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
新春快乐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变迁,积淀了十分丰富的习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025年蛇年,全体中国人迎来了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从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到成功申遗,有力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明理念正不断被世界普遍认可。那么,春节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为什么能够如此深刻影响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发展?一起关注。
春节形成来之不易
根据《尚书》记载,为了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尧帝分别派人观察星象、气象和物候,结合日夜长短确定四季的起始时间;同时也规定了闰月调整的方法,以确定每年的历法。不仅确定了四季成岁,也确定了一年的总天数。四时正,岁月成,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才有后来的春节、夏节、秋节、冬节;岁成,才知道年末与岁首;在历法不够精准和完备的上古时期,曾经把冬至和立春当作新年第一天,也曾把十一月和十二月当作正月,与如今正月建寅的历法迥异,直到西汉发明浑天仪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唐都、邓平等对历法进行改革,传统历法才趋于今天的标准。落下闳的贡献是阐明“浑天说”,将“四分法”的《颛顼历》改造为《太初历》的“八十一分法”,把一年分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确定“正月初一为始,腊月三十为终”。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颁布《太初历》,确定用夏正,即以沿用夏历正月朔日(初一)为岁首。《太初历》确立孟春正月为岁首和科学的置闰法,一直沿用至今。确立正月为岁首后,人们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新年”,民间习称“过年”,也就有了沿用至今的“春节”说法。
此外,落下闳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进一步奠定了春节的基础,这无疑也是遗惠千秋万代的创举,故后世尊称落下闳为“春节老人”。一般认为,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岁首”“元日”祭祀活动,由此推测可能是在尧帝确定“成岁”之后。夏商周时期,人们就有在“岁首”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一个集祭祀、庆祝、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大约到了西汉中后期,春节的日期被正式确定为农历正月初一,并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节日习俗,也在朝代的变换和民族的融合中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和对外传播。正因为参与修订《太初历》的落下闳出生于四川阆中,所以有人认为春节的起源地是阆中。这种说法有点道理,但仍失之偏颇,春节申遗“阆中倡议”主笔人陈恒先生所言极是:“唯一真正的春节发源地是中华大地:中国。如果复杂一点,非要具体到某城某地,四川阆中、河南洛阳、陕西西安、山东广饶等地都可以说是中国春节重要的发源地。”
既然四季都有节,为什么春节最重要呢? 这与易学思想、天文观测、历法改进相关。易学史在商末周初出现重大转折,标志是“文王拘而演周易”。相传周文王被囚禁在今河南安阳羑里城期间,重新推演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并创作《易经》文本,确定《乾》为首卦。乾为天,为健,为尊,为元,为首,象征天体运行刚健和生生不息;《乾》卦辞“元亨利贞”配天之四德,按照《子夏易传》的说法,可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一对应。按照《易传》之《彖》对“元”字的理解——“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元”具有元始之义,既尊大且可资始以统率天时运行。“元”对应春天,是阳气萌生奋动的时节,是崭新周期的开始,春节自然也就是最为重要的节日。
古代天文观测在易学思维的影响下,不断取得进步。我国“观象授时”(主要以观测星象、气象、物候,制定历法、安排农事等为基本职能)的历史源远流长。正如《易传》所言“天垂象,见吉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极其重视天文观测,都有设置综合观察天文、气象等的观象机构。毋庸置疑,易学思维与天文观测,相辅相成,在对气象规律总结、预测天气变化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是历法形成与完备的重要理论基础。最为典型的案例,古人通过观察季节和总结节气物候,结合天文历法,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中国早期的历法有阴历,也有阳历,但沿袭至今的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阴阳合历至少在夏代就已经出现,并在商代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一直到明清之际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来华之后参与颁行的《时宪历》,不断延续使用、几经修订完善的所谓夏历、农历才达到目前的精准。据说现行的二十四节气版本也是在汤若望推动下更新定义的,比以前更为精准,可以说是中西方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值得一提的是,阴阳合历,与《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相通;二十四节气,也是确定正月初一为春节的重要基础。综上所述,可见中国春节的起源与易学、天文、历法关系非常密切。
春节文化底蕴深厚
天文观测促使春节的形成,除了“立中测影”“观象授时”,还体现在“定位立向”易学思维推动古代天文学的进步。而天文学的进步,又不断改变人们的审美思维。正是易学、天文学与审美文化的完美结合,才使得春节得以诞生并持续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盛大节日。
在天文学上,“辰”既指日、月、星的总称,还可以特指北辰和泛指众星,又可以特指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也引申指日、月的交会点和日子等。古人认为星象与气象、农事、国运攸关,而气象又与动植物的生长相关,从而形成以时间、空间、物质三位一体,借助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节气历法等易学符号以“究天人之际”。自古以来中国先民重视时空,尤其是对时间和空间之“中”高度重视。辰,震也,是起点,也是中点;北辰,帝星也,是定点,也是中心;“帝出乎震”(《说卦传》),使得“辰”与“北辰”在时空意义上与东方、中原、春天有机联系在一起。对时辰岁月的定位和划分,对天区地域的界定和分野,无疑都是与早期的易学、天文学研究分不开的;而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中和之美的追求,正是春节得以确立并沿袭至今的根本原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春节民俗文化,从根本上看也是中国易学与美学的智慧结晶。
