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雨碑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红军镇红军村西约5.5公里处的娘娘洞,东距柳树沟约30米,西为缓坡,北靠石板坡,南接寨沟。本次普查,该碑竖立于娘娘洞洞口东侧,青石质,圭首,通高1米,宽0.6米,厚0.1米,碑文阴刻楷书。该碑暴露于野外130余年来,除局部有破损外,碑文基本完好。正文15列567字,第一至十列中,除第二列42字,余列均为43字;第十一列28字,第十二至十四列均为31字,第十五列17字。正文后分列紏首、首人、石匠、砌匠、画匠等人名19人以及部分捐款数额。根据碑文内容,笔者暂称该碑为“娘娘洞祈雨碑”。
娘娘洞祈雨碑
该碑录文如下:
我境古有娘娘洞勝境也,每遇大旱,祈雨取水逺近咸臨,入其洞,斜下数丈有深潭汪洋不敢前涉,厯来取水俱祇此間兹於。光緖庚寅秋,大旱延至辛卯夏,草木皆熾,五谷不生。信,等虔心斋戒,於六月初四日已刻入洞祈雨,弗凖再三禀祝,深入内殿方賜甘霖,细用火光照耀,不得其門而入。詎知仙境,深藏登臨匪易,一則天旱日久,龍宫水减;再則神灵有感,仙境昭彰。信,等舍身臨潭,水祇二尺餘,向石壁裏覌,斍水面石壁下小穴一道,卑躬斜進内斍寛潤,放心端入别有天地,初入时泥水深沉难以跋涉,行下数丈,一概水道石徑崎嶇,高下森严之至,共经石門九重至一處所,有大殿一座,忍然肃静整饰,殿中四周肃出奇形異類不可勝討,真堪羡叩。殿中有石£一幅,长丈余,寛五尺,高三尺止,刻石銹神像数位,高二尺普£££,閣上石坎二丈余高,向下視去大澤巨深,£不敢前,由殿右阁向内行数丈有大深潭,波濤浪涌湧不能前涉,£主殿前祈雨凖,本夜三分五日内全润出洞,时日已西沉,是夜果雨,初九日大雨時行止则,大熟是以人心共悦同樂,捐资合針助金,同推呉继荣先生經领监修,新营基趾,鼓持洞門,建立殿宇,不数月而工程告竣,神道还以属难慿莫如此,祈其应響後之人,欲入内殿者,務必敬慎,多带灯燭,不可造次泼言,補叙永垂不朽。桂芳,林国棟撰。
山主:柯立大,其為人也,半生來辛苦置业,可謂善人是富也,合境人等無不共仰馨香焉,今于光緖辛卯秋,新修洞宇告竣之后,柯姓见此樹木美蔭向荣,情愿送此廟基一塊,其界十字穿心捌丈,永逺栽培樹木以壮观瞻,可謂勝境也,自此以后,柯姓子孫不得剪伐,即合境人等亦不得私自独砍,因立據为証。
监修:呉继荣
纠首:
林桂芳 捐 大錢 捌串文
李樹人 捐 大錢 六串文
柯方谷 捐 大錢 五川文
李継進 捐 大錢 五串文
呉継祺 捐 大錢 五串文
葛啟兴 捐 大錢 四串文
賈継耕 捐 大錢 四串文
王廷太 捐 大錢 三串文
首人:
李綸昌 向居敬 曹惟明 陳興業 祝太安 張祖林
以上六名各捐 大錢 仟文
石匠:刘興德 鄧継財
砌匠:屈家貴 捐 大錢 百文
呉继哲
画匠:曹惟榜 捐 大錢 百文
大清光緖拾捌年岁官壬辰花月 下浣 衆首同叩敬立
据碑内容可知,这是光绪庚寅秋(1890年),当地发生大旱,并延至辛卯夏(1891年夏),草木皆炽,五谷不生。众信虔心斋戒,于六月初四日己刻入娘娘洞祈雨,在步入娘娘洞取水环节,所见所闻之事。娘娘洞祈雨成功,人心共悦同乐,为还属愿,众信捐资助金,同推吴继荣先生经领监修,新营基趾,鼓持洞门,建立殿宇,不数月而工程告竣。新修洞宇告竣,为响应告诫后人,欲入娘娘洞内殿者,务必要恭敬谨慎,洞内光线非常微弱、昏暗,环境非常不好,要多带灯火。娘娘洞所在山的主人柯姓(根据碑文,疑为柯方谷),见此树木美荫向荣,情愿送此廟基一塊,同时立约据证,划定界畔,自此以后,柯姓子孙不得剪伐,全境的人等也不得私自独砍。
红军村娘娘洞遗址正射图
由这通碑文,可发现几个问题:
一、地方乡贤士绅在乡村的地位和影响力问题
在旧社会,士绅乡贤家族通过其特殊地位、财力和文化影响力,在民间公益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和推动作用,对于地方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士绅乡贤家族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不仅是地方乡村社会的领导人物,还是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在民间公益事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士绅乡贤家族的成员,一般都能尽心竭力为地方的安宁、经济、建设、教育和保卫贡献力量。在正式的政府组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士绅乡贤家族通过其知识、财力和声望,在地方上领导民众,造福乡里,成为政府对社会控制环节的末端。他们的参与和领导,使得一些公益事业或活动得以成功实施,如修桥铺路、赈济灾民、主持社仓 、建筑堤防、疏浚河道、兴建灌溉设施、捐助学校或慈善设施,救助孤寡贫弱等。士绅乡贤的带头起到了地方的示范效应,一人带头,众人响应,有地出地,有钱出钱,无钱无地就出力,“负土荷锄而助”。凝聚乡民,移风易俗。这些活动不仅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还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他们自己也从而在地方上赢得了乡里声望。由碑文中“同推吴继荣先生经领监修”,笔者推断,吴继荣在那一时期在当地是一位比较有声望之人,可能为当地的一位乡贤或士绅,亦或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庙会组织牵头者。
二、光绪年间币制问题
此次祈雨成功,众信捐资新修基址、洞门、殿宇,捐的应是以铜钱为主。在光绪时期使用的钱币主要是光绪通宝、光绪重宝和光绪元宝,以铜币为主。
铜钱是中国古代的主要货币,又叫制钱。主要成分是铜,还含有少量锡、铁、铅等其它成分。铸成圆形,内有方孔,所以被戏称为孔方兄,并被赋予外圆内方的文化意义。中间的方孔主要是为了方便串连携带。一定数量的铜钱贯串在一起就是一贯,又叫一串,口语还叫一吊。通常一贯或者一串、一吊是一千文,也就是一千枚铜钱。清朝末年就逐步减少铜钱的铸造了,代之以银元、铜元(无孔的圆形铜板,俗称铜角子)为主,辅之以纸币。清朝灭亡,民国肇造,铜钱就逐步退出历史了。
