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型人才供需关系的深刻变化,中国MBA教育已经普遍形成了培养“科商合一”型人才的共识。在人工智能技术多维度创新突破的当下,新一轮前沿技术与商学教学再次走到交汇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刊与MBAChina携手举办“2024年度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暨教育盛典”,并通过榜单、报告、专题等形式,深入分析和讨论中国商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来源 | 经理人杂志

直至今天,商学院管理教育的经典之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依旧拷问着中国每一所商学院。

从商学院的MBA教育项目来看,作为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教育项目,MBA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起着先导作用,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MBA教育已是成绩斐然。

在今天,面对当前中国经济由传统要素投入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MBA教育正在加快教育改革与管理创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模式,为解决当下经济问题持续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至此,对于“为谁培养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大核心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中国MBA教育始终将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己任,致力于培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

那么,中国MBA教育如何培养人?

任何形式的组织变革与科技的运用,其成败的根本依然在于人。在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今天,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当下中国高端管理人才,尤其是数字战略领军人才的稀缺性。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高速迭代叠加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管理者的增长与转型焦虑更是如影随形。

正因此,在将“收缩”作为关键词的当下,中国MBA教育更应该先知先觉、主动求变,回应需求端的多元期待,满足科技与产业前沿需求,从供给端锐意改革,推动教育改革和管理创新,重塑跨越经济周期的商科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更多掌握创新方法和管理能力的新一代商业中坚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向新质生产力培养的新型MBA模式呈现三大特征:一是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紧密贴合国家战略需求;二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MBA教育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三是深耕中国本土创新创业实践,为本土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贡献力量。

诚然,中国各大商学院在MBA教育领域,对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有着各自深刻思考与实践探索,但都在为解决当下经济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也正是中国商学院的魅力所在。

正如管理学大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注)所言:“商学院本身应该是组织和管理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自199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9所国内高校开展MBA教育试点工作以来,中国MBA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中国的商学教育曾应运而生,也始终应时而变。如今,站在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发展新周期的前夜,我们有必要回顾与展望中国MBA教育转型的成就与方向。

关于榜单与报告。本刊和MBAChina联合主办“2024年度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暨教育盛典”,并发布2024年度中国商学院MBA项目TOP100系列榜。本刊延续了榜单、报告、专题等形式,希望对中国商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方向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本届榜单和报告,结合数据、信息、研究优势,以调研为基础,全面而系统地考量了各学院MBA项目的教学质量、课程创新、师资力量、科研实力、学生反馈、国际化水平、就业竞争力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多个维度,通过评选活动,推出年度中国商学院暨MBA项目系列的榜单。主要包括:

《年度中国商学院MBA项目TOP100》

《年度中国商学院特色MBA项目》(排名不分先后)

《年度中国商学院金融MBA项目TOP10》

《年度中外合作商科硕士项目TOP10》

评选活动自2024年4月启动,至2024年11月中旬结束。通过对各商学院及其MBA项目进行问卷调研、数据基础资源、第三方问询调研、专家评议等多个环节,进入初步入围评审,再到最终评审的严密流程。

在评选过程中,本刊和MBAChina了解和掌握到国内商学院MBA教育市场的变化,并据此对相关数据、信息等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综合研究分析,包括MBA教育市场历史总结和趋势预期、MBA市场的供需情况、MBA生源的新特征、中国MBA教育的标杆模式等。

数字人才鸿沟与“结构性失衡”

2024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数字人才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到来,对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竞争将持续激烈,但是数字人才缺口持续加大,企业与人才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尚未解决。

首先要了解,何为数字人才?在德勤中国《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简称《报告》)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

现代意义上的数字人才,是拥有数据化思维,有能力对多样化的海量数据进行管理和使用,进而在特定领域转化成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跨领域专业型人才。

根据数字化能力要求差异,应用场景不同,把数字人才分为四类、四个层级:数字化战略领军人才,扮演着技术领导者的角色,需要跟上时代的变化,意识要领先于其他公司来思考问题;数字化管理人才,需要很好地将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与数字化结合,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构建涉及各个业务领域的全新管理平台;数字化应用人才以及数字化专业人才,将数字化的战略和技术转化为实际行为,实现确实的落地。

