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2月2日电 题:从“抢财神”到“送财神”

  新华社记者翟濯

  农历正月初五,天将破晓。

  河南扶沟县梅桥村村支书梅根清一大早起床,出门便径直走向了村口东边的一片大棚地。这片千亩左右的黄土地,挤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大棚。

  “长伟,这茬儿西红柿采摘不用太早,今年天气好,温度高,再让它们多长长。”路上,梅根清遇到了同村村民梅长伟。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记挂着自家大棚里西红柿的长势,一早也奔向了自家大棚。

  梅桥村是扶沟远近闻名的设施农业大村,全村耕地面积约1200亩,其中蔬菜大棚面积就有1080亩。近年来,梅桥村在梅根清的带领下,铆足了劲儿发展蔬菜产业,现在全村已经拥有日光温室286座,户均1.21座。

  “要不是根清叔,俺现在的日子过得不会这么得劲,根清叔是全村的‘财神爷’。”梅长伟笑着对记者说。

  2011年,梅根清带领村民去山东寿光学习后,便谋划起了发展蔬菜大棚的计划。但没人带头示范,谁也不愿掏出真金白银建大棚。梅根清决定自己先干,当年他贷款3万多元,建起了2座日光温室大棚,一年下来收入10万多元。

  看到梅根清赚了钱,村里家家户户纷纷要求跟他建棚种蔬菜,梅根清也手把手传授技术。现在,梅桥村的蔬菜大棚亩产4万到6万斤,亩均效益达到5万元左右,每年生产优质无公害蔬菜5000多吨,已经发展成全国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与梅桥村的热闹劲儿相比,扶沟县城郊乡后张村的街头巷尾稍显冷清。晌午时分,村里只有几户人家出没,新春的气息似乎在后张村不见了踪影。

  “你可别奇怪,现在俺们村90%的人都在云南过年。”后张村村支书张佳看到记者有些疑惑,连忙讲起了后张村的故事。

  原来,在20世纪90年代,后张村村民张纪才等人在云南元谋县贩运蔬菜时发现,元谋是盆地地形,四季温差较小,而且常年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搞蔬菜种植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2007年,有着多年棚菜种植经验的张纪才在村民疑虑的目光中决心离开,在元谋流转了18亩土地种植温室大棚黄瓜,没想到当年就收入60多万元。

  张纪才的成功拉开了扶沟菜农在云南元谋县种菜的序幕。经过近20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扶沟菜农来到云南元谋及周边县市,现在在元谋的扶沟人已经近万人,发展蔬菜基地近900个,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每年蔬菜及相关产业带动消费达13亿元,涌现出很多年收入超过百万元的种菜大户。

  “扶沟人到元谋,实际上是给当地送去了‘财神’。”张佳自豪地说,现在元谋的土地租金从最初每亩300元涨到了4000元,同时很多当地人到扶沟人开办的蔬菜基地打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这些闯云南的扶沟菜农,一边研究着当地气候自然条件,一边和家乡技术人员交流,把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不断传授给当地群众。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随着在云南的扶沟人越来越多,扶沟县又在当地成立了元谋扶沟商会,方便扶沟菜农与当地政府沟通。“我们的目的就是抱团取暖,通过商会促进两地共同发展。”扶沟县总商会党委书记陈军说。

  30多年前,“棉麻牛树”是扶沟人引以为傲的四大产业,当年的新闻名篇《抢财神》中农民争抢棉花技术员的场景,时至今日仍让人难以忘怀;30多年后,扶沟县转型发展蔬菜产业,不仅自己有了“财神”,还向其他地方送“财神”。现在,“中原菜都”是扶沟人的新名片,“小菜篮”正在变成县域大产业、群众致富“金饭碗”。(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