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说“替代”?替代什么呢?在30年代的苏联红军(РККА)并没有自行迫击炮。只有在二战爆发后,这一方向的研发才开始。
没有吗?在虚拟历史中是有的!
要使其出现,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1. 选择一种值得安装到自行平台上的迫击炮。
2. 解决安装该迫击炮的底盘问题。
显然,把普通的82毫米营用迫击炮安装到任何一款体面的底盘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除非像在真实历史中那样,把它安装在摩托车上。这样做——非常“俄罗斯式”…
或者像英国人那样…
但这些都相对薄弱,不适合苏联的气候,也不太有趣。而且,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因为82毫米的迫击炮显然应该是任何步兵营武器装备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好的选择是强大的120毫米团级迫击炮。
幸运的是,它的原型早在1933年就由苏联设计了,至于为什么在1938年才完成开发(感谢谢尔瓦林),而且直到1939年2月才被正式列装,这和图哈切夫斯基以及他钟爱的“迫击炮派”有关。
自行120毫米团级迫击炮需要一个既强大又具有良好机动性的底盘。也就是说,普通的苏联系列卡车根本不合适。需要的是某种特殊的底盘。
而苏联当时确实拥有这样的东西!当然,我指的是实验型的ZIS-Somua。它有多种不同的名称——既可以是半履带卡车,也可以是半履带炮牵引车,甚至是半履带拖拉机。
这款有趣的机器是根据法国的Somua MCG炮牵引车的样式设计的,后者曾被苏联红军以小批量采购,而关于其生产类似产品的决策也曾作出过,但遗憾的是,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法国军队的标准炮牵引车Somua MCG。这辆可爱的机器成功地拖动了甚至是重型榴弹炮!
与此同时,按类似方案制造的ZIS-Somua在1935年通过了测试,基于测试结果,国防部副人民委员……不,不是负责武器的图哈切夫斯基(因为这款牵引车没有什么愚蠢的设计!),而是加马尔尼克,向沃罗希洛夫提出了正式的书面建议,立即开始大规模生产这些机器。(不仅是ZIS-Somua,还有根据类似方案制造的GAZ-AA-Kegress)。在加马尔尼克的提案中,涉及到数万台这种非常必要的苏联红军(РККА)机器!包括作为炮牵引车,也包括作为全地形供应卡车。预计将来还会在这些底盘上安装装甲车。
然而,这一计划未能实现,原因有几个。其中最简单的一个原因是,发展如此大规模的生产根本没有地方可进行。而且,苏联版的履带系统也有一些缺点。
问题在于,这种方案采用了强制性的橡胶金属履带与驱动轮的咬合。虽然这种设计比我们通常使用的摩擦式驱动要高效得多,但苏联并没有大量进口天然橡胶,而合成橡胶(“氯丁橡胶”)的质量当时还不够好。总之,在使用过程中,国产橡胶织物履带的金属爪与驱动轮的齿会迅速不对齐,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当然,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像美国在他们的“半履带车”中做的那样,通过用钢丝加强履带,防止履带被拉伸。第二种是直接将橡胶金属履带更换为轻型坦克的履带(如浮动型T-37A/T-38或T-26的履带)。
显然,这样做会使得机器的动态性能和载重能力有所下降……载重减少,速度最高只有35公里每小时,并且油耗增加……做任何事都得付出代价!
但这两种方案都没有被采纳。苏联的“摩擦派”彻底吞噬了所有主张强制咬合设计的意见。再者,组织大规模生产这种机器的地方根本没有。既没有汽车制造商,也没有拖拉机制造商愿意承担这种沉重的负担,他们早已有了足够的工作。而且,生产数万台专用机器,特别是为军队生产机器,要求的可靠性要高得多,这绝非易事!
总之,所有按照Somua方案制造的实验性机器都默默地被“埋葬了”,而在国内,围绕着各种“摩擦驱动”的热烈讨论继续进行。
真可惜。毕竟,在冬季战争后,所有的“摩擦驱动”机器都彻底失败了(无论是专用的还是替代的),不得不重新回到强制咬合的设计方案,唯一相对成功并且进行批量生产(超过6000辆)的苏联半履带车ZIS-42,正是采用这种设计。
由于一个致命的错误,愚蠢地浪费了几乎至关重要的几年时间,最终“依旧一无所有”。
不过,回到1935年,没错,确实没有地方可以大规模生产。是的,更重的、加固了钢丝的履带(尤其是坦克用的金属履带),肯定会“消耗”部分载重能力和速度,同时还会增加油耗。确实如此!