基于以上的认知,再来看数字人才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报告》称,中国数字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且缺口仍在持续扩大。此外,《2024数字人才白皮书》通过对近百位各行业CIO、CTO及相关负责人的深度调研,从企业需求层面,揭示了数字人才市场的严峻现状:74%的企业面临数字人才不足的问题,其中44%的企业认为其数字人才“非常紧缺”,30%的企业认为“略有不足”;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认为自己的数字人才供过于求。

数字化时代,除了数字人才鸿沟之外,企业与人才供需关系还表现出“结构性失衡”。造成这种结构性失衡背后的主要因素是“人岗未能精准匹配”——企业往往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人才,但不清楚自己该用怎样的人才;人才往往知道自己想找怎样的工作,但不清楚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岗位。

基于当下数字人才鸿沟与“结构性失衡”问题,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锻造新型领导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商学教育的责任所在。

实际上,面向新型人才供需关系,中国MBA教育已经普遍形成了培养“科商合一”型人才的共识。这一共识的核心在于,商学院教育应超越传统的管理理论传授,注重将科技知识与商业智慧深度融合,培养既懂技术又擅长商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要求课程内容涵盖技术创新、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也强调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战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市场敏感度、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



清华经院产业创新MBA项目就是这一教育转型的典范,自该项目开办以来,就吸引了一众优秀数字人才,其学生行业分布与职能构成的数据,就生动展示了教育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根据2024级清华产业创新MBA学生数据,所处的行业类别占比前三分别为科技/新媒体/电信(45%)、制造业(22%)、金融服务(8%),工作职能占比前五分别为技术研发(25%)、综合管理(22%)、咨询/战略业务发展(16%)、金融财务(10%)、市场营销产品管理(10%)。

总的来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国商学院整体呈现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MBA+产业N”等商学教育改革趋势,并在多样化的商学院管理研究、教学与管理实践中,不断形成更多的未来新商学教育范本。

科技与MBA始终相伴而行

回望2024年,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商学院教育一个重要的新变量。

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产业波次影响正在逐渐传导至专业服务、金融、互联网与高科技等知识密集型行业,当然,也包括教育。

2024年,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GMAC)对全球4000多名未来商学院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将人工智能视为理想商学院课程中重要内容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比例达到40%。

随后,GMAC又对全球近1000名企业招聘人员(其中一半来自全球500 强公司)进行的调查显示,尽管雇主目前尚未重视商学院毕业生对人工智能的了解,但他们预计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将在未来五年内大幅增长。

无论是企业界还是有意报考商学院的学生,都对管理教育如何顺应并引领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给予了较高的关注。这对中国MBA教育体系而言,既是变量,也是挑战。

那么,在人工智能技术多维度创新突破的当下,商学院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来赋能商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使其更好地适应变革,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MBA教育正积极将人工智能及新兴产业的前沿知识融入课程体系中,不仅着重于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还着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涵盖自我驱动学习、问题解决策略、批判性思考、数字化意识以及适应未来变迁的能力。同时,为适应技术创新步伐,研究模式也需革新,商学院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及“大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以前瞻视角推动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MBA教育不仅要适应市场,更要引导市场。作为培养高端商业管理人才的重要阵地,中国商学院正面临着调整与优化以适应新型人才供需关系的迫切任务。能够看到,无论是“人工智能+商学院”还是“商学院+人工智能”,国内诸多领先的商学院已经做出举措。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等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MBA教育。这些商学院不仅开设了相关课程,还通过校企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商业实践中的应用。

2023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MBA公布增设“人工智能管理MBA”方向,以“人工智能”为牵引,紧贴科技前沿,培养融合“商业实践+AI技术应用”的商界引领型高层次管理人才,以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打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也正在改变商学院的发展模式、培养体系、教研活动。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进行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同时,还可以用于模拟商业环境,帮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和决策分析,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商业素养。

本刊认为,科技与MBA教育始终相伴而行,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崛起,未来企业势必面临更复杂和多元的挑战,而在这种高度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更要求中国MBA教育始终具备引领变革的能力,持续培养一批又一批跨越经济周期的商科人才。

培育未来商业领袖

面对新型人才供需关系,中国MBA教育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在学科交叉、产业融合的趋势下,通过培养科商合一型人才,商学院不仅能够满足市场对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商业化、市场化人才的迫切需求,还能在技术转化与市场应用之间架起桥梁,推动社会经济循环向前。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年一度的中国商学院MBA项目系列评选,通过深入回顾与总结顶尖MBA项目的成就与经验,不断为中国商学院的价值体系注入新的诠释与注解,进一步丰富并提升了其内涵与影响力。

