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1974-1984年发行的纪特邮票没有打折的,而且价格不菲,尤其是1980年之前的邮票,平均下来每套都要上百元,这是为什么?
首先,集邮的环境与现在不同。
之前受到大环境影响集邮者应该很少,直到1978年邮票题材有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很多年未见的小型张,要知道上一枚小型张还是1964年10月1日发行的建国15周年,竟然过了14年才恢复发行小型张--科学大会,要知道小型张就是针对收藏而生的。而且在这一年,出现了奔马、工艺美术、药用植物等这些已经十几年未见过的题材,由此可以推断,政府对集邮活动开始松绑。
1980年《集邮》杂志复刊,这也意味着集邮被再次推崇了。
这时候全国的集邮者一年比一年多,而且以中青年为主,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企业厂矿到机关干部,可以说达到了全民集邮的盛况。
总而言之,那个时代集邮是发展的,上升的,而且集邮人口成年轻化,虽然大家没有多少钱,投资意识淡漠,但架不住人多,每人购买一套票,这需求量就不得了。
第二,销售方式和现在有很大不同。
1984年以前全国没有新邮预订,没有网络,媒体也不发达,邮票何时发行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甚至有的枚数多的套票还是分几次发行,能否买上新邮全靠运气。
全国各地邮局普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集邮柜台,纪特邮票销售就是放在寄信柜台,也就是说有可能你去寄信,所购买的邮票就是当年发行的JT票,这样一来,邮票的消耗得到了保障,要知道七八十年代通信量是非常巨大的,邮票的消耗量惊人。这些是日后大幅度升值的一个重要前提。
第三,发行量较少。
1984年以前的纪特邮票发行量并不是以满足集邮者需求而设定,而是为了满足通信需求。
如果一套票每枚都是8分,发行量一般不会少于500万,大多数都是1000-1500万,甚至2000万,这个量现在看起来并不少。但当时的通信需求量非常大,即使这么大的量,放在寄信柜台不久就卖完了。
而一些非常用面值如40分、50分、60分、70分、80分,发行量就要少得多,而且这些面值多出现在4枚以上套票中,一些涉外题材的2-3枚套票也经常出现国际邮资,这些高面值的邮票通信中使用的比较少,所以发行量也会更少,一般100-250万。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筋票效应,一套票中高面值的价格会比其他几枚加起来还高,就是因为发行量少,再加上有部分消耗,存世量也就更少了。
而到了1985年集邮总公司成立,全国普遍实行新邮预定,本质上和现在的邮票预订没有区别,只不过当年不用预交一年的费用,每次取票直接付款购买。
所以1985年后邮票发行量暴增,套票最低量从1984年的398万涨到了709万,而小型张从最低103万涨到了291万,发行量翻了一倍。可想而知,1985年及以后的邮票,就是设计的再好,题材再好,价值肯定不如前面的了。
第四,集邮者的补邮行为使得老邮价格越来越高。
第一点就提到集邮者是日益发展的,到了80年代后期邮票预定量已经超过600万套,邮票发行量也更多了。很多新入坑的集邮者肯定会去购买之前发行的邮票,但之前的邮票发行量原本就很少,再加上多年的消耗存世量就更少了,而购买者众多,自然水涨船高,价格越来越贵。
80年的生肖猴票就是这样炒起来的,后面的11个生肖都有了,肯定会有不少人对首个生肖有购买欲望,再加上这时邮商开始出现,甚至海外资本都来分一杯羹,早期JT、编号、文革、老纪特等开始轮番上涨,尤其是以1980年及其以前的JT和文革票价格炒的最高。
其实老邮之所以升值这么多,总结一下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当时的销售政策。
尤其是1985年以前,没有预订,邮票直接放在寄信柜台销售,任你多少发行量,都能给你消耗了。当年没有打折批发给邮商这样自废武功的损招,相对来说邮票的行情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
其实这样的销售办法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还在沿用,也没几个国家和地区会把邮票分为集邮邮票和普通邮票,甚至几年前,邮政为了利益最大化,禁止使用纪特邮票通信、寄包裹,这些政策虽然短期内保证的邮政的最大利益,但长期来看只能使新邮成为鸡肋,对于集邮事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老邮的升值过程显然是无法复制的,但只要邮政痛定思痛的对邮票销售制度进行深度改革,杜绝新邮打折应该问题不大,就看邮政舍不舍得这些眼前的利益了。
来源:邮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