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处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特提斯
巨型造山带的东段,
被誉为打开“特提斯之谜”的金钥匙,
是追溯洋–陆转换过程的天然实验室。
从2019年6月至2023年8月,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支持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有关科研人员组织了多次深入藏北羌塘无人区的地质科学考察,针对羌塘中部古特提斯洋板块缝合带形成演化相关的地质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相关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以青藏高原“前世”为核心命题,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 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的综合研究,查明了藏北羌塘中部地区古特提斯洋板块缝合带的物质组成、构造属性及其形成演化过程。
▲ 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演化模型(据Zhai et al.,2018修改)。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代表的古特提斯洋为存在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一个广阔的古大洋,更是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之间的主洋盆。已有资料显示,该洋盆至少从寒武纪早期就已经形成,并贯穿整个古生代,一直持续演化到三叠纪中晚期闭合消失,历经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
主要取得以下认识:
在藏北羌塘中部确立了寒武纪—二叠纪多期蛇绿岩,将古特提斯洋的发育时间前推至寒武纪,提出古特提斯洋是一个贯穿整个古生代的古大洋的新认识,为古特提斯洋的打开、扩张等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
通过对榴辉岩、蓝片岩等的研究,确立了藏北羌塘中部三叠纪大洋俯冲型高压变质带,结合区域岛弧岩浆岩,提出古特提斯洋晚泥盆世开始向北俯冲消减、三叠纪中晚期闭合的新认识,为古特提斯洋俯冲、消亡过程提供了关键约束。
首次在藏北羌塘查桑地区发现了晚泥盆世花岗岩,岩石具有岛弧型岩浆岩的特征,指示该地区古特提斯洋至少在泥盆纪晚期就已开始向北俯冲消减。以上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古特提斯洋泥盆纪晚期就已开始向北俯冲消减,并一直持续至早中生代,三叠纪中期伴随着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形成了羌塘中部近东西向展布,延伸超过500km的大洋俯冲带。
上述研究,为藏北羌塘地区存在古特提斯蛇绿岩提供了关键证据,平息了该地区是否存在蛇绿岩的争论。确立了青藏高原腹地最老的古特提斯蛇绿岩时代,改变了传统上古特提斯洋是晚古生代大洋的认识。由此提出古特提斯洋是一个贯穿整个古生代的古大洋的新认识,为古特提斯洋的打开、扩张等研究提供了关键约束。结合岛弧岩浆岩和低温高压变质带的研究,重塑了青藏高原北部古特提斯洋自寒武纪打开,至三叠纪闭合的完整演化过程,在古特提斯洋形成演化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藏北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翟庆国等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4.11)一书在此基础上完成。本书系统阐述了“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缝合带”的时空分布、物质组成、地质构造特征等,并融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承担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特提斯域大陆增生与第三极形成科学考察”的最新成果。本书的特点是通过科考深入藏北羌塘无人区获得了全新的资料,聚焦古大洋的最直接记录——蛇绿岩和低温高压变质带,并结合对相关岛弧型岩浆岩的综合考察,揭示青藏高原腹地古特提斯洋发育时间和形成演化的记录,为理解青藏高原早期演化、特提斯动力学过程等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摘编自《藏北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翟庆国等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4.11)一书“摘要”“前言”,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丛书)
ISBN 978-7-03-079143-6
责任编辑:王 运
本书可供地质学、矿产勘查、地理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等相关人员参考和使用。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