根据最终评选结果,本届《年度中国商学院MBA项目TOP100》前10名MBA项目所归属的院校依次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并)、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和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并)、哈尔滨工业大学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限于篇幅,这里仅列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管理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 清华经院MBA项目

清华经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一直都是中国商学院教育创新的重要范式,自成立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正是清华经院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结合来自业界的最新管理经验、应用于教育和教学项目、共同培养未来产业创新人才的底气之一。

清华MBA项目包含全球MBA项目、综合管理MBA项目、科技创新MBA项目、产业创新MBA项目。其中,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清华于2021年创新性地推出了科技创新MBA项目,而2023年新开办的产业创新MBA项目,则进一步拓展了清华MBA项目的教育边界。清华MBA项目的多元化路径,不仅体现了清华大学在商科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展示了其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的教育理念。

清华科技创新MBA项目通过清华一流的工科学科并辅以创新管理,形成包括材料科学、信息科技、医药健康、海洋工程、未来人居、环境生态和创新管理的学科领域。该项目的核心课程包括大数据管理与创新、机器学习与数据分析、生物医学工程前沿、金融中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与产业应用等等,在新兴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线探讨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深化产教融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高水平人才。

清华产业创新MBA项目结合中国产业发展现状,践行清华“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学院为项目设置创新整合实战课程。该项目具备特色产教融合理念,注重培养开拓管理思维、锻造产业创新能力。该项目引入清华跨学科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图像识别、集成电路、基因免疫等关键技术知识与前沿应用,并将批判性思维训练与企业家精神培养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并通过产业创新分析、产品管理、设计思维、项目管理等课程,系统化理解从0到1创新的过程与方法论。

● 北大光华MBA项目

北大光华MBA自成立以来,已招收了三十余批MBA学生,过万名学生曾经或者正在这里学习。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系统而创新的课程设置以及优秀的师资队伍,其MBA项目一直极富人文精神。

在当前产业创新勃兴、企业创新驱动的带动下,中国MBA教育呈现出新型人才供需关系。对此,北大光华MBA积极求变,2023年北大光华MBA在原有经管和人文学科的积淀上,联合北大理工医农学科,对新一轮课程和运营管理的双重升级,着重打破产业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优化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北大光华MBA共设置四个项目:综合管理MBA项目、“科创+MBA”项目、北大-康奈尔MBA/MMH双学位项目、GLOBALMBA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光华MBA在课程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力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科创+MBA”项目。项目聚焦“高精尖缺”科技行业青年创始人和核心管理者的培养,以“价值引领,科创驱动,产业创新”为培养范式,培养—批具备科技驱动创新能力、具有战略思想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商业领军人才,直接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该项目实行科创导师制度,既有企业家导师——科技驱动企业的创业先锋、管理大家、科创界和产业界影响力人物,也有科学家导师——“高精尖缺”科技和工程领域的首席科学家。整体来看,该项目价值包含建立商业思维格局提升管理领导能力、把握发展趋势节点引领重点产业发展、延展科技行业视野推动成果商业转化三大方面。

● 浙大MBA项目

2024年是浙大MBA教育30周年,概括30年浙大MBA的发展成就,集中体现在日益增强的产业导向性上。通过将人才培养深度融入产业实际场景,浙大MBA逐步构建起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并在特定产业领域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体系与培养理念。在此期间,创业教育被积极融入培养体系,健康的企业家精神成为推动产业与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些努力使得浙大MBA的教育实践愈发具体而生动。

2024年浙大管院对培养方案进一步升级,提出了GREAT基本培养框架和BEST培养战略,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产业MBA变革型人才。

GREAT基本培养框架,旨在建立更全面的商业人才培养理念,这一框架包含G(Global)全球布局、R(Responsibility)使命引领、E(Entrepreneurship)科创驱动、A(Academic-industry)产研赋能、T(Transformer)培养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变革者。在GREAT基本架构要求下,浙大管院建立了两条人才培养路线:第一路线,聚焦重点产业,为产业赋能;第二条路线,采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方法。

