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红军在一场战役中抓了不少俘虏,萧克师长看到了一个俘虏后大吃一惊,往事的回忆瞬间涌上心头,萧克心中一酸,对看守说:“不要捆着他”。
原来,这位战俘,是他曾经的恩师。
这两个人,究竟是如何从亲密的师生,变成了对立阵营的敌我关系?
昔日,萧克曾经在宪兵教练所学习,他的教官,正是刘嘉树。
刘嘉树作为黄埔军校分校的重要人物,曾经悉心指导过年轻的萧克,考虑到学生不容易,这位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经常施以援手。
学生回乡,一般路途遥远,都需要乘车,刘嘉树还曾经主动为萧克开了证明,让他可以免费坐车。
后来,这两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萧克加入了革命队伍,在南昌起义后,逐步成长为红军的重要将领。
萧克曾经的恩师,则继续效忠国民党,后来在一次战役中被红军俘虏了。
当年意气风发的教官,如今却沦为阶下囚,见到昔日的得意门生已是威风凛凛的师长,刘嘉树显得异常局促,低着头不愿与学生对视。
看守见状很恼怒,正欲上前捆绑,萧克师长却挥手制止:“他既已被俘,便无需再对其捆绑。”
这一声制止,迅速化解了刘嘉树的尴尬处境。
身为曾经的老师,刘嘉树一方面为学生的成就感到高兴,感谢学生此刻的照顾,另一方面,他内心感慨两人处境的变化之大。
多年后,在解放战争即将结束时,这位刘老师再次被俘。身处北京监狱,偶尔还会打听昔日学生的消息,不过此时的萧克已无法像从前那样前去探望。
此时,毕竟双方的立场不同,见面了,恐怕会多生状况。
萧克胸怀宽厚,一直没有忘记老师昔日的培育之恩,特意从自己积蓄中取出一部分,托人转交给老师,聊表自己的一份心意。
其实,作为老师,刘嘉树如果知道学生萧克的成就,应该是十分自豪。
1948年,国民党打算进攻石家庄,那里恰好是一座空城,萧克接受命令,需要保卫这座城市。
当时,仅阎锡山就派出了大约一万士兵形势危急,萧克不得不考虑“空城计”。
当时,市民担心共产党要跑,传了很多谣言,得知民众的不安,萧将军和市长开始在傍晚闲逛街头,这一举动,稳定了民心。
萧克随时关注敌方的动向,发起了闪电战,迅速击败对方,保卫了石家庄。
萧克不仅作战英勇,在文学上也颇有兴趣和造诣。平时,他就喜欢读书写字,陶冶情操。乱世之中,依然保持不变的初心。
退休后,他也没有闲着。因为对文学创作充满兴趣,这位将军写了很多关于战争历史的书籍。他写了自己的回忆录,还出版了自己的诗集,更是主编了《南昌起义》等书。
闲不下来的萧克,还在大学做起了兼职教授。
既可以上战场杀敌,又可以笔耕多年,但更重要的是,萧克知恩图报。和昔日的老师相逢,他送去的温暖,足以让老师心中感动。
即便在最严酷的战争年代,人性的温暖依然闪耀着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