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傅作义长女,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特殊贡献,做了一辈子编辑!
在近代中国的各路军阀中,傅作义的人生算是较为完美的一个了。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傅作义经历了近代中国的许多大事件:
1911年,还在太原陆军小学受训时,就参加了辛亥革命。
1915年入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
1924年后,任晋军第四旅第八团团长,第四师师长。
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次年任第三集团军第五军团总指挥兼天津警备司令。
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失败后进驻绥远。
1931年任晋绥军第35军军长、绥远省政府主席等职。
他是最早率部与日军作战的抗日将军之一,19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19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
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
19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军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
傅作义将军一生经历了两次婚姻,原配夫人张金强,为他生育了三个子女,傅冬菊为其长女。
第二任夫人刘芸生,为傅作义生育有两子四女(这六个子女均考入名校,其中四人考入北京大学,两人考入清华大学)。
在傅作义将军的九个子女中,名声最大的,就是他的长女傅冬菊——她不仅为平和解放北平做出了特殊贡献,还给了父亲一个新生的晚年。
傅冬菊的中学时代,是在太原开始的,初二没上几天,日军就从北平到了娘子关一带,太原很快就会发生战争。
于是,和弟弟、妹妹跟着母亲辗转来到西安,进入铭贤中学(现山西农业大学前身)继续读书。
这里也不安全,日军飞机常来轰炸,于是又迁到重庆,进入南开中学读高中。
1941年,傅冬菊在重庆加入我党领导的进步青年组织号角社,并利用其特殊的身份,获取了一些重要情报、文件,及时交给了组织。
1942年,傅冬菊考入了昆明西南联大学习英语,在此期间傅冬菊时常参与学生运动。
1946年夏天,傅冬菊从西南联大毕业,来到天津《大公报》担任副刊编辑。
1947年11月15日,傅冬菊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1948年,辽沈战役紧张进行时,傅冬菊奉命进京做其父亲傅作义的工作。
傅冬菊回到北平后,明确告诉父亲,她是党组织派来的代表。
在整个平津战役期间,傅冬菊始终工作在傅作义身边,穿针引线。
最终,傅作义将军顺应时代潮流,选择起义,促成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得这座六朝古都免受战争的侵害,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
傅冬菊为北平的和平解放,是作出了别人无法替代的特殊贡献的。
傅作义正是因为顺应了时代、顺应了民心,才赢得了一个幸福的晚年,并发挥自身优势,为新中国的历任水利电力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作为有功之臣的傅冬菊,并未居功自傲,而是选择了低调做人。
北平解放以后,傅冬菊改名傅冬,到天津任《进步日报》副刊编辑。
1949年8月,傅冬菊参加了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参与《云南日报》的创办。
1951年3月,傅冬菊被调入京,在一家国家级媒体先后在记者部、文艺部工作,期间还从事过一段新闻统战工作,直到1995年离休。
2007年7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而当初,傅作义夫妇给她取名“冬菊”,是因为他们认为冬天的菊花,不仅漂亮而且能够忍受得住寒冷,他们希望女儿能够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傅冬菊也是很争气,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她成为了自己该有的模样,绽放出了所有的美丽,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受人敬仰的女人。
她没有辜负父母对她的期望,她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她。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