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抗大讲课
美国作家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据他的观察,延安时期的毛泽东与林彪的关系更像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毛泽东可以当着林彪的面,很随意地脱下长裤,寻找里面的虱子,而林彪,也只有林彪可以一再质疑毛泽东的军事部署。井冈山时期,作为毛泽东最信任的红军主力28 团的团长,林彪一方面跟着毛泽东南征北战,一方面却质问"红旗究竟能打多久",而毛泽东却耐着性子开导这个"小兄弟":别着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东山再起",指挥着自己"最得意"的"四渡赤水"。又是林彪,跳出来指责毛泽东"不走弓弦走弓背,把胖子拖成瘦子,把瘦子拖死"。当时红军只剩下两大主力,一个是彭德怀任军团长的红三军团,另一个就是林彪任军团长的红一军团。可见林彪的地位是很高的,他的这些"负面言论"对军队执行力的伤害可想而知。毛泽东对此当然有些愠怒,但还是没怎么往心里去,只呵斥道:"你还是个娃娃,你懂什么?"
但是,毛泽东对林彪宽容,甚至有点喜欢这个打仗爱动脑筋,却有点羞涩的年轻人,但在原则问题上却并不迁救林彪,该批评就批评,该采取组织措施就采取组织措施。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连续发生两件事,使毛泽东下定决心对林彪的工作进行调整,把他从一线的主力军团中,调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当校长。
1935年11月,经过直罗镇一仗,不敢抵抗日本人的东北军终于认识到,红军同样不好惹。与红军达成了"你不打我,我不打你"的"默契",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陕北。那么,在陕北这样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里,当务之急的发展战略怎么确定呢?是巩固和发展陕北呢,还是立即派出部队去开辟新的根据地?当时,陕北周边的态势是这样的,北边是山区和大沙漠,没法发展,西边,有陈诚布置在洛阳及以西地区以逸待劳的三个军,东边则是黄河天险,如果向外发展,就只能向南,而向南就面临着和东北军、西北军开战。这不仅会破坏好不容易得来的安定局面,而且,可能因此把蒋介石的中央军引进来。所以,毛泽东的想法是,用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巩固、发展陕北根据地。但林彪却不干了,黄土高坡虽然如同信天游一样悠远辽阔,军事态势也较以前有利,但陕北的经济、文化却如同那"兰花花"一样凄凉、落后、贫乏。看着寒风暴虐中的几座破窑洞,荒原上是一望无垠的黄色尘土,天是黄的,地也是黄的,想到"苦日子"下,部队不好带,林彪的心如同浇了一瓢凉水,寒透了。于是,借着1935年12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在召开瓦窑堡会议前夕向各军团领导干部征求对战略问题的意见之际,林彪写信给毛泽东,认为开辟陕南比在陕北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更重要,更有意义。他要求毛泽东允许自己带队到陕南去打游击,并且还开列了一个长长的名单,要求将红一军团主要干部尽数调出,由他率领南下。实际上,林彪此时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存在着一定的动摇性了。
林彪想起这一出,也有自己另外的"小九九"。别看林彪外表羞涩,其实内心是很骄傲的。但在毛泽东面前,他却怎么也骄傲不起来。林彪自己常说:"我有时候是虎,有时候是狐狸。"他深深意识到,在毛泽东的身边,他永远只能当一只乖巧的狐狸。所以,他渴望能够独闯天地,成为一只啸傲山林的百兽之王。
剧照:毛泽东指挥东征
"林彪又摇晃起来了。"毛泽东目光敏锐,洞察一切,看出了林彪的心思。12月21日,毛泽东和张闻天联名致电彭德怀和林彪,指出:"在日本进占华北的形势下,陕南游击战不能被提高到比陕北等处的游击战还更加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后者是更重要的。尤其不能把游击战争提到似乎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地位(如提出红军主要干部去做游击战争),这样的提法是不妥当的。林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是同我们有分歧的。中央认为有当面说明之必要。现在前方军事不紧张,因此仍望林来中央一行,并在此一个时期,这对林是有好处的"。
从这份电报来看,毛泽东认为,林的想法再也不只是"一个娃娃"的幼稚观点了,而必须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所以,他让林彪"到中央来一个时期",就是为了对其进行帮助。
