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篇文章讲的是内心缺爱的人的行为模式,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理解偏执背后的心理动力。
偏执型人格障碍又被称之为胆小且好斗的攻击者。他们内心充满了对他人、对周围的世界的不信任。他们根深蒂固地相信这世界充满了不能信任与无法预测的陌生人,因而活在永无止境的焦虑中。他们很难保持一段稳定的关系,因为哪怕是相处十几年的朋友,也会因为轻微的被忽视而彻底翻脸。十几年积累的友谊,就在一瞬间被彻底推翻,就好像从未有过一样。从言行举止上来看,偏执型人格表现为:苛求的、傲慢的、多疑的、紧张的、全能的、执拗的,以及对外在环境保持警戒的。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是害怕的、胆怯的、自我怀疑的、易于产生生理妄想的,以及在认知上,无法体会真实事件的全貌。
偏执型人格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一个是无能、卑微和感到受辱。另一个极端是全能、执拗和极端理想化。无论他们身处哪一端都不会感到快乐和放松。当他们身处无能的一端时,他们对受虐、贬低和蔑视感到强烈的恐惧。当他们身处全能的一端时,意味着他们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可是事实上他们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能力,结果就是感到强烈的内疚感。似乎世界上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是他们造成的一样。现实中与他们毫无关系的事情,都会被他们视为针对自己的阴谋。我们说偏执型人格的特点就是偏执,偏执就是倾向于极端。在克莱茵的客体关系理论中,偏执是一种未被整合的状态,也就是他们执着于相互对治的事物。比如爱与恨之间的对治,意味着他们无法将爱与恨整合到同一个对象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