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经常回到家乡,一切就拜托给你了。”
推杯换盏间,尤太忠拿起酒杯朝着何竹康敬了一杯酒,然后自己一饮而尽。身为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开国少将,他为什么要给何竹康敬酒呢?
河南籍的开国少将
和尤太忠一起吃饭的这个何竹康,是当时河南省的省长,而尤太忠就是河南籍出生的将领。
他出生在河南光山县,家中祖辈都是农民。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帮助家里减轻负担了。
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的父母生了好几个孩子,哥哥们也都走上了父亲的老路。
他们家谁都没有想到,在这个任劳任怨的农民家庭,居然会出现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红小鬼”。
10岁的时候,尤太忠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巨变,他失去了为家庭遮风挡雨的父亲。家里没了顶梁柱,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这些孩子们身上。
虽然尤太忠才10岁,但他已经是个放牛的老手了。只不过他现在放完牛之后,还要回家割猪草、挖野菜,这样才能保证他们一家人的生活。
一次放牛的时候,他路过了一所学堂。听着教室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他眼里是自己都没有察觉的羡慕。
但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家庭情况是没办法去学校读书的。家中这么多人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换来的粮食却让人连饭都吃不饱。
自己要是去读书,那家里恐怕就要有人饿死了。不过虽然没办法实现读书的愿望,他却经常在放牛的时候溜达到学堂窗户边上,听里面的读书声。
靠着这种方法,他学会了《三字经》等基础文章。不过这时候他虽然好学、想学,但从来没想过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就打算和父母一样,大了之后找地主租两亩地,再讨个老婆过日子。然而红军的到来,给他带来了另一种生活的希望。
他所在的村子是个小山村,村里面的人都很穷,几乎家家户户都没有自己的土地。红军来了之后,帮他们打走了欺压他们的地主,还给他们都分了土地。
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土地,尤太忠一家都非常高兴。可红军不会长时间留在村子里。红军走了之后,地主们卷土重来。
他们刚刚分到手里的土地,就被地主们收回去了。
尤太忠家里的土地分得多,地主不仅把土地收了回去,还将他的哥哥们打了一通。当时尤太忠就想,如果他是红军,地主是不是就不敢这么嚣张了。
时间来到1931年,尤太忠在放牛的时候,又来到了教室外面听讲。
然而这次他听得太认真了,所以牛跑了他也不知道,等他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看不见牛在哪儿了。
那时候,牛的命可比他们这样的穷苦老百姓贵多了。弄丢了牛,地主是真的会打死他的。
他还小,他还不想那么早就被地主打死。既然找不回牛,他就打算趁着这个机会参军。
“只要参加红军,地主就不敢再欺负我了。”
他这样想着,就向着光山县游击队跑去。然而这年他才13岁,根本不到参军的年龄,游击队也不愿意收他。
但他很倔强,一直跟在我军的队伍后面。当时炊事班的班长怕他回去之后真的丢了命,就自作主张留下了他。
从此之后,他就留在炊事班打下手。等到一年以后,他们的部队被编入红四方面军,他才有了上战场的机会。
虽然一直留在炊事班,但他仿佛天生适合战场。在战场上,他每次都勇敢冲在最前面,也总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他优秀的表现,让他在16岁那年就被推荐入党了。
长征的时候,尤太忠又饿又累,最终病倒在了茫茫草原上。战友们一开始用担架抬着他走,但倒下的人越来越多,战友们也已经没有抬担架的力气了。
就在众人想要放弃他的时候,詹才芳发现了病重的他。眼看所有人的情况都不算好,詹才芳想了一个办法。
他让尤太忠抓着自己的马尾坚持,希望这个小战士能挺过这一关。就这样,他拉着马尾一步步前行,最终走出了那片茫茫草原。
一颗将星避免了陨落的命运,重生后的它格外熠熠生辉。无论是在抗日战场还是在解放战场上,他的表现都非常优秀。
不忘初心
因为没有文化不识字,他在部队也遭受了很多困难。尤其是他并不想一直当大头兵,他想成为一名挥斥方遒的将领,这就要他付出更多的努力。
没文化,不识字,他就靠自己的脑子记。每次布置作战任务的时候,他哪怕不看地图,也能将地形完整叙述出来。
虽然他不识字,但任何指示只要和他说一遍,他就能完美传达到。
对此,尤太忠自己也很无奈。他之所以会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全是自己逼出来的。毕竟军事指令那么重要,万一传达错了会导致很多人丧命。
但即便有这么优秀的记忆力,他也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他是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指挥官,是一名真正的战场虎将。他的一切都是在部队里学会的,对他来说,部队就像他家一样。
1955年,这位年仅37岁的年轻将领,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虽然是开国将军,但他并没有因此洋洋得意。
因为少年离家的原因,他对家乡有着深沉的爱。即便已经功成名就,他内心始终眷恋着那片养育他的土地。
可即便新中国成立了,他也一直没有机会回到家乡。不是他不想回,而是工作太忙了,他根本没时间回去。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他又去了朝鲜打仗,更没机会回家。
一直到1952年,他回国汇报工作的时候,有了几天休假的时间。等汇报完工作,他什么都没做,第一时间就回到了老家。
那天他不仅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人,还在学校进行了演讲。他告诉全校师生,国家想发展就离不开教育,所以他们肩上的担子很重。
这次他并没有待很长时间,就急匆匆赶去了朝鲜战场。再次回到家乡,是母亲重病的时候。
那时的光山县饿殍遍地,老百姓食不果腹,他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痛心。
回到北京之后,他就开始帮助光山申报苏区县。
光山县作为革命老区,有数十万青年参加了革命,最终活下来的寥寥无几。光山人民付出了鲜血,他们的付出应该被看见。
最终在尤太忠的推动下,光山县的审批终于通过了。
1983年,他当时在广州军区担任司令员,广州正在蓬勃发展。看着飞速发展的广州,他想到了还处于贫穷落后时期的家乡。
他认为家乡要是想真正摆脱落后的状态,那就必须要走出去取取经。他多次邀请家乡的领导来广州考察,还提出了很多关于家乡发展的意见。
一次去北京开会的时候,他遇见了河南省的省长何竹康。他告诉何竹康,自己通过观察发现,办厂可以拉动当地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何竹康当时也打算办厂,两人算是想到一块儿去了。两人一番商议之后,决定在光山县办一家烟厂。
他因为工作的原因要留在广州,所以办厂的事情只能交给何竹康。虽然办厂是利于民生的事情,但何竹康愿意主动办厂,更令人敬佩。
因此,在饭桌上,他朝着何竹康敬了一杯酒,感谢他为光山县发展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