但林彪却"不转弯",居然给中央回电报说:"我还在期待中央批准我打游击战争"。这几乎是直接对毛泽东说"不"了。好在毛泽东宽宏大量,就没再搭理他。后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林彪的堂兄林育英,化名张浩,从苏联回来了。他带回了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对毛泽东的认可与支持,进一步明确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袖地位。在这个大背景下,林彪便也慢慢地不再坚持自己的一己之见了。
接下来,又发生的一件事,暴露了林彪格局的局限和底蕴的缺失,让毛泽东大为光火。
1936年2月,为了"打通抗日路线","巩固扩大现有苏区",根据瓦窑堡会议的精神,毛泽东亲率红一方面军(辖红1军团和15军团)东渡黄河,进行"东征"。渡河以后,毛泽东安排红15军团在外围佯动,掩护红一军团向山西腹部地区进军。
红一军团作战区域是汾河流域。黄土高坡,水贵如金。所以这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自古便是山西的天堂,商铺、富人都比较多。要论"打土豪",这里当然是最佳位置。而且,这里的"土豪"有一个特点,不信国币,也不愿露财,因而爱把金银财宝窖藏在地下,而不是放进钱庄。红一军团的战士们很快就知道了敲打地面,通过听声响来判断窖藏的方法,从而缴获了大批钱财物资。同时,红一军团的扩红工作也很有成效,一下子补充了五千名新战士。因此,林彪和红一军团的干部战士都特别高兴,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
今日宝塔山
但是,当红一军团在"吃肉"时,十五军团却在"啃骨头"。他们在贫瘠的北部山区活动,既不能筹款,又难以扩军,还要主动出击,把晋军主力紧紧咬住,不让其抽兵南下,为红一军团的活动提供掩护。对此,15军团毫无怨言地,心甘情愿地当"配角",为此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
显然,红一军团的"军功章"里也有红15军团的一半。于是,毛泽东打电报给林彪,要红一军团拨点兵力补充兵力严重不足的15军团。没想到,向林彪要兵,如同割了他的肉一样,他竟把电报一摔,气呼呼地说:"有鸟的几个兵!"而红一军团的干部战士在这件事上,当然"拥护"林彪的想法。收到红一军团请求"免拨"的电报后,毛泽东也没有办法,但是,他对红一军团的"本位主义"显然是不满的。
东征回师以后,5月13日,毛泽东在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大会上对东征进行了总结,在肯定了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后,也指出了存在的缺点,其中,特别严肃地批评说:"红一军团的主要缺点是本位主义倾向"。但作为红1军团军团长的林彪却与在会理会议上一样,一声不吭,无动于衷。反倒是作为“二把手”的政委聂荣臻主动站起来承担了责任,作了自我批评,说是自己这个政治委员没有掌好舵,才犯了本位主义倾向。两相比较,林彪与聂荣臻在人品上的差距让人一览无余。毛泽东当然知道,主要原因出在林彪身上,这不过是聂荣臻的"高姿态"罢了。晚年,毛泽东评价聂荣臻说,"你是个厚道人",这就是根据之一。
显然,毛泽东更感需要对林彪进行批评、教育,帮助提高了。
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我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和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讨论,确定了转变党的策略方针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了。为了为即将全面展开的抗日战争准备干部,毛泽东在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1936年6月1日,"红大"正式在保安县开学。按照中央的规定,各军团从军团长到连排基层干部,都必须在红大进行轮训,以求充分利用全面抗战爆发以前的有利时机提高红军自身的军政素质和战略战术水平。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西安事变后,全面抗日的局面逐步形成,毛泽东更加重视红大的工作,提出要把红大建设成为"共产党的黄埔军校",亲自为红大制定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并为红大配备了十分强大的领导班子:林彪任校长 ,刘伯承任副校长,毛泽东本人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罗瑞卿为教育长,刘亚楼为训练部长,杨至成为校务部长。
校长林彪
毛泽东的如此安排,就是为了把林彪放在身边好好“敲打”。毛泽东让林彪当校长,而自己主管学校的教育工作,就是为了让林彪在自己身边耳濡目染,并在众将云集的氛围中博采众长,提升格局,在“教育"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教育。这也是毛泽东在1935年12月21日电报中,要林彪到中央来待一段时间的目的。可惜,秉性难移,在戎马倥偬中,林彪心中和性格中阴暗的一面被他的战功掩盖了,而一旦进入和平年代,林彪便最终走向了反面,辜负了毛泽东对他的帮助与教育。
就这样,林彪开始了他的"校长"生涯。
“纤笔如椽”专注国史20年,竭诚为你揭示历史真相,展示历史画卷,陪你共同成长。敬请关注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