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宛如一位灵动的使者,轻盈地揭开了春天的序幕,为世间万物带来蓬勃的生机与希望,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立春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那时,先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运用 “土圭” 测日影法,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进而逐步完善出二十四节气。到了公元前 104 年,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将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立春的天文位置 —— 太阳到达黄经 315° 时,便是立春。自秦代起,立春便作为孟春时节的开端,深深融入了华夏民族的生活与文化之中。在古代,立春当天更是干支历中一年的开端、寅月的起始,就连中国的黄历和民俗学,也均以 “立春” 作为生肖计算的依据,足见其在传统历法中的重要地位。


立春,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凝聚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立,建始也”,立春意味着新的开始,万象更新。在这一天,人们告别了寒冬的萧瑟,满怀期待地迎接春天的到来。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云:“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 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古人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他们将自身的命运与自然的变化紧密相连,在立春时节,感悟着生命的轮回与不息。


在漫长的岁月里,立春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立春三候,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宣告着春天的脚步渐近。而迎春、打春、咬春等习俗,则让立春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迎春之礼,自先秦时期便已盛行,从最初的国家祀典,到后来民间庶民的踊跃参与,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春天的期盼与欢迎。打春牛,更是将春耕的希望与祝福融入其中,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咬春时,人们品尝着春饼、春卷、萝卜等美食,寓意着 “咬住春天”,留住生机与希望。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人们心中对春天最美好的记忆。不是迷信!立春,为啥要“躲春”?哪些人要躲?这5大生肖别犯忌。


立春,为啥要“躲春”?

在古代,人们认为立春这天是冬春交替、阴阳更迭的关键时刻,磁场和气场通常会比较乱,容易冲撞,引起人们情绪上的波动和身体上的不适。为了避免这种不利的影响,一些特定的人群就需要在这一天“躲春”,以求得一年的平安和顺利。古人说“躲春避凶,接春迎福”。


哪些人要躲?这4大生肖别犯忌。

犯太岁的人:在传统文化中,太岁是掌管人间一年吉凶祸福的神灵。每年都会有一些生肖与太岁相冲、相刑、相害、相破,这些生肖的人就需要特别注意,在立春这天“躲春”,以避免太岁的冲撞,求得一年的平安。2025年为乙巳蛇年,属的人是值太岁,而属虎、猪、猴的人因与蛇年太岁相冲,因此需要躲春。


在我国民间,有“逢九必衰”的说法。这是因为九是数字中的极数,古人认为它代表着“至阳”,而物极必反,所以逢九的年龄往往被认为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容易遭遇不顺。因此,年龄逢九的人(如73岁、84岁等)也需要在立春这天“躲春”。同时“逢九”又分为“逢明九”(年龄中有“九”的年岁,比如29岁、39岁等)和“逢暗九”(年龄是九的倍数,比如27岁、39岁等)。


再就是,对于那些近期运势不佳、诸事不顺的人来说,立春这天也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日子,需要“躲春”。

立春时节是新旧气场交替的时刻,磁场和气场的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或身体不适,因此易生气的人、孕妇、老人以及儿童等体质较弱的人群也建议躲春,以避免不利影响。


“躲春”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时间和生命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和敬畏。人们通过“躲春”来祈求新的一年能够平安、顺利、吉祥。躲春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珍视和尊重,也是对时间和自然的一种敬畏和感恩。

在立春这天,需要“躲春”的人应避免与外界的人接触,特别是与自己生肖相冲的人,主要是独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静坐沉思。

红白事往往是人气聚集、情绪波动大的场合,对于需要“躲春”的人来说,在立春这天最好避免参与。

佩戴一些寓意吉祥的饰品,如红绳、铃铛等,也被视为是“躲春”的一种方式。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