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019字 | 阅读需7分钟




01

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继位,时年二十岁。

新皇帝给王安石安排一个实权职位,知江宁府,王安石欣然接受。

四年前,王安石丧母,辞官回江宁守丧。

守丧期满,朝廷不停地催促王安石进京赴任,他始终婉言拒绝。

而这次神宗皇帝的召唤,舆论以为王安石依旧会谢绝,谁知,他决心出山了。

在江宁守丧时,王安石一直在思考一个关于“时”的问题,“时”可以解读为趋势。

他认为君子行止都要符合“时”,也就是要顺势而为。

变法一直是他的心愿,只是从仁宗到英宗,趋势总是不太适宜,条件还未成熟。

如果“时”一直不给他改革的机会,那么他宁愿老死在江宁。

幸运的是,趋势终于来了,年轻锐力的神宗皇帝继位了。

与其他养在深宫的太子不同,神宗早年游历市井,了解民间疾苦,故而有着改革的动力。

君臣一拍即合,变法开始逐步推行。

第一步是“均输法”。

每年由朝廷制定计划,将一年政府用度通知发运司,发运司则按照该计划就近采购。

目的是改变过往远近均摊运送成本的模式,进而减轻了各方的实际负担。

第二步是争议很大的“青苗法”。

国家利用常平仓储备的钱粮,在青黄不接时,以极低利息借给农民,等秋收后再做归还。

政府作为友好的债权人,资助陷于困境中的百姓。

政府多了一笔稳定利息收入,百姓也不用承受大地主的高利贷,以致于最终丧失田地。

多年以前,王安石在鄞州执政时,试验该政策大获成功,此时推及到全国,也是信心满满。

随后,接连推出了市易法、保甲法、保马法、募役法、方田法等。

新法改革遍及北宋的财税、军事、农业、官制等众多领域,一时激起千层浪。

02

历朝历代,变法总有着无穷阻力,盖因触动利益远胜于触动灵魂。

这场声势浩大的熙宁变法,从一开始,反对声音便不绝于耳。

一类是有理性和良知的反对派,他们反对之目的,是担心变法会造成更不好的结果。

比如,三朝元老韩琦极力反对青苗法,他的确看到了青苗法在推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基层官员为了规避贷款风险,以及完成考核指标,故而将大部分贷款摊派给富户,而不是本应该发放的贫农。

这种举措已经彻底背离了政策的初衷。

而另一类反对则是出于党争,只是因为王安石赞成,故而反对。

神宗一朝,最著名的对立便是司马光和王安石。

王安石锋芒毕露,司马光老成持重。

王安石认识社会始终是动态变化的,而司马光则秉持对静态秩序的执着。

二人年轻时曾惺惺相惜,意气相投,最终因为新法而分道扬镳。

站在新法对面的,是以司马光为首,文彦博、欧阳修、富弼、苏轼等次之的庞大阵容。

改革者的一举一动,反对者举着放大镜观察,容错空间极小。

而站在操作的层面来说,新法的可执行性的确是太小了。

国家企图用行政手段来精确掌控和调节市场,要求执行层面有着上下一心的默契,足够丰富的金融知识,以及与之匹配的组织能力。

这些在当时的宋朝,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具备的。

新法渐渐出现了偏离,反对的声音开始占据了上风。

03

郑侠是福州福清人,二十五岁随父亲去了江宁。

其时,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听闻郑侠才华出众,主动约他见面,相谈甚欢。

此后,王安石对郑侠诸多照拂,勉励他成为栋梁之才。

二年后,郑侠考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

又二年后,王安石回京出任宰相,主持变法。

王安石提拔郑侠为光州司法参军,主管当地民、刑案件。嗣后,凡光州疑案,经郑侠审清上报,王安石皆批复如所请。

郑侠十分感激王安石知遇之恩,报答的方式为,做好本分,更加用心地对待当地百姓。

郑侠任职期满,入京述职时,拜见王安石。

王安石准备再次提拔郑侠,让他帮着推行新法。

郑侠在基层历练数年,深切感受到新法弊端,故而婉拒了王安石的要求。

不仅如此,郑侠还上书王安石,直陈新法种种缺害,给各州县百姓带来的灾祸。

郑侠认为,王安石对己有恩,便更应当让其知悉真相。

王安石不悦,不再跟郑侠见面。

郑侠继续给王安石写信,希望其在意民间疾苦,改弦更张。

王安石很不开心,将郑侠贬为京城监门小吏。

事后又有些不忍,让门客黎东美过来劝告.

