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块石灰岩地砖有序排列,每块上面都有丰富的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角石、鹦鹉螺、海百合等古老生物被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日前,有市民在大连街头发现大量化石,经专家初步鉴定,这些化石形成于奥陶纪,距今约4.8亿至4.4亿年,具有一定的科普价值,市民可以通过近距离观察这些化石了解数亿年前的古生物样貌。

初三女生发现了啥?古代海洋生物化石现身地砖上

两周前的一天早上,市民宋女士和正在育文中学读初三的女儿李煜坤去甘井子区张前路上的一家快餐店用餐,路过一家酒店门前时,李煜坤惊奇地喊道,“妈妈,这上面好像有化石!”宋女士仔细一看,发现地砖上有不少痕迹很像化石,母女俩拍了照片,上网查资料,发现里面疑似有鹦鹉螺化石。“我们寻思是不是有必要对这些化石进行保护,于是就拨打了12345热线,反映了这件事。”

大连市自然资源局接到诉求后,立即联系辽宁省地质勘查院有限责任公司的专家前去核实情况,作为沉积学和地层学专家,省地质勘查院两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单学东和吴子杰到现场查看后,初步确认这些地砖上确实有着丰富的古代海洋生物化石。

1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现场,看到在酒店门前铺着20多块石灰岩地砖,面积最大的约为60厘米乘110厘米,最小的约为20厘米乘50厘米,每一块上面都能看到众多形态各异古生物遗体残骸。“这里有大量的软体动物门头足类化石,比如角石、鹦鹉螺等,还有一些腹足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化石,此外还有棘皮动物门和腔肠动物门等其他门类的化石。根据生物组合特征,推测这套化石应该产生于距今约4.8亿年至4.4亿年前的奥陶纪。”吴子杰说道。


为啥会出现在地砖上?化石作为建筑材料并不罕见

记者从该酒店工作人员处了解到,七八年前酒店开业时,为了方便行人通行,酒店老板用自家闲置的建材铺设地砖,酒店工作人员一直没注意上面有化石。如今,经过岁月的洗礼,有些地砖已经破损。

吴子杰表示,化石数量庞大,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许多建筑材料中都可能发现化石,这是因为大部分化石形成后稳定地保存在地层岩石中,而许多建筑材料是直接从自然界采集的岩石,经过切割抛光等处理后使用。此前,贵州贵阳机场厕所洗手池上的大理石也因布满4亿年前的化石冲上了热搜,上海瑞金医院大厅石板墙上也发现了化石。

就此次发现的古代海洋生物化石,吴子杰说:“海洋生物死后伴随着沉积作用保存在了石灰岩里,变成了化石。这些石灰岩是建筑材料重要来源之一,如果将石灰岩加工成水泥,化石就破碎了,但如果做成石板,那么化石可能保存下来而展现在世人面前。”他表示,在大连的复州湾到长兴岛一带,以及旅顺就存在很多这种藏有化石的石灰岩,被当地的石材厂加工成建筑材料。


看!这就是鱿鱼的祖先——角石

吴子杰指着一个形似一支笔的化石介绍,这就是鱿鱼的祖先——角石,它们最早出现在寒武纪,距今约4.8亿年,中间颜色较浅的“线”是它的体管,通过体管吸收和释放空气,控制自身的浮力。记者看到,这些角石化石能有七八厘米长,而海百合化石,因为只保留了茎的横截面,直径不足半厘米。

首次在大连街头被发现!每一块化石都有科普价值

吴子杰告诉记者,他们开展科研工作时,多是在山上采集化石,这是首次在大连街头发现数量和种类如此丰富的化石,其科普价值毋庸置疑。“化石作为地史时期的生物,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历史很有帮助。比如,这里有一块两个角石重叠在一起的化石,经过切割后,既能看到外表,也能看到内部结构。鹦鹉螺是由角石演变而来的,而后期出现的菊石又是从鹦鹉螺演变而来,我们可以拿现生生物与它们的祖先进行对比,了解它们的演化过程。”

上周,宋女士接到了相关部门的反馈,对反馈表示满意。她说,这次经历也让自己和孩子有所收获,“这些化石是很好的科普素材,结合资料,让我们知道了箭石、角石、鹦鹉螺都长什么样子,也希望有兴趣的市民过来看看。”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黄凤桐

相关话题

需要对这些化石进行保护吗?

吴子杰告诉记者,国家将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或者数量稀少的古生物化石,列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保护措施主要有原地保护和异地迁移保护。经过初步鉴定,这些化石并不在《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中,因此无需给予特别的保护措施。“鹦鹉螺已有几亿年的生活史,被誉为‘活化石’,因为濒临灭绝,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古鹦鹉螺在奥陶纪就大量出现,其化石在地质记录中分布广泛,并不罕见。”吴子杰进一步介绍道。

市民在生活中发现化石该咋办?

吴子杰表示,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古生物知识。如果怀疑某个化石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建议报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由专业人士确定化石价值,但不要私自采集破坏化石。与此同时,他还建议政府部门在化石周边设置科普展示板,让路过的市民有机会了解到化石的前世今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