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皖南新四军正按照提前与国民党商定的行军路线转移,准备渡过长江。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背信弃义,派出重兵包围了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值得一提的是,皖南事变期间,只有少数新四军将士突围成功,比如今天我们要讲的巫希权,就是突出重围的人员之一。
巫希权出生于1911年,福建省宁化县城关镇人,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九岁的时候,巫希权开始读书,不过,因为贫困,他仅读了两年书后便辍学回家。十二岁的时候,巫希权成为镇上一家杂货店的学徒,那段时期,伴随着成长,他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向往真理与光明。
1931年,巫希权加入了红军,此后他长期活跃在中央根据地,担任了班长、排长以及连长等职务,率部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战斗。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巫希权没有参加长征,而是留守闽浙赣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斗争。那段时期,即便身处逆境,也没有打消巫希权的革命信念,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意志,与反动派进行了不懈斗争。
时间很快就来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背景下,南方八省的游击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巫希权所在的游击队也接受了改编,加入了新四军第二支队。此后巫希权跟随大部队参加了保卫繁昌等战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在这之后,巫希权担任了新三团第二营营长等职务。1940年11月,经过军部批准,新四军老三团与新三团合编为新四军第二纵队,巫希权也加入第二纵队,准备渡过长江前往江北。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皖南事变期间,因为敌我力量悬殊,新四军血战数昼夜依然未能突围,最终只能分散突围。
分散突围阶段,第二纵队分为左右两路突围,其中左路支队由巫希权带领,从石井坑西面向茂林方向突围。在突围过程中,巫希权所率领的部队多次被敌人打散,但他们灵活应变,趁着夜色与地形的掩护,成功摆脱了敌人,并在皖南的茂林中休整了十几天时间。1月25日晚上,巫希权带领三个连和一个短枪队,一共300多人,在狮子山一带休整十天后,从繁昌油坊嘴渡过长江,到达了江北的无为,与大部队汇合,彻底突出重围。
1941年5月,巫希权重返皖南地区,此后他主要活跃在铜陵一带,率部打击日伪军,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期间,巫希权不仅多次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扫荡”,而且还铲除了很多汉奸敌特,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抗日军政干部,壮大了当地的抗日武装力量。
皖南事变后两年,也就是1943年7月,巫希权率部伏击日军两个排后在顺安焦家埠目连庵休整,当天晚上,铜(陵)青(阳)南(陵)县委书记还在这里召开了一次工作会议,不过,因为叛徒出卖,会议地点被敌人包围,巫希权立即率部还击。
掩护县委书记突围之后,巫希权撤退到范家湾河畔,当时正好是夏天,水位很高,而且水流湍急。在危急关头,巫希权与一众战士坚决不当俘虏,他们跳入河中,准备游到对岸,可惜的是,在渡河过程中,巫希权等28人全部牺牲,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