郑侠说,我为了增长才识,才求教于相君门下,而您所言所行,无不将官爵放在首位,如此对待士人便显得浅薄了。

如果您真心想提拔我,让我有所作为,便请采纳我献上的有利于百姓的建议,但凡做成其中一二件,使我没有愧疚,这样不好么?

郑侠作为城门吏,日常巡查街市,看到的是商贩竞相叫苦,不交税便不能营业,税收层层加码,致使税金超过本钱。

有些小商贩不得不走极端,以死抗争。

哭声太过遥远,王安石不能、也不愿与郑侠共情。

自此,二人彻底交恶。

04

公元1073年秋天起,十月无雨,天下大旱,赤地千里。

百姓无以为生,官吏仍在逼迫偿还青苗法所贷本息,天灾也不能免除债务。

灾民只得变卖房屋家产,以偿官债,然后离乡逃荒,哭喊啼号,不绝于道。

郑侠凭着胸中激荡,画成《流民图》,又写了《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请求朝廷废除新法。

奏疏送至阁门,不被接纳,只好假称是紧急军报,遂用驿马直送银台司,呈交给神宗皇帝。

奏疏上说,臣所绘景象,已然令人流泪,何况实情比这凄惨百倍。

如果陛下采纳臣之建议,若十天不下雨,可请斩臣于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再看《流民图》,二十副图组成的画册,道路风沙弥漫,百姓扶老携幼,身体瘦弱,衣不蔽体。

各种惨状,不忍卒视。

神宗反复观看《流民图》和奏疏,忧心忡忡,当晚不能安寝。

次日,皇帝下令开封府发放免行钱,三司使审查市易法,司农发放常平仓粮食,三卫上报熙河用兵情况,各路上报人民流散原因。

暂停追索青苗法和免役法,方田法和保甲法一并废除,一共颁布十八条措施。

神宗又下《责躬诏》,征求直言。

三日后,天降大雨。

大臣们入宫祝贺,皇帝将《流民图》及奏疏拿给他们看,众人惭然。

王安石上表,请求辞去职务。

皇帝起先不允,先后又提了六次,最后终于许了。

五十六岁的王安石罢相,回到了江宁,此后到死,再未回过都城汴京。

王安石亲信吕惠卿、邓绾等,以郑侠递送奏疏时犯下“擅发马递罪”,将其交给御史台议罪。

吕惠卿跟皇帝说,陛下操劳多年,成就了这些好的政策,使天下受益,如今听信狂人沽名钓誉之言,便要废了良策,难道不可惜么?

神宗被说服了,又尽数恢复新法。

郑侠继续上疏,选了唐朝魏征、姚崇、宋璟、李林甫、卢杞等传记,画成二幅图,曰“正直君子社稷之臣图”和“邪曲小人容悦之臣图”。

吕惠卿以诽谤大臣之罪,把郑侠流放到英州。

吕惠卿本想议死郑侠,神宗说,郑侠进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百姓,本意是好的,就不要深究吧。

英州百姓钦佩郑侠,为其建造房屋,并将子弟送来,跟他读书。

05

九年后,宋神宗去世,继位者为年仅十年的哲宗,皇帝年幼,祖母宣仁太后摄政。

太后本就厌恶新法,立即启用保守派司马光等人,改革派诸位或贬或罚,推行十五年的新法渐渐熄灭。

哲宗大赦天下,郑侠回到福清,担任泉州教授。

后受元祐党争牵连,再次被贬英州。

哲宗去世,徽宗继位,郑侠恢复原职。

蔡京入朝担任宰相,以郑侠为元祐党人,将其罢官。

郑侠回到家乡,颐养十二年,七十九岁善终。

后被南宋追封为朝奉郎,谥号为“介”。

06

王安石变法,蓝图设计精巧无比,但有着超越时代的天真与脆弱,这些缺点在执行过程里显露无疑。

对于基层官吏的约束,王安石也做不到杀伐果断,总想着事罢后颐养天年,没有商鞅那股“孤臣”狠劲。

惹下的破事儿一大堆,最终遭罪的,还是老百姓,他们总是代价。

对于郑侠而言,王安石有着知遇之恩。

他选择报答恩人的方式,不是迎逢阿谀,而是直陈其过。

新法扰民太甚,他不能视而不见,纵然是微末小吏,也要为百姓奋力出声。

郑侠曾自言,无功于国,无德于民,若华衣美食,与盗无异。

他践行其言,不改初心。

小人物的举火燎天,最终撼动了一个时代,进而改变历史进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