在中国,春运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选择回老家过年而造成短时间的交通紧张。 为什么非得回老家过年?这是由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审美意识决定。父母所在的家,犹如北辰,是一个家的中心,因此对中心的追求和团圆的向往,促使人们即使克服千辛万苦也希望能在春节新年之前回家团聚。 春节期间,人们还往往选择那些与自己关系重要的中心人物(领导、长辈、好友)进行问候和拜访,其中也体现出对“和”“美”的追求。元亨利贞,贞下起元,春节是一个新周期的开始,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必须通过问候和走访重新确立关系,否则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都会逐渐疏远。走亲访友,其乐融融,是春节最为普遍的现象。如今受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影响,人们更多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亲戚、友朋之间的走动少了,加上大部分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年味也就淡了。
对中和之美的追求,最明显的体现是敬天祭祖、礼佛拜神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礼仪、活动、美食,形式丰富多彩。尤其是疫情过后这两年,各种祭祀活动,游神、踩街、灯会,热闹非凡。在中国人的心中,无论是天神、祖先,还是佛祖、神仙,都是家的保护神,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民俗信仰。在笔者老家闽南地区,沿袭来自中原地区的拜神信仰,在春节前要“谢神”,要请神吃“尾牙宴”,春节后要“迎神”“贺正”,最为热闹的是正月初九日,家家户户都在给玉皇大帝“贺寿”,选用最好的供品,燃放最多的烟花爆竹,许下最美好的心愿。为天公庆生之后,外出经商、务工者才会陆续离开家乡。
春节未来前景美好
春节成功申遗,标志着中华文明更快走向复兴,也进一步表明春节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从时间跨度上看,春节期间,前后约四十天,从腊八到元宵节,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传统节日。春节也是民俗最密集的节日,老百姓在辞旧迎春的过程中,几乎融入了传统民俗文化的所有形式,到处彰显和平、团圆、和睦、辟邪、平安、吉利、祥和等精神理念,也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这与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价值观,无疑也是基本一致的。在中华各族人民心中,春节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体验。审美经验表明,美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而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历史又进一步表明,对春节的文化和情感认同,也必将为大多数世界人民所接受。
春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聚合与浓缩,是顺天应民的最为美好的时节与民俗,是中国人乃至海外华人收获和分享幸福快乐的最佳方式与途径。随着中国在民族复兴中不断走向国际化和全球化,春节早已走出国门、融入世界,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与异域文明进行着交流互鉴,成为“世界性”的民俗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易学智慧与审美情感的春节,如今正式被公认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成为多样性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全球化的大势所趋。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上古先民早已感受到春天多么美好。春光明媚,春雨濛濛,草青木长,鸟语花香。春回大地,正是人间好时节!这美好时节一开始是对于温带的中原地区而言。但是,随着大一统趋势的加快形成,不同经纬度、不同地域的民众,也逐渐认同春节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无疑是被这种多元和谐、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所熏陶,被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折服。成为世界“非遗”的春节,从最初的祭天祭祖、农事休闲到后来的家庭团聚、普天同庆,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始终对幸福、和平、快乐的不变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国家、社会、家庭的深刻理解,始终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春节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各地各族民众形成了吃饺子和年糕、迎送神祇、扫尘清洁、张贴春联、除夕守岁、吃年夜饭、发压岁钱、祭天敬祖、相互拜年、游神踩街、舞龙舞狮、写福字、燃烟花、放爆竹、猜灯谜等系列民俗,这些民俗一直以来都是民众在宗教信仰和审美追求上的集中体现,也发挥着驱邪避害、除旧布新、祛病延年、休闲娱乐等实用功能,形成中国春节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与热闹场景。祈福是春节的仪式感,是全人类在辞旧迎新时的共同审美追求,因此春节有望逐步成为全人类共同认可和高度重视的“公共节日”“文化盛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效仿我们贴春联、放鞭炮、祭祖先,祈求来年平安顺遂、幸福安康;扫尘、穿新衣、贴窗花……用一切美好的方式辞旧迎新。
中国的春节,世界的“非遗”。春节作为世界的“非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春节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符号,有助于增强全球华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天下一家亲。春节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性的“公共节日”,可以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让世界人民更好体验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春节所蕴含的审美价值观,尤其是对和平美好、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具有普适价值,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愿景出发,春节未来前景是美好的,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春节文化将继续走向世界,惠及更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春节还将继续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继续加大全球传播的力度和广度,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文化在海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在保持传统习俗的基础上,春节文化必将融入更多现代、异域审美元素,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当中国春节文化真正融入全球文化体系,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与融合发展将会加快,天下大同的理想愿景终将实现。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2025年第1期
原标题 | 中国的春节,世界的“非遗”—— 基于易学与美学的视角
作者 |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谢金良
新媒体编辑 | 赵光菊
原文责编 | 孙垚
欢迎关注人民论坛网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