然而!矛盾的是,这对苏联来说反而是好事!尽管有这些缺点,恰恰能得到所需要的!一辆足够高的越野能力和足够的载重能力的车辆,这种车辆已经不适合作为普通卡车,但它的行驶系统却非常可靠。而且,苏军不需要每年生产成千上万辆——只需生产少量就可以。这在有一个强大的汽车修理工厂的国家里是完全可行的。绝大部分零部件可以直接从Zis获得,特定的传动装置部件(如分动器和短轴)以及履带系统,可以从任何相关工厂获得,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物质上有所激励。即使他们在生产时有所疏忽,也无妨,反正这些只是应急生产。
而且这一切是暂时的!围绕着持续发展的组装厂逐步实现本地化生产,是未来的必经之路。当然,除了来自Zis的动力系统和来自坦克制造商的履带(如果他们的技术更先进且更可靠的话)。
那么,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得到了一个强大的120毫米迫击炮,安装在可靠的半履带越野底盘上。可以轻度装甲或者没有装甲——都不重要。事实上,不装甲甚至更好——否则总会有些极端的“好心人”提出将这些装甲车当作装甲运兵车来使用!然后,他们会把装甲车和自行火炮都推入一场愚蠢的正面冲突,和坦克一起作战,而这些坦克其实根本不适合这样做,因为数量太少,且补给存在不可避免的高损失问题。
这是一个进化的系列。从一辆配备120毫米迫击炮的简单半履带车(开放式或有遮篷)。车组为6人(包括驾驶员),携带最多60发弹药。
下一款车辆就更加有趣了。它是装甲车,配备了更强大的84马力“巴士”发动机(Zis-16),强化了悬挂系统,且配备双管(双炮)120毫米迫击炮!(两个装填手同时装填,发射时同时发射,采用“线拉引爆”的方式)。尽管由于有了装甲,弹药数量减少到48发,但这并不算大问题——这款车主要用于近距离火力支援,能够快速进行精准打击,发射24轮后便可以迅速撤离!
顺便说一下,在真实历史中,也曾有过基于Zis-5底盘设计的四管(M-4)和双管(M-2)迫击炮的开发。
(这是1943年由苏联红军炮兵学院以F.E. Дзержинский命名的M-4自走迫击炮,基于ZIS-5底盘。值得注意的是,这台机器有四根炮管、车身上的通槽以及用于支撑炮台的大型底板,可以下降到地面。)
这就是120毫米四管和双管迫击炮安装设备,在安装到ZIS-5底盘之前的样子。
车辆进化的巅峰——卫国战争中的装甲车配备了多管火箭系统(RСЗО)。至于它的口径(82毫米,以便增加发射时的弹药数量,还是132毫米,以便让炮弹更强大)——其实差别不大。自走迫击炮和多管火箭系统(RСЗО),因为这些系统得益于底盘的越野能力和轻装甲,可以更接近前线,从而提高射程、精度和效能。
为了让大家确信,这样的车辆能够承载多管火箭系统和装甲,看看这张照片,看看德国是如何改装战利品中的法国“Somua MCG”的。
事实上,原版“法国车”的引擎只有60马力——这比最普通的Zis引擎(73马力)还要弱,更别说Zis-16的84马力了。
同时,也要提醒一下,关于基于Zis-42底盘的Zis-41自行火炮(SAU)的真实历史。
这款车不成功。但问题主要出在布局设计上。
在设定上,车辆的布局完全可以做得相当合理——这段时间是足够的(在图纸上把驾驶室做得更高,几乎和普通卡车一样)。而且,ZIS的车厢(无论是木制外壳还是装甲外壳)足够宽敞,可以容纳不仅是迫击炮本身,还能安装旋转支架(即使是可水平调整的!)和必要时可以落到地面上的支撑托盘(如果是双管迫击炮的话!),还有操作人员的位置和弹药箱。从1935年开始,完全可以不费力地做出这些!这正是图哈切夫斯基(和他的小助手加马尔尼克)所提倡的“布朗运动”的实际用途!至少对军队有所贡献!
如果在二战前能生产出几百台已经经过良好测试的机器,并将其送往坦克和机械化师的摩托步兵团,为其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那将会非常酷!这种支援,可以让敌人的防线感觉非常糟糕!更不用说在机械化部队的反击战中了。
对于29个机械化军团和它们的87个摩托步兵团,需要大约1044辆自走迫击炮(每个师12辆)。其实并不多。再加上一些后勤保障车辆(最好还是用同样的底盘,这时肯定没有装甲),当然还要有足够的弹药!否则,把这些自走炮投入战斗根本没有意义。至于后续的防空炮,考虑一下也可以……或者甚至在后勤车上安装简单的高射机枪(ZPU)。总之,肯定比什么都没有要好!
大概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