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茶饭不仅是过年必备的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临近,吴起县吴起街道王存花一家早早就准备起了年茶饭。

冬日的午后,望着升起的袅袅炊烟,记者沿着枣树湾社区的一条小路上坡,不一会儿就到了王存花家的小院儿。刚进院里,我们就被从屋里飘出的香味吸引,透过窗棂,只见屋内热气腾腾,欢声笑语。

“这‘十三花’一做,年味儿自然就来了。”王存花一边熟练地切肉装碗一边笑着说,“老汉,再往灶膛里添点硬柴火……” 

“十三花”是吴起年茶饭代表之一。相传,吴起“十三花”形成于明末,发展于清,成熟于康乾盛世,流传至今,最初只是百姓餐桌上的日常饮食,后经过发展演变逐渐形成后来的“十三花”。

今年70岁的王存花是“十三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5岁时便跟随父亲学习年茶饭的制作。“‘十三花’分十三道下酒菜和十三碗主食菜,下酒菜为五荤四素共九道凉菜和四道大菜,五荤一般有猪头肉、猪耳、猪蹄等,四素根据家庭情况而定,四道大菜一般是全鸡、全鱼、全肘、粉汤丸子;十三碗主食,也讲究个九荤四素。”王存花介绍说,“十三花”不仅做法复杂,摆盘上也有很多讲究,猪头肉要放在上席(贵宾席),猪耳是两盘,左右两边各放一盘……

“那个年代,家里的娃从小就要学着做饭了,要给父母分担家务,有时候学得不认真,父母还动手教育了……”王存花笑着说。

 “可不是嘛,15岁时母亲就开始教我做年茶饭了,我现在手艺可比她都好了。”王存花的女儿马志霞接过母亲的话来自豪地说。

马志霞的儿子张亚兵今年才14岁,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一些美食的制作技艺。

“妈,你看我炸得好不好,这个咱们多弄点,我就爱吃这个。”“儿子,炸得金黄了就能翻面了……”马志霞宠溺地笑着说,“儿子现在也快赶上我了。”祖孙三人围着锅台忙活着,不一会儿,金黄酥脆的油馍馍就出锅了,“年味儿”也在浓郁的香味中飘来。

“‘年茶饭’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了,所以每样都做得很多,熬人得很。”王存花笑着说,一家人聚在一起感觉很幸福,可能这也是父亲想让自己传承下来的原因。

“婆,明年我给咱做‘十三花’。”张亚兵高声说。

“好好好……”王存花满脸欣慰地应和道。

随着最后一道菜上桌,灶膛里明火已熄,暗火尚存。

王存花一家人围着圆桌坐下,欢声笑语伴着饭菜的热气腾腾弥漫整个小院。这或许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也是“年味儿”的传承。

( 记者:刘阳 方大燕 张鹏飞 编辑:杨淑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