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餐桌上,不少扬州人都喜欢烹饪一些特色蔬菜。眼下,扬州的核桃乌、紫菜苔等特色蔬菜都已经成熟上市,这些特色菜在助力农民丰收致富的同时,也烹出了浓浓的“幸福年味”。
宝应县安宜镇的一处蔬菜种植大棚内,种植的就是宝应特色蔬菜——核桃乌。年还没过完,菜农胥扶洪就和家人在蔬菜棚里忙碌起来。他们熟练地用镰刀将成熟的核桃乌从地里采摘下来,装进塑料袋称重打包。核桃乌又称乌菜、黑菜,因颜色深绿近黑色、叶面皱褶似核桃而得名,是宝应县的地理标志农产品。
胥扶洪笑着说,这块地他已经种了三十多年了,每次到了收菜的时候,一家人一割就是大半天。他介绍,核桃乌收割需要用刀平着割,菜梗要留长一些,否则菜叶会散开。今年地里的核桃乌长势喜人,一亩地能收近三千斤,割完一个棚需要花更长时间。现在宝应人生活条件提高了,喜欢吃口感更嫩的小菜,所以不等核桃乌长大,他们就要进行收割。
很快就到了中午,胥扶洪回家给家人做饭,顺便烹饪一些刚刚采摘的核桃乌。刚从地里收割制作的核桃乌,吃起来不仅鲜嫩,还有丝丝的清甜滋味,这就是宝应人与家乡之间的那根“风筝线”。胥扶洪回忆到,每年过年,他都闲不下来。割下来的菜不仅要送到本地市场,还有不少在外地的宝应人和他买菜,有些人一买就是十多年。一位在无锡打工的顾客,每年都会打电话给胥扶洪,请他快递20公斤的核桃乌,春节期间常常还不够吃,需要胥扶洪二次发货。
对于胥扶洪来说,核桃乌不仅是家乡菜,更是致富菜。家里的小楼、幸福的家人,核桃乌让胥扶洪在致富路上走的稳稳当当。
胥扶洪表示,种核桃乌,让他们收入提高了,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他们对核桃乌的感情很深。
现在宝应县核桃乌的种植面积约5万亩,平均年产量达到1.5万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靠它走上了致富路。当地也将核桃乌打造成了品牌,让更多人能接触到这一美食。
宝应县北港村党总支副书记朱广仁表示,下一步,他们准备将核桃乌做成品牌,推销到全国各地,带动老百姓致富。
除了核桃乌,在仪征,扬州另外一种特色蔬菜—紫菜苔也在春节期间端上了餐桌。紫菜苔炒咸肉、烧河蚌是仪征人的记忆里的“年味”。和核桃乌不同,紫菜苔并没有大规模种植,但是仪征人家前屋后的小菜园里总能找到它的身影。
菜农张兆珍介绍,紫菜苔主要吃上半截,他们一般将带花蕊的菜苔摘下后清炒。
在仪征当地,春节吃紫菜苔,更是对新年的美好愿景。红彤彤的紫菜苔,寓意生活红红火火。
采的时候,就有不少本地人来购买紫菜苔。袁美玲是仪征本地人,每年过年都要买些紫菜苔,更要给远方的家人寄去一些。
袁美玲介绍,紫菜苔有好兆头,她每年都会寄一些给身在徐州的弟弟,让不能回家过年的他,尝尝家乡的味道。
用味道留住家乡记忆,更留住记忆中的年味。除了核桃乌和紫菜苔,扬州还有近20种各具特色的地方蔬菜。目前这些蔬菜都在扬州市农业部门的收集下保护了起来,让扬州人想吃就吃,品味到记忆里的“幸福年味”。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朱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