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建平 见习记者 田野 北京报道
汽车智能化驶入快车道,不少车企吹响了技术“全栈自研”的号角。然而,一些车企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但到头来却无法完成技术落地。
作为大众汽车软件研发的中枢,CARIAD一度被寄予厚望,但由于其软件研发缓慢、项目超预算、未达到预期效果等,直接导致了其纯电版Macan还有奥迪Q6 e-tron的生产延期,同时,ID系列纯电动车也被爆陆续零星出现车机故障、大小屏幕双黑等问题。沃尔沃汽车也曾因为软件集成问题,导致旗下首款基于SPA2平台开发的旗舰纯电动SUV EX90推迟交付。
可见,部分主张全栈自研的车企,虽较早认识到软件能力对智能汽车的重要性,但由于自研软件进展远低于预期,不仅拖慢了其新车交付时间,甚至草草交付后严重影响车辆的驾驶安全和体验,也因此失去了先发优势。
“在经过艰难的探索后,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认清自己能力的边界,不再一味地追求‘全栈自研’,而是希望掌握全栈能力,即‘全栈可控’,核心目标是确保供应链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非替代供应商。”汽车行业资深专家邵元骏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全栈可控”成趋势
邵元骏谈道,在智能化的变革下,大量新技术、新产品出现,车企尤其是造车新势力想要在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增加自研比重追求技术主权,就成为了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但深究下来,车企所宣传的“全栈自研”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自研,大部分车企是在部分领域实现自研。
例如小鹏和理想,其自研都是体现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软件层面,在底层的电驱动、电池等部件依旧采用外采的做法,没有盲目追求软硬件均实现全栈自研。
仅在软件层面的自研就为企业带来了大量资金投入。小鹏汽车发布的财报显示,2024年度其在智能研发方面投入预算35亿元,并招募了4000人。大成本的投入使小鹏仍处于亏损状态。
“即便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自研水平,基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复杂性、高集成性,其投入成本与最终用户体验上也难以达到平衡。最终,这些‘隐性’的投入成本依然会落在用户头上,企业方面也会承担巨大的压力。”邵元骏对记者说道。
邵元骏进一步表示,“全栈可控”可以让车企在掌握核心主导权的前提下,与供应商各取所长、互相成就。供应商可以通过量产项目反哺自身能力的提升,车企也能够快速实现品牌和产品价值的攀升。选对供应商,便是车企在智能化下半场弯道超车进入头部阵营的捷径。
比亚迪首席科学家、汽车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曾表示,“车企和Tier 1和Tier 2之间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全黑盒模式和全白盒模式,但黑盒模式产品不能满足车企的需求,而全白盒模式会让供应商失去部分竞争力,他认为未来行业需要探索出一种介于两种模式之间的灰盒模式。”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强调,选择与供应商合作时,车企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软件和硬件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产业,具有截然不同的产业规律和特点,车企必须综合考虑两者的差异,重新构建全新的产品开发及企业经营体系。“事实上,未来汽车产品在硬件能力的基础上寻求软件能力的加持,是供应商和车企共同的机会,需由双方领域的参与者共同推动产业融合创新。”他说道。
“合作+自研”的全方位布局
在选择与供应商合作的同时,车企们也在智能化的道路上持续追赶。比亚迪表示,其在智能化转型上投入了1000亿元,从研发硬件车载计算平台到软件AI超算中心组建,全方位布局智能驾驶产业链;上汽以旗下的零束科技为主力军,聚焦智能驾驶系统工程、软件架构、基础软件平台和数据工厂等方面;力图打造“一网三体系”全域布局的吉利则计划围绕芯片、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和卫星网搭建端到端的自研体系;长城同样采取了成立专门智能化公司的模式,通过旗下毫末智行进行乘用车和物流车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车企在自动驾驶方面的“自研”与“合作”并非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以上汽为例,它不仅投资了Momenta、地平线等企业,旗下还有上汽零束,这些其实是上汽在自动驾驶产业链上做的不同方向的布局,各自侧重点不同。”他说,车企采用“合作+自研”战略是为了实现全方位布局。
“这种模式(合作+自研)能够很好地中和两条路线的不足。车企应该采用传统采购零部件的思路,把自动驾驶分为多个部分,在某些领域与其他企业进行联合研发,在核心部分自主研发。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研发成本,还能提高车企自动驾驶研发效率。”邵元骏如是说。
那么,在双轨并行的模式下,车企如何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竞合关系?张翔认为,企业的技术不仅仅需要有个性的部分也应当有共性的部分。他指出,个性部分决定着企业的DNA,而共性部分则是为了尽可能降低消费者使用创新技术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企业在技术创新层面的风险。只有这样实现自研与合作的深度融合和相互完善,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行业应当有的状态。
赵福全也曾表示,“汽车智能化产业链公司必须保持开放和同创,未来的创新,闭门是没有竞争力的。”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