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遇见,我是拾光,让我把乐亭的故事讲给你听!

这是拾光乐亭的第33篇文章,欢迎悦读!


拾光 乐亭

千里寻故地——乐亭县城

乐亭县城,地处冀东平原,距离渤海30多公里,本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它之所以广泛进入世人的视野,被全世界所瞩目,与上个世纪的一个伟人不无关系,便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李大钊,这里是他的故乡。

我万没料到,自己将人生最宝贵青春年华都放在了这里,6年,整整6年!当时,我的别称叫“知青”。从此,它好像如同一股清泉,注入我的血液里,溶入我的生命,成为今生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50年后再回望,现代化把这个昔日渤海小镇,变得颇有前沿都市的味道,但我依然从纵横交错的街道中,找回逝去时光的踪迹,复现曾经属于那里年轻的我,让我尘封在心底半个世纪的故事,在那里的每一个角落复活……

县政府,记得我曾经进去过两三次,那是1969年,那时叫县革委会,我因为爱好写作,经常给公社广播站写稿,后来担任公社报道组副组长,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土记者学习班”,那是我有生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


现在的县革委会招待所,已面目全非了。那时,在县里开几天会都在那里吃住,下乡后,我独自开伙,大小伙子饭量没底经常饿肚子,在那里,不仅可以吃饱,而且,可以吃到大米肉干饭和大碗红烧肉,我记得在那里住过两次,一次刚说过的土记者学习班,另外那次我被评上县知青代表,可是,会议仅开两三天,吃不够没解馋就散了会,那里的饭菜却让我回味了几十年。

当时县城最热闹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阁上”,意思是地势最高的地方,在阁上南边不远处有一家饭店叫“大楼饭店”,是当时全县最上档次的饭店,名声叫得很响,谁要是在那里吃上一顿饭,就可以理直气壮炫耀一番,肯定会赢得一片羡慕的目光。当时的我,最大的梦想是在那里敞开肚皮撮一顿,唉,这个梦想,只是个梦想。

看到县法院的旧址,我立刻想起一个人,我曾与他朝夕相处,吃的是一锅饭,睡的是一个炕,在一起工作半年多,他叫戴梦江,是当时法院院长。1970年冬季,我被破格任用,成为县阶级复议工作队文书,戴院长是位有传奇色彩的老革命,难免在文革中受冲击,他被免职后参加了该工作队“接受考验”,虽无官职,但全队上下,对他敬慕有加,工作队长杨立中经常私下向他请教。他对我格外关心,经常语重心长开导我这个涉世不深的毛头小伙儿,语调不高,却句句入心,令我回味终生,对我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老人早已离去,我伫立片刻,郑重致以注目礼。

县电影院,是我今生第一个工作单位,1970年,我曾在那里任电影放映员,同时,负责映前宣传,自绘幻灯片,自编宣传材料,主要在汀流河地区106个生产大队巡回放映宣传,并学会了打竹板。当时,除了样板戏就是“老三战”(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每个电影都放了几百遍,至今还记得一些台词。当时的月薪38元,可称得当时的高薪,不少年轻人对我羡慕得很。可惜电影院已拆除了。

原县大礼堂,我清楚记得,1971年“9.13事件”后,县直机关在那里开了个“神秘大会”,大白天连窗帘都全部拉上,郑重宣布了大会纪律,内部传达那个事件的始末,让人听了心惊肉跳,连大气都不敢出。开过那个会不久,单位查出我父亲文革中的政治问题,被单位除名,返回下乡种地,一落千丈,悲观至极,经历了我人生第一次低谷。

看到县医院,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1969年深秋,我在队里的河套地背芝麻秸,居然,被扭伤了肠子,公社卫生院错诊,在痛苦万分中被送到10里外的这家县医院,县医院又错诊,幸好被几位实习的农村赤脚医生发现纠正,经历了3小时大手术,终于捡回了一条命,但因术后缝合过紧,几个月都直不起腰,被人戏称“小老头”,至今想起来都心酸。

找了半天,找到了当年那座小桥,一件难于启齿的往事浮上心头,我在担任电影放映员期间,认识了一位姓杨的姑娘,那时,我正在放映朝鲜影片《摘苹果的时候》,她的长相与影片中的姑娘金玉姬很相似,淡红色的苹果脸,于是滋生爱意,但从没有胆量表白。那一年,那一天,我攒了足够的勇气,还是没有表白,只约定了一个地点,就是在那座小桥“见个面”。约后,我开始后悔,假如我和她有戏,可能涉及婚姻,那么,我以后返城会受阻,于是,我拿定主意,按时到了会面的那座桥边,婉转表达了我的意思,姑娘无语,慢慢走开……那一幕恍如昨日,这是我人生朦胧中的初恋。

这些年,当别人问我,以前在哪个地方下乡,我回答的最后一句话总是:“李大钊的家乡。”我以下乡的第二故乡为傲,源于这位令国人敬仰的伟人,重游故地,参观他的纪念馆理所当然。由此,我参观了李大钊纪念馆。

千里寻故地,旧貌换新颜。乐亭,这座在改革开放中具有脱胎换骨之变的小城,与我的青春息息相关的故地,已以千紫万红的新颜展现在世人面前。今天,走在你的路上,心里却装满昨天的故事,还是郑重地祝福你:乐亭——明天更美好。

2018年10月,作者终于见到了离别五十年的秦国平夫妇

最后,我特别感谢,我在电影院工作时的老同事、失联了五十年的好大哥秦国平先生,他今年76岁,博学多才,身体和精神头儿俱佳,是县城“晚阳火骑行队”的队长,他骑着他的“宝马”(电动小三轮),载着我走遍县城每一处我想去的故地,是十分称职的“司机”兼“导游”,“服务态度”绝对没说的,真诚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

(作者:周天)

来源:读乐亭

编辑:李宏莹 主编:陈友海 编审:张建光

电话:0315-4026222 邮箱:tsltwxb@126.com

您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