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大家都知道美国援助了中国不少武器装备,并以此为基础装备了很多美械部队。
实际上关于抗战时期的美械部队,很多人了解的并不太多,本文就简单来说说其中的一类美械部队——三十四年甲种军。
在正式聊美械甲种军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中国军队接受美械的基本情况。
所谓的美械实际上是1942年开始才陆续装备中国军队的,在此之前,由于太平洋战争还没有爆发,因此美国几乎没有对中国进行什么军事援助。
最早接受美械武器的是中国驻印军,驻印军除了当时自缅甸撤退到印度的部队外,还自国内空运了大量兵员及建制部队,共计10万人以上。
为了援助中国抗战,美国航空队开辟了驼峰航线,空运武器。这批装备名义上是提供给中国所有部队的,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都划分给了重新组建的中国远征军。
第二期中国远征军一共有6个建制军,分别为第2军、第6军、第8军、第53军、第54军及第71军,这些部队大多为中央军,但下属师中有不少是新部队。
由于空运量有限,即便到1944年滇西反攻之时,远征军的美械都装备得不充分,这也是滇西作战远征军对日军战损比并不好看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当时其他的中国部队,分得的美械就更少了,如18军本应领到6支火箭筒,但迟迟未到位。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就这区区几支火箭筒也被战区长官孙连仲私自划拨到了自己的嫡系30军中去了,后经过交涉才拿回来3支。
这种情况一直到1945年初滇缅公路打通才得以改观,而随着陆路及空运量的大增,运到国内的美械武器增多,于是确立了三十四年(1945年)式甲种军编制。
执行该编制的部队为抗日战争中表现卓越,且为中央军嫡系的第5军、第13军、第18军、第73军、第74军、第94军。
甲种军编制是在驻印军基础上的优化版本,其特点是大大加强了军直属部队,同时强化和充实师团级作战部队。
当时中国军队中的军直属部队较少,甚至很多都流于形式,但甲种军则不同,其下属部队有:
1个炮兵营,装备12门美式105毫米榴弹炮;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1个特务连;1个搜索排;1个野战医院;1个兽医队;1个人力输送团;1个兽力输送营,一共5390人。
一个甲种军下辖3个步兵师,步兵师也强化了师属部队,计有:
1个炮兵营,装备12门美式75毫米山炮;1个工兵营;1个输送营;1个搜索连;1个通信连;1个特务连;1个卫生大队。
步兵师下辖3个团,其团属部队有1个迫击炮连,装备12门81毫米迫击炮;1个战防炮连,装备8门37毫米战防炮;另有输送连及通信、特务排。
每个团下属3个营,营有一个机枪连,装备8挺重机枪;步兵连每个排有一个迫击炮班,装备2门60毫米迫击炮;每个步兵班除了装备1挺轻机枪外还有1支冲锋枪,其余为步枪。
这样一个师的总兵力达10793人,再加上军直部队,整个军的人数有近38000人之多,几乎相当于抗战时期正常的一个集团军的兵力了。
以上为编制数量,在具体执行时,由于当时抽出了一部分武器装备半美械军,因此部分武器达不到编制数的情况是存在的。但即便如此其火力和兵力已经非常庞大了。
不过在抗日战争中,这6个美械军中只有第5军和第13军完整地完成了换装,而剩余的4个军在换装时就因湘西会战的爆发前往参战了,因此在湘西会战中出现全美械部队是不确实的。
比如74军在湘西会战中就没有美式火炮,使用的还是苏式的76毫米野炮。但尽管如此,由于部分美械的换装,日军还是吃了大亏。
如第18军在湘西会战中,就报告“攻击山门时,敌凭屋抵抗,我即以美式八一迫炮,用烧夷弹将将房屋焚毁,敌全部焚毙;六公分小迫炮及冲锋枪均能发挥其优越之威力”;
18军11师师长的杨伯涛回忆,当遇上日军白刃冲锋时,“我军拥有美械近战武器冲锋枪,数步之内向密集日军迎头扫射,日军纷纷中弹倒地”。
在中国王牌军的攻击之下,参加湘西会战的日军溃不成军,纷纷败逃。
之后正面战场上没有大的攻势,而美械部队又都忙于换装,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因此在抗战中,除了滇西缅北战场以外,以国内王牌军为主编成的美械军没有机会发挥出自己完整的实力,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否则以此装备必能大量杀伤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