保持食物摄入的多样化。这就像搭建一座坚固的大厦,需要各种各样的材料一样,身体也需要从丰富的食物中获取全面的营养。可以适当多吃新鲜的果蔬,它们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蛋奶类食物则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对身体的修复和生长至关重要;粗粮富含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对身体健康也大有裨益。
明晰药物联用风险
患者还需要清楚药物联用的风险,在服药期间,要避免与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避孕药、雌激素等药物联用。因为这些药物与抗凝药联用时,会显著增加身体的出血风险,就像在原本就不稳定的天平上又加重了砝码,可能会打破身体的平衡,引发危险。
服用抗凝药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留意身体的表现,一旦发现有异常的出血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刘大爷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