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到来,过年的氛围火热。最近,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分外热闹,一批批的研学团来到这里。“春节是怎么诞生的?”几乎是每个研学团都会向孩子介绍的内容,而讲到这一内容,都绕不开紫金山天文台担负的历书测算工作。
紫金山天文台负责天文历书编算
2024年12月,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申报工作提供农历知识、编算等方面资料,是申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何由紫金山天文台承担历书编算的工作呢?这要从紫台的历史说起,它建成于1934年,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的紫金山上,是中国人自主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台,因此也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一代代科学家在这里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星辰的秘密。作为我国现代唯一的历书编算机构,紫台长期承担着编算专业天文历书和民用日历资料的工作。
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紫台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GB/T 33661-2017)国家标准的相关工作。该标准对包含春节在内的重要农历节日等都给出了规范说明;每年编算发布有标准“日历资料”,合作出版《十年袖珍月历》等民用历书,为民众掌握农历和重要节日的农历日期提供服务。
汉代《太初历》确立正月初一为岁首
古人称春节为“岁首”,寓意着一年的开始。不过,汉代以前“岁首”日期经历了多次变化。夏历将新年确定为正月初一,商历则是十二月初一,而周历又将其改到了十一月初一,等到了秦至汉代中期,新年的时间又被调整为夏历的十月初一。直至汉代颁布《太初历》,才正式确立以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岁首。《太初历》还将二十四节气正式订入历法,这也是我国历法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
王科超介绍,现今的历法编算在计算机上就能完成,不需要做观测。但是历法编算所依据的基本天文学研究成果,是离不开天文观测的。例如,太阳和月球等太阳系天体的位置计算模型,需要不断积累尽可能高精度的观测资料来建立天体位置的基本历表。
因此,在大多数人眼中,春节是一个热热闹闹的民俗节日。而在天文学家眼中,测算出高精度的春节时间,则是一个关于天文历法的科学问题。
春节期间紫金山天文台正常开放
位于南京紫金山第三峰的天文台,如今是全国重要的科普教育研学基地,常年向公众开放,春节期间也不例外。普通人可以在紫金山天文台近距离感受科学魅力。
这里陈列着大量的古代天文仪器,公众可以透过这些仪器回望天文历法的“演化史”,圭表、浑仪、简仪……这些天文仪器都是明代在北京铸造的,曾经安装在今北京建国门的观象台上,用于实际观测。
王科超介绍,我国传统的历法农历,则兼顾了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和回归年的长度,是一部阴阳合历。根据农历算法,每年的“春节”总是在公历的1月和2月之间不固定。古人正是通过这些天文仪器,观测日月星辰的变化,测算历法。
以外观最为朴素的圭表为例,它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叫“表”,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圭”,通过测量正午时分标尺的影子长度,可以确定回归年的长度和二十四节气等信息,冬至时表影最长,夏至时表影最短。他说:“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测得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天,与现代天文学测得的回归年长度仅相差26秒,可以说相当精确。”
此外,刚挂牌成立的“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也将在春节期间向公众开放。据悉,博物馆陈列厅开展的《“花千树,星如雨”——中国传统节日天文科普油画展》,将持续至今年5月上旬。本次展览中共有21幅油画作品,其中大多是和传统节日息息相关的季节物候、星空星象。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