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题:药田里种出新希望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
正月初五迎财神,山西省五寨县胡会乡大胡会村村民任巧英家里一派“热气腾腾”:一家人围坐炕头,吃着团圆饭,唠着药材账。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收入一千一二百块;这两年开始种黄芪,一亩地能拿到两千块钱。”54岁的任巧英说。
2017年,乡里新成立的一家中药材公司发布了种植黄芪的招工需求,还承诺农户自种可以优惠价购买种苗、收获后再以保底价卖给公司。对中药材种植一窍不通的任巧英,决定去“碰碰运气”。
头年5月撒下黄芪种子,隔一厘米撒上一颗;第二年4月挖出筷头粗、四五十厘米高的种苗,再将种苗移栽到大田种植,株距5厘米左右,10月下旬开始收获……任巧英渐渐摸清了黄芪的习性,又积极参与到黄芪育苗、移栽种植和收获加工的全链条中。
播种、浇水、拔草、起挖、整理、切片、挑片……夏秋农忙季,任巧英清晨下田,每天最少干10个小时;冬春季,就到厂子里挑选、加工黄芪片。
眼见着日子红火起来。仅2018年至2021年,任巧英所在的五寨县正和堂药材有限公司与600户农户签订中药材合作种植协议,就带动人均增收3000多元。
如今,五寨县有6000多人从事中药材生产,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也从2016年的1.8万亩扩大到现在的5万多亩,其中黄芪在2万亩以上。
“中药材产业照亮了乡村振兴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挂职干部、五寨县政府党组成员张东亮说,五寨是黄芪、党参等多种中药材的传统优势产区,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持续给予种植补贴,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优势品种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并指导当地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规范化种植中药材。
为了让更多收益留在五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建设的晋西北中药健康产业孵化园2019年投入使用,为当地提供中药材种植指导、加工、储存、销售、追溯管理、集中展示、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服务。
“在政府引导支持下,多方合作开展集中育苗、规范化种植,既能保障药材质量,又能带动农户增收,是‘多赢’的好事。”张东亮说。
这个年,任巧英没给家里添置啥新物件。“今年计划租上个百八十亩地,再多挣上些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