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为了帮助当时的青少年掌握文言散文,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两人编选从东周到明末的222篇散文精品,结集为《古文观止》。因所选作品体制多样、应用性强、风格各异、篇幅适宜、语言精练、易于记诵,问世以来,一直作为经典启蒙教本流传城乡,雅俗共赏。

现代文学大师巴金,回顾一生创作道路时,多次坦诚地说,《古文观止》中的文章实在是终身难忘之启蒙导师。他在《谈我的散文》中说:“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现代语言学大师王力在《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说:“学习古代汉语,我看要多读些好文章。可以读读《古文观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文观止》中的名言名句,体味不同的人生智慧。

01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译文】先生安闲文静,沉默寡言,不慕荣誉,也不追逐利禄。爱好读书,而不怎么讲究对于字句的理解,往往对书中意义有所体会,便高兴得忘记吃饭。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02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司马迁

【译文】古时候身虽富贵而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人,多得不可胜数,只有卓异非常的人才被后世称颂。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推演《周易》;仲尼被围困在陈、蔡,回鲁国后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写下《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作了一部《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编著了一部兵法;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有《吕览》一书传世;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曾著《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是圣贤发愤而著作的。

《报任安书》是一篇血泪控诉书。在此书中,司马迁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叙述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蒙受奇耻大辱的始末,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是非不明。信中引用了许多德才杰出而命运坎坷的历史人物来自励,决心忍辱负重,完成自己的历史著作,表现了坚韧不屈的精神。本文感情真挚,气势充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前人评价本文说:“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


03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译文】选拔贤能的人加以任用,选择好的意见加以听从,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献出他们的忠心。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徵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徵连上四疏,《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的一篇。文章从比喻入手,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归结到“可畏惟人”,指出争取人心的重要。这样反复开导,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指出“十思”的积极意义。本文语重心长,剀切深厚,无怪乎唐太宗十分赞赏,亲写诏书嘉许魏徵,并把此疏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04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留侯论》苏轼

【译文】古时被称为英雄豪杰的人,必定有超过一般人的志节,能够忍受常人根本不能忍受的事情。普通的人受了侮辱,便要拔剑而起,挺身搏斗,这不能算是“勇敢”啊。天下有一种称为“大勇”的人,突然遇到危难却不惊慌,无故遭受侮辱却不发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且志向很远啊!

《留侯论》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作者用秦末的形势来解释圯上老人与张良的关系,破除神秘色彩,是颇有识力的。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05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范仲淹

【译文】他们不因外物和个人的得失而高兴或悲哀。在朝廷上做大官,就替百姓担忧;在偏远的村野隐居,就替国君担忧。这种人在朝也担忧,在野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一定会说“忧在天下人遇到忧患之先,乐在天下人得到安乐之后”吧!唉!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跟谁作为同道呢?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作者用浓墨重彩的笔调出色地描写了在岳阳楼上所能见到的景物,通过不同景物与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描写,借“古仁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大大超出了一般“迁客骚人”的思想境界。

06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译文】因此,我对这件事有些感慨。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常常有收获,这是因为他们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周密。平坦、距离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艰险、偏远的地方,去的人就少。可是,世界上奇妙雄伟壮丽怪异的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艰险偏远、人们很少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即使不盲目跟着别人而中途停止,但是体力不够,也不能够到达。有了志向和体力,又不盲目跟从别人而且不怠惰,但到了那幽深黑暗,令人迷糊困惑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够到达。可是,有足够的力气可以达到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是应该悔恨的。如果尽了我的努力还是不能到达,便可以没有悔恨了,那谁又能够来讥笑呢?这就是我的心得。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文章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并分析了“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质条件)三个条件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这两点讲的虽只是治学,但却反映了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敢于创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

07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王勃

【译文】年老了应当更加豪壮,有谁理解白头人的心思?处境穷困应当更加坚强,不能败坏高尚的节操。

《滕王阁序》题目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人简称《滕王阁序》。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赣江边,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滕王)任洪州刺史时所建,故名。本文是宴会上的应酬之作,因而有不少毫无意思的应酬话,如对主人、宾客的吹捧。但全文抒发了一片报国的热情,并表达了“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高尚情操。全文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辞藻华美,用典贴切,历来为人所传诵。

08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打仗全靠勇气。第一次擂鼓,士兵勇气大振,第二次擂鼓,勇气衰退,第三次擂鼓,勇气全消耗完了。敌人的勇气用尽了而我军的勇气正旺盛,因此打败了齐军。

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它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当时齐是大国,鲁是弱国。齐进攻鲁,是强国欺凌弱国,但结果是鲁胜齐败。《曹刿论战》略于对战斗情景的叙述,而详于对战争胜败因素的分析,通过肉食者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肯定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和“后发制人”的指挥艺术,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


本文译文及解析均来自岳麓书社“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为私塾教学而编选的古文选本,收录从先秦至明末的散文共二百二十二篇,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读课本。

岳麓书社“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古文观止》为全本、全注、全译版本。原文和译文左右对照,注释紧随其后。全文精心翻译,注释详尽,生僻字注音、释义,每篇文章配以导读,无需古文基础,即可通读全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