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亮的针在缎面上下翻飞,飞针走线中,一只栩栩如生、悠然自得的熊猫逐渐在团扇上显出身影。陈德兵一边在绣绷上刺绣,一边向前来体验蜀绣的游客介绍刺绣技巧。在他的身边,围满了凝神静听的游客,还有不少人已经坐在绣绷前跃跃欲试。
这是春节期间(2月1日),在陈德兵蜀绣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发生的一幕。
今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作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陈德兵在工作室免费开放了非遗体验活动,“除了能够在工作室参观《芙蓉鲤鱼》《熊猫》等蜀绣代表作品外,市民游客还能亲身体验蜀绣的创作过程。”陈德兵介绍,成都的春节引燃了一场“非遗热”,“以我们的工作室为例,春节期间,有超千名市民游客前来参与体验活动。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200多人。”
▲春节期间,陈德兵针对市民游客开放的蜀绣体验活动
胸针、围巾、伴手礼……
打造具有现代特色的非遗文创
蜀绣,是运用蜀地传统刺绣技艺和针法创作的绣品,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2024年4月,陈德兵蜀绣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新都锦门正式成立。对他而言,蜀绣不仅是一种谋生技能,更是对非遗技艺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陈德兵是蜀绣世家的第二代传人,父亲,则是他蜀绣道路的启蒙。“我父亲一生从事刺绣工作,他经常拿一些活儿在煤油灯下做,用一针一线撑起了家。在他的绣绷上,我常常看到人物、山水、花鸟、鱼虫,便让我对刺绣产生了兴趣。”长大后,16岁的陈德兵进入了成都蜀绣厂,从此与蜀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四十余年的时光里,他掌握了蜀绣各种针法、技法,擅长单面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形绣,创作了大量的人物、花鸟、山水等蜀绣作品。“2007年至2012年,我与团队一同制作完成了我国刺绣史上最宏大的作品——蜀绣长卷《五百罗汉》。”作品长27米,其中人物553位,奇珍异兽64只,还有大量的山石花鸟、流水祥云,“2016年,这件作品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代表中国出展了16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国际影响力。”
▲陈德兵的蜀绣代表作:山水《黄山翠松》
▲陈德兵的蜀绣代表作:双面绣《牡丹鲤鱼》
“很多人会觉得蜀绣是‘阳春白雪’,而我们想做的则是让蜀绣进入千家万户。近年来我们将蜀绣与实用品,例如服装服饰类、家装类、旅游产品类、文创类和企业交流礼品相结合,让蜀绣进入市场。”目前,陈德兵还与团队一起打造“让非遗飞起来”项目,采用跨界合作形式,打造文化剧目进大文旅的场景,以动态形式展示非遗之美。
除了创新,从2007年至今,陈德兵培养了三千多名学生和23位徒弟,“同时,我们还把蜀绣这项技艺传授给了不少残疾人、贫困户,让他们能够依靠手艺实现家庭增收和就业。”
成都的非遗
还“火”到了海外
“成都,是非遗之都。经过数次人口迁徙,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都在此落地生根。”陈德兵说,今年迎来了首个“非遗版春节”,大量游客涌入成都,成都也同样为市民游客引燃了一场“非遗热”。
“以我们工作室所在的锦门景区为例,春节前后举行了非遗民俗巡游、天府非遗灯谜节、写对联、送福字等非遗体验活动,将我国最盛大的节日与非遗进行了结合,为市民游客展现出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文化气韵。”陈德兵说。
而像他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在这场非遗盛宴中添了“一把火”,“除了锦门的蜀绣工作室以外,我们还在人民公园、郫都区安靖镇等地的工作室同步开展了蜀绣体验活动,持续整个春节。除了能够让市民游客了解蜀绣的历史文化、针法工艺等,我们还会邀请他们亲自体验蜀绣的制作过程,例如,在团扇上绣上成都的代表性元素熊猫,以及花鸟鱼草等。”
▲陈德兵蜀绣技能大师工作室
“我们希望能够让成都的非遗名扬四海,也同样希望来自全世界的游客能够感受到一个丰富、热闹的成都春节。”陈德兵提到一个细节——成都的非遗,还“火”到了海外,“今年,我认识的旅行社都普遍反映,不少来自国外的游客,都会要求在行程中加入非遗手工体验,这也意味着成都的非遗,正成为吸引外国游客的一大亮点。”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图据受访对象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