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清晨,五亭桥畔的薄雾还未散尽,瘦西湖景区派出所旅游警察的巡逻艇已划开粼粼碧波。船头警灯闪烁,倒映在“两堤花柳全依水”的诗意画卷中,与早早排队入园的游客队伍交织成独特的春节图景。扬州市公安局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分局旅游警察大队大队长、瘦西湖景区派出所所长王学兵一早来到派出所应急指挥中心,在大屏上实时查看景区情况。



  二十四桥人员密度超阈值、停车场出现剐蹭纠纷、熙春台有儿童丢失......面对这些问题,王学兵表示:“我们早就把景区监控点位和易堵区域刻在脑海里了。”节假日高峰期,公安机关将景区分为6大区域进行重点保障,采取红绿灯模式和单循环模式等措施疏导客流,确保游客游览秩序和安全。“人数一旦达到一定的阈值,会立即启动相应疏导措施。例如,当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在景点施行单循环模式,不让游客对冲;4万人以上,则将红绿灯模式和单循环模式相结合。”王学兵说。

  午后,一位浙江绍兴的游客匆匆来到派出所报案,寻找丢失的孩子。民警立即通过感知探头查看,并启用智能广播寻人,不一会,便在白塔前发现了走失的小游客,巡逻的民警用手机播放动画安抚其情绪,并为他讲述“盐商一夜造白塔”的故事。孩子父亲赶到时感叹:“扬州旅游警察比导航更懂文化密码!”这样的“柔性执法”贯穿旅游警察的工作日常。王学兵表示,旅游警察除了安防执法工作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知识,为游客解答关于景点的历史背景、特色等问题,成为移动的“活地图”。



  “我们在景区安装了26个主动感知探头和187个智能广播,分布在重要区域,能捕捉到走失人员的身份信息和图像信息,并在3-5分钟内通过后台查找和智能广播系统进行指定区域人员寻找。”据王学兵介绍,景区还建立了“4分钟应急救援圈”保障机制,构建“水陆空”三位一体安防体系,做到“无人机+无人艇+地面巡逻”相结合。此外,增设四个“一键报警柱”,优化人脸识别技术,确保游客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向应急指挥中心求助。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感知”,是王学兵在安防执法工作中最为看重的。“我们强化了‘主动风险感知’与‘源头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专业技术和机制,实现公安资源的有效利用。例如,通过新增烟感探头、行为探头等,实时监控园区情况,并根据预设程序自动报警。”王学兵表示,启用“景区管理系统”将所有人员、物资、硬件资源全部录入系统地图中,以便根据事发地点快速调用50米范围内的人员和资源进行处置。



  “游客请注意,请穿好救生衣!”记者看到一艘名为“瘦西湖001号”的无人艇正对着游船上的游客喊话。这个“小能手”是王学兵一手策划操办来的,他告诉记者,这艘“无人艇”在今年春节前夕刚到景区,在整个江苏都是首例,其具备自动巡航、河面监测、主动喊话、图像回馈、实时报警等多项功能。大年初二起,瘦西湖风景区开展夜游,“无人艇”利用新增的红外热感应探头在夜间巡逻,主动发现并处理滞留游客等潜在风险。



  “无人艇”驶向远方,记者被岸边熙春台前热闹的景象吸引,众多小朋友簇拥在一只圆头圆脑的大熊周围,争相拍照合影。只见大熊头戴警帽,身着特大号警服,胳膊佩戴旅游警察袖套,与游客欢乐互动。春节前,扬州公安发布首个AI卡通形象IP,将AI技术与反诈工作相结合,为警察卡通形象赋予“新生命”。春节期间,景仔从网络空间走到游客身边,不定时“闪现”在核心景区网红打卡点,为大家带来反诈防骗、平安出行、文明旅游等安全防范知识。“这只小熊很可爱,围着他听民警同志介绍如何守好自己的钱袋子,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游客梁女士说。



  据悉,从1月29日(正月初一)至2月4日(正月初七),扬州市公安局每日抽调机关130名警力(含机关攻坚队32名)支援城区相关景区,其中设置4个支援交警攻坚岗,分别位于瘦西湖西门、何园、个园、平山堂脚下,积极开展客流引导、车流疏导、服务向导等工作,切实发挥市局机关警力应有作用。在景区,人们不时就能看见智能巡逻车缓缓驶过,双语广播与《茉莉花》旋律交替播放,引得外地游客竖起拇指:“扬州旅游警察,美得很安全。”

  夜幕初垂,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灯光秀点亮十里湖山。旅游警察成为古今交融时分的“摆渡人”,他们在游客如织的风景线上,用智慧警务系统织就隐形安全网,千年诗渡的新春平安曲悄然入画。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文/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