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博东馆“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展厅,触目可及的是莫奈、雷诺阿、塞尚、凡·高等名家的非凡之作,让人禁不住屏住呼吸。

这场“印象·派对”于1月22日至4月21日正式亮相。在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印象派”走过一百五十年之后,上海博物馆携手日本POLA美术馆及日本经济新闻社,首次全景式梳理印象派艺术的发展及对后世广泛影响。这次展览是日本POLA美术馆的首次大规模海外展览,也是上博“对话世界”系列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五展。

这场派对的主角如何挑选?中国艺术家又在里面扮演怎样的角色?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提前专访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褚馨,向观众揭开展览背后的文化密码。

一个展看遍印象派“第一梯队”

1873年,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和西斯莱组建“无名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艺术协会”;次年,包括他们在内的三十位画家联合举办了展览。他们的作品打破当时法国巴黎沙龙刻板沉闷的学院表达,用充满流动感的色彩和光影表现风景与静物,并因为舆论对其激进风格的讥讽而得名“印象派”。而这一流派的发端,可以追溯到率先以现实生活和日常风景挑战学院传统的库尔贝、柯罗和马奈,此后又延伸出代表现代艺术真正起点的后印象派画家塞尚、高更和凡·高,以及后世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的马蒂斯、布拉克、毕加索等。


展厅现场 赖鑫琳 摄

“此次展览以艺术价值为导向,集合印象派里最核心的力量和最一流的画家,任何一个人的名字都是响亮的。”褚馨介绍,整个展览一共涉及36位艺术家的69件作品,涵盖从印象派早期到晚期、后印象派所有的名家代表作,涉及的名家之全、流派之多、变革之巨前所未有。


凡·高《维格伊拉运河上的格莱兹桥》 赖鑫琳 摄

比如印象派创始人莫奈有6件作品展出,包括《吉维尼的干草堆》《国会大厦·玫瑰色交响乐》等代表作。印象派的中坚力量雷诺阿有4件作品展出,其中《戴蕾丝帽的女孩》是POLA美术馆里最受观众欢迎的一幅。借助印象派特色的光影笔触,雷诺阿把女子头上的蕾丝帽层次感、衣服上的褶皱等都表现得事无巨细,尽显端庄优雅。


《戴蕾丝帽的女孩》 钟菡 摄

POLA美术馆一共有9件塞尚的馆藏,此次借来了4件,包含他从早期到鼎盛时期的不同代表作。其中静物画《糖缸、梨和桌布》曾被刘海粟用作西洋绘画教材的封面,尤为珍贵。毕加索的《卖花女》也是此次展览中的重磅展品之一,这幅画与《格尔尼卡》创作于同一时期,代表着毕加索的艺术高峰。


《糖缸、梨和桌布》 钟菡 摄


《卖花女》 钟菡 摄

“这是一个面向全世界的展览,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哪个地方,面对莫奈、凡·高、高更这些第一梯队的名家名作,都会觉得精彩。”褚馨说。POLA美术馆还收藏了非常好的现当代艺术,在第三特展厅的“余兴派对”部分中,能看到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杉本博司,以及摄影师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等人的作品,从中可以发现印象派对光和影、对空间的处理如何影响当代艺术家。“上博以前的展览偶尔穿插一些当代艺术作品,但这次特别辟了一个展厅来展示现当代艺术,在上博展览历史上也是一次突破。”

亚洲艺术家是这场派对的彩蛋

这是一场上海博物馆自主策划的展览。正如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所言,学术研究是策展的基础,上博办展不会照搬照抄,所有作品都是策展人按照策展思路所挑选。“展览不仅是连接东西方的一次艺术交流与碰撞,也是对以亚洲细腻品位为主导的艺术收藏的一次精彩呈现。”


展览现场 赖鑫琳 摄

为选出这些世所公认的“好东西”,上博策展团队到POLA美术馆的库房里悉心挑选。“POLA美术馆是印象派收藏的重镇,但策展并不是他们给出清单,我们就照单全收。我们两位策展人金靖之、鲍文炜都熟悉印象派艺术,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学术理念来挑选,POLA美术馆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保障,我们提出来的,基本都给了。也有一小部分展品是对方特别希望来中国展示的现当代艺术品,只要是与主题吻合的,我们也都接纳。”

在第二特展厅中,有一个半独立的特殊区域,是此次特展中的最重要板块之一“复调回响”,展示印象派对黑田清辉、佐伯祐三等日本艺术家,以及对刘海粟、常玉、潘玉良等中国艺术家的影响。印象派作为西方19、20世纪的流行艺术流派,启发了众多亚洲艺术家的创作之路。比如黑田清辉是把艺术人体写生带回日本的第一人,成为日本美术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常玉、潘玉良等留法艺术家,曾去日本、欧洲考察艺术教育的刘海粟,以及陈抱一、王悦之等到日本学习西洋绘画的艺术家,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印象派影响。


“复调回响”展区 赖鑫琳 摄

“这个板块是我们特别提出来的,也是他们此前没有意识到的角度。”褚馨介绍,“复调回响”是展览中的插曲,也是藏在派对节目单里的惊喜“彩蛋”。除了POLA美术馆提供的馆藏外,上博又从刘海粟美术馆、安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借来5件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没有去过日本展出。比如刘海粟美术馆的《巴黎圣母院夕照》是刘海粟旅欧期间的重要作品之一,是近年来首次外借。这些作品丰富了展览的中国元素,也让印象派大展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我们提出这一提议后,POLA美术馆方非常乐意,觉得我们考量得非常周全。”褚馨认为,这一展览作为上博“对话世界”的系列展览之一,通过“复调回响”及“余兴派对”着重加强对话的意义。“印象派作为一个重要艺术流派,它的影响力在什么地方,有多深、多广、多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观众深层次了解艺术和艺术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汇、交融的过程。”


展览现场 赖鑫琳 摄

在她看来,让这些中国艺术家加入派对,共同对话,背后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观众看过展览后会发现,中国的艺术家也参与了现当代艺术浪潮,贡献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世界就像一个文化艺术村,到了20世纪后,我们有很多机会去睁开眼睛看世界,留学、交流和考察,中国的美术发展也受到外来影响。刘海粟、常玉等艺术家开始主动寻求中国传统绘画之外的其他道路,中国自觉加入世界美术的队列,做出了符合自己审美意识、文化内涵的创作。”


《国会大厦·玫瑰色交响乐》 赖鑫琳 摄

记者与褚馨交流时,POLA美术馆馆长野口弘子来到展厅,坐在莫奈著名的《国会大厦·玫瑰色交响乐》前,为展览录制视频介绍内容。POLA美术馆与拍摄团队流利地用英文沟通,一遍过后,野口弘子笑着问,“可以再来一遍吗?相信我们都可以做到更好。”为了展览更好呈现,双方团队精细打磨到最后一刻。

近期,大量外国网友涌入小红书,与中国网友在宠物、美食、文旅等方面友好互动,让人们感受到开放、交流、互鉴是人类不变的主题。从上博这个艺术大展中,更加令人感受到与世界“对话”的意义。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钟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