BEST培养战略,则是希望通过多学科融合驱动重点产业发展,BEST由商学(Business)、工程(Engineering),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这四个学科领域的首字母组合,是多学科融合的新兴概念。基于BEST战略目标,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浙大管院针对重点领域设置了七大板块(包括创新创业、医疗健康产业、文旅与乡村振兴产业、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商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进行分专业培养的全新培养模式,这是浙大管院培养的MBA人才与其他学校之间最大的不同。

特色MBA项目的创新之举

在历届评选中,年度中国商学院特色MBA项目一直被视为彰显各高校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独特魅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这些特色MBA项目不仅是对传统MBA教育模式的勇敢突破,更是各高校将自身学术底蕴、地域特色与时代发展趋势深度融合的典范。

年度中国商学院特色MBA项目作为一个平行项目榜单,其入选的特色MBA项目均在中国MBA教育领域具有开创性、前瞻性和实践价值,这些项目不仅代表了各高校的探索成果,也体现了商学教育对于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洞察与积极响应。





本届年度中国商学院特色MBA项目共计59个,近三年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这充分说明越来越多的高校正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紧扣时代脉搏,勇于在MBA教育领域进行大胆且深入的探索,并不断地进行迭代升级。这些项目涵盖了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文化传媒、智慧农业等多个热门领域,由于这些项目数量众多且各具特色,限于篇幅,这里仅随机挑选三个项目进行解读。

上海理工产教融合创新MBA项目。该项目着力打造系统思维、产教融合、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聚焦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等项目特色。学校拥有全国唯一的医疗器械学院,上海排名第一的光学学科以及卓越的工程学科,享有“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借助优势学科,学校着力打造医疗器械管理、创新创业管理和人工智能管理等三大特色方向MBA,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更好地满足上海和全国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中国政法大学法商融合MBA项目。借助学校一流法学形成的治理优势,基于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三大一级学科的支撑,法大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法商融合创新优势MBA项目,这些特色包括但不限于业态分析、技术转化、产业配置、营商环境、比较经济、数字经济、违约管理、公司治理、法务会计、审计监督、商业风险、债务重组、经济安全。此外,该项目依托学校法学优势和商学院优秀师资,量化权利义务、提升行为预期、服务经济治理,根据法治市场经济时代总要求,培养聚焦于业态配置、风险管理的企业家、管理者。

首都经贸金融MBA项目。经过二十年的教育实践和经验积累,首都经贸MBA项目精心打造出 SEED 培养体系,即围绕 Sociality(社交沟通能力)、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精神)、Ethics(企业伦理)和 Decisionmaking capability(决策力)等四种核心能力构建的系统科学培养体系,并将这一培养体系贯穿于MBA项目使命践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质量把控的全过程。该项目充分利用学校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创新创业、财务管理、金融科技、数字经济、智慧旅游、商业大数据、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基础和前沿领域的特色师资力量,开设专业基础和前沿课程。

除了以上三个项目,还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创业管理MBA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数字企业管理MBA项目、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科技MBA项目、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商工融合特色MBA项目、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传媒MBA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法管融通MBA项目等优秀项目。

本刊在上一届评选中,基于对“中国的MBA商学教育更务实于回应中国产业经济的需求、务实于回应中国行业及企业的诉求”的整体认知,创造性地提出“MBA+产业N”的教育实践新范式,并指出当前MBA产业化的各种范式实践,诸如“+大健康”“+创新创业”“+数字化转型”“+绿色经济”“+人工智能”“+产教融合”“+智能制造”等等。

而在本届的评选与观察中,我们尤为关注“MBA+人工智能”这一新变量。这是因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前沿科技不断融合,快速渗透至商业各领域,管理知识的更新迭代与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面临更高要求。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商学教育正敏锐捕捉这一趋势,多次进行了广而深的学术讨论,并快速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商科教育深度融合。

我们相信,中国商学教育在“MBA+产业N”范式引领下,继续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科技与商学融合、深化产教协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和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商学院将为培养出更多能够跨越经济周期、引领时代发展的高端管理人才贡献力量。

注: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 2001),他的研究以其跨学科性质而闻名,涉及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公共行政、管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是人工智能、信息处理、决策、问题解决、组织理论和复杂系统等多个现代科学领域的先驱之一。他于1975年获得图灵奖,并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组织内部的决策,以“有限理性”和“满意度”理论而闻名。

参考资料:

①《2024数字人才白皮书》

②《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

③ GMAC官网《As ChatGPT Turns Two, Business Schools Double Down on AI Integration in Classroom》一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