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术馆于2023年秋举办“意造大观——宋代书法及影响特展”,展期仅一个月。“意造大观”出自苏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这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一句宣言。展览展出了包括宋代书法碑拓和历代名家墨迹在内的近100件(套)精品,汇集自宋以来一千年中国书法经典。
《意造大观:宋代书法及影响》书封
不久前,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应金飞主编、陈纬执行主编的《意造大观:宋代书法及影响》。该书以宋代书法为主题,展现宋代“尚意”书风的缘起、特征与发展,及“尚意”书风对明清书法美学思潮的影响。“尚意”书风是指以“宋四家”即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突破唐代以来书法“尚法”的樊篱,推进书法向前发展,呈现崇尚新意、凸显个性的时代书风。这是一条以抒发情感为最高艺术境界的创新之路,宋人的“尚意”书风影响了宋以后历代的书法创作:既尊重传统规律,又追求个性和创新,形成中国书法的审美精神,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
浙江美术馆典藏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特聘导师陈纬在该书前言《意造:中国书法浪漫主义创新之路》中说,中国书法发展有几个重要历史节点,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唐代“尚法”书风如高峰挡住宋人书法发展的出路,宋人只能另辟蹊径,突破唐人技法高度完备的樊篱,闯出一条“尚意”新路。与唐人“尚法”的主流相比,宋人书法更注重意趣的抒发和个人情感的宣泄,表现出一种任情适性的自由,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全书分“贞珉萃英”“我书意造”“布瀖流衍”三个章节,每部分都围绕此主题,展示了两宋金石碑拓、宋元书法和明清书法,呈现了来自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天津博物馆、瑞安博物馆、湖南博物院、温州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数十家单位馆藏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家作品50余件,其中宋元名作20余件。收入蔡襄《持书帖》、陆游行书《自作诗卷》、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徐渭行书欧阳修《昼锦堂记》轴、董其昌草书苏轼《赤壁怀古》卷等。
宋 蔡襄《持书帖》
宋 宋拓《群玉堂苏帖》(局部)
历代金石拓本是构成中国书法艺术宝库和历史文献资料的重要资源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两宋时期,金石学甫一成为专门之学,即蔚为大观,形成高峰。自此,金石拓本的收藏与研究成为一个洞天别开、妙趣横生的世界,关乎艺术与学术两端。
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为代表,北宋书法呈现崇尚新意、凸显个性的时代风格,以深厚的文化修养滋蕴自我表现意识的书风,为后世提供了“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的实践范本。“宋四家”与杭州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因缘。如苏轼于杭州知州任上留下的《大麦岭题名》,米芾任杭州从事时留下的《方圆庵记》《琴台》,此外还有朱熹的《昙山题名》,贾似道的《龙泓洞题名》以及司马光书《家人卦》《乐记》《中庸》等。这些碑刻不但表现宋人书法之美,同时也让后人一窥字里行间的历史信息。通过展示两宋名家、高僧、民间写经书法作品,挖掘宋代书法的时代内涵与发展历程,领略两宋“尚意”书风的艺术特征,探究宋元书法名家与杭州的翰墨情怀。
宋 苏轼《丰乐亭记》(局部)
宋 米芾《琴台》榜书
以“宋四家”为代表提倡的“尚意”书风,突出书法创作的个性与风格,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至明代,书法创作普遍注重笔法变化和表现力的发挥,加上受“阳明心学”的启发和书法工具材料的革新,特别是晚明至清初书法的进一步开拓创新,大大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涌现了一大批极具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书法大家。
明 文徵明行书《西苑诗》册(局部)
清 何绍基行书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轴
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八大……如此多的大师集中出现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可以说空前绝后。明之后,清代的“扬州八怪”以及清至民国“碑帖结合”的创作思潮,追根溯源,都得益于追求个性、追求内涵、追求风格的“意造”精神,这条浪漫主义的创新之路,一直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