娘娘洞近景
三、碑文的文字书写问题
碑文书写繁简并用,有一些繁体字,如勝、逺、臨、厯、間、於、熾、凖、賜、門、詎、則、斍、龍、餘、裏、覌、進、寛、潤、處、銹、徑、時、嶇、為、慿、響、來、異、類、務、燭、樂,等等。但大部分文字为简体字,说明在光绪时代甚至更早,民间就开始使用简化字了。因繁体字笔画太多,在使用中特别是刻碑时使用简化字也是大势所趋。在碑文中的“錢”字一律写成“不”字却并非简化(一个小于号“< ”号中间加一竖),而是疑似借用了古中医开处方时剂量“钱”字的写法。
旧市制重量单位一斤是十六两,一两十钱,一钱十分,一分十厘。从前中医处方用的剂量单位“两、钱、分”都有约定俗成的写法。通常是把数量符号与剂量符号写在一起。这可能是古代中医防盗药方用的特殊符号,这种符号一般人看不懂,只有中医和司药的人能看懂。古中医把“卜”字作为剂量“分”的符号,中药方的一分剂量,可以写作“卜”,两分就是“卜”上面加一个“二”……;“钱”,在古中医方里的符号是一个小于号“< ”号中间加一竖,一钱剂量就是在这个符号上面加一横;“两”,古中医方的符号是“俩撇一捺”交叉,一两剂量的中药就是俩撇一捺的符号上面加“一”,状如“刄”。二两就是“刄”上面再加一横。
这些剂量符号在书写时也是因人而异的,“钱”的符号,有人把“小于号”中间加一竖直接写成“小”,一钱就是“一”下面一个“小”,也有人干脆用“不”字来代替“钱”字。这种写法直到1979年政府统一规定换算成以“克”为单位才告废止。
碑文中的“钱”字是指金钱,而非中医剂量单位一两十钱的“钱”,因“錢”字笔画太多,书写者和刻碑者为图省事,借用了中医“钱”字的写法,写成了“不”,就是这个原委。
四、娘娘洞祈雨的问题
祈雨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在中国各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需求以及民间信仰密切相关。娘娘洞祈雨习俗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地旱灾频发,百姓将祈雨希望寄托于传说中慈悲善良的娘娘神,逐渐形成固定祈雨传统。旬阳市红军镇地处山区,农业生产在过去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降水,一旦遇到干旱年份,农作物受灾严重,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于是便产生了向神灵祈雨的习俗,娘娘洞祈雨可能由此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
经走访当地年长者知悉,祈雨有一系列的仪式流程。一是前期准备:通常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庙会组织者牵头,即祈雨前,村民推选“祈雨头”,组织净身斋戒,挑选吉日良辰(由此可知,1891年6月初4日为祈雨吉日),并组织参与祈雨的人员,包括青壮年男性和部分女性。人们会准备好香烛、供品、鞭炮等祭祀用品,供品一般有猪头、羊头、水果、糕点等。二是祭祀祈愿:祈雨当日,人们身着素服,抬着供品,一路敲锣打鼓前往娘娘洞。到达洞口后,摆好供品,点燃香烛,由“祈雨头”主持祭祀仪式,带领众人跪地磕头,念祈雨的祭文,向娘娘诉说旱情的严重,祈求娘娘显灵降雨,保佑庄稼丰收、人畜平安等。三是取水环节:祭祀完毕后,会有专人进入娘娘洞内的水潭或泉眼处取水,取水的容器一般为干净的瓦罐或水桶。取水过程中要保持庄重、虔诚,不能喧哗打闹。四是迎水回村:取到水后,人们小心翼翼地将水抬回村子,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以迎接“神水”的到来。回到村子后,会将“神水”放置在村里的庙宇或广场等公共场所,供村民祭拜。若日后降雨,要到娘娘洞还愿。
娘娘洞祈雨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一是宗教与信仰:娘娘洞祈雨反映了当地百姓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敬畏,他们相信娘娘洞里的神灵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干旱问题,这种信仰给予了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二是农业文化:祈雨活动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渴望和对自然的依赖,是农耕文化在民俗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三是社会凝聚力:祈雨活动通常是整个村子或周边地区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祭祀、取水、迎水等环节,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村级社会凝聚力。四是社会影响方面: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积极影响:在过去,祈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干旱的焦虑情绪,增强了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使后人能够了解和传承先辈们的信仰、习俗和文化传统。消极影响:祈雨活动中的一些迷信成分可能会影响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和运用,导致部分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过度依赖神灵的力量,而忽视了自身的努力和科学的应对方法。
(图文来源于“文物陕西”,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