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都是一个喜庆,欢聚,团圆的日子,所以,中国红很是常见,常用。

传统中,春节时贴的对联,就叫春联,就常见的对联自然也是红色为主。不过,贴对联的时候,现在很多人家依然保留着贴“白额春联”的习俗。

“白额春联”,也叫“白头春联”,即春联用的是一种特制的白头红纸,即在红纸上方留有一两寸长的白纸额头,这种春联的形式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较为常见。


在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白色则为庄严和神圣,所以多用于祭祀和丧事,那春节喜庆团圆的时刻,为何在对联上却留这截白呢?其实,在流传的众多说法中,都和抗倭,抗日有关系。

像福建有的地区,“白头春联”的形式是一个渐渐变革的过程,开始于明朝抗倭,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倭寇入侵福建,开始为祸东南地区,百姓们纷纷离家而逃,后来朝廷派出戚家军等官军,扫平倭寇,百姓回家后,按传统,把正月初二定为“探亡日”,以祭奠在倭患中逝世的亲人和官兵,这天要贴绿联的。但传统的正月初四则是“做大岁”,一般是贴红联的。

这间隔这么短时间里,一“悲”一“喜”,两种对联的表现,也就有了情理上的矛盾。所以人们折中,就是正月初四贴红联时,不完全的把初二的绿联覆盖,而是留下上面一截,这就有点“绿头红联”的意思了。

那后来经过多年的文化沉淀,有些传统流传失真,改变,就成为了过年贴“白头联”的习俗了。


两广地区的“白头春联”,也有几种说法,其中也有福建这种说法,因为几百年间,有很多从福建迁徙的过来的客家人,他们带着原有的文化习俗,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保留了这种传统。

还有一种说法,就和近代的抗日战争有关系了。

那是一段充满血泪与抗争的历史,抗战十四年,为抵抗日军入侵,各省纷纷出兵奔赴前线抗日,由于时代各种原因,政治人为的,客观差距的,很多出征战士牺牲在前线,像出兵最多的四川,广西两省,就流传有“川人夜夜哭天明”,“桂人家家挂白绫”之类的悲情说法了。

像广西就出兵近二百万,很多人都没能再回到家乡,牺牲在抗日前线,为了纪念那些出征未归的儿郎,亲人们过春节的贴对联的时候,喜中有悲,乐中有哀,就采用了“白头联”的方式。

这种方式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哀伤,每一对白头联,都在记忆着,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苦难岁月,以及对亲人的深深怀念。


从社会角度来看,这一传统反映了当时民众对于战争的痛苦记忆以及对牺牲者的崇高敬意。在文化层面,它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符号,象征着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对和平的渴望,渐渐的成为了地方民俗,传统流传了下来,像前几天深圳地铁的“白头联”就成为一个网络热议事件。

历史回望,“白头春联”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习俗,更是那段悲壮历史的见证,它时刻提醒着后人,和平来之不易,那是整整一代,两代人付出巨大的牺牲,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需倍加珍惜。

永世不忘那段岁月,那些人,那些事!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