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王牌
合肥市包河区乌鲁木齐路9号,坐落着一条以宋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街区——“贡街”,其中北广场有一仿古建筑,上置“庐州贡院”匾额,为当代书法家吴雪所书。上篇《》说到,明清时期的庐州府城内,曾有“大书院”和“小书院”。所谓大书院,即与历史上的“庐州贡院”有关,怎么一回事儿呢?故事还需从明代的正学书院说起……
——编者按
从正学书院到庐阳书院
明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庐州知府喻南岳建正学书院。耿定向,字在伦,湖广麻城(今属湖北)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督学南畿。喻南岳,字极夫,江西新建人,四十年(1561)任庐州知府,四十三年(1564)擢四川副使。由此可知,正学书院始建年代约在嘉靖四十一年至四十三年之间。
· “正学书院” ·
▲ 来源:万历《庐州府志》
此前城内唯一一所书院“景贤书院”已并入合肥县学,并于嘉靖十二年(1533)被改为启圣祠。弘治元年(1488),庐州知府宋鉴在城南濠中一小洲创建包公书院,又称孝肃书院。正学书院的诞生,一举化解“城内无书院”的尴尬,并与包公书院及庐州府学、合肥县学、在城社学共同构成庐州府城的文教体系。
· 庐州府治之图(附注学宫书院) ·
▲ 来源:万历《庐州府志》(又心注)
正学书院位于县学西侧、洛水桥东首(今长安大厦一带),内设敬一、广居、大成三堂及志伊、学颜两轩,另购置学田三庄。在明末战争中,合肥县学、正学书院一带建筑大多被焚毁,其中县学“惟正殿、明伦堂、尊经阁仅存”,而书院不复存在。战后,旧基址大多为附近百姓所占,并建有民宅,遂属私人地产。
· 肥邑儒学图 ·
▲ 来源:万历《合肥县志》
清顺治年间,庐六参议崔㣧宏捐资,“辟地南城,构书社,设讲堂”,改预备仓旧址(即原省政府办公大院处)为庐阳书院,设匾“岳麓巨观”。康熙《庐州府志》载:正学书院“又名庐阳书院”,可见两院实为传承关系。崔㣧宏,进士,直隶长垣(今属河南)人。顺治九年(1652)任两淮巡盐御史,后分巡庐六道。
· “书院”地址变迁(《庐州府治之图》) ·
▲ 来源:万历&康熙《庐州府志》
· 安徽省人民委员会(1959年) ·
▲ 来源:《合肥画册》
崔㣧宏曾作《书院碑记》,据文章称:书院“鸠工庀材,浃岁而成”,“浃岁”即一年、经年。又云:“出而观焉,则先师庙貌礼器之式,临包孝肃清风伟节之所左右也”,这里“先师庙”指合肥县学,学宫内曾设有包公祠,遂表明此时书院——坐南朝北,门开前大街,与之斜对面。书院西侧尚有空地,后陆续建起民居。
· 崔㣧宏《书院碑记》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清代的庐州府试院
清康熙元年(1662),江南省设提督学政一人。雍正三年(1725),分设安徽、江苏学院,增设安徽提督学政一人,驻太平府(治今安徽当涂)。不久,便将庐阳书院改为“督学察院”,即学政前来庐州府主持院试驻节之处,亦为院试的专设考场。所谓“院试”,为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可参加。
· “督学察院” ·
▲ 来源:雍正《合肥县志》
“院试”为古代科举制度“三级四试”一级,又分为“岁试”和“科试”两种。所谓岁试,即俗话所说的童生(府试及格者)考秀才,通过了岁试,童生就算是“进学”了,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亦即“秀才”。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继续参加科试,通过了科试(即“录科”),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
·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 ·
▲ 来源:大厂回族自治县图书馆
雍正六年(1728),徐大枚升任庐州知府,任内曾“修葺学宫试院”。乾隆年间,始有“庐州府试院”之名,亦称“督察试院”“贡院”等。嘉庆八年(1803)《庐州府志》显示,试院地址已由“合肥县学前”变更为“南门大街西书院巷”,即坐北朝南。史料中未透露发生这一变化的具体时间,或恐与前述徐大枚修葺有关。
· “督学试院” ·
▲ 来源:嘉庆《庐州府志》
督学试院建筑分布情况:照墙1座,大牌楼1座,有栅栏,鼓吹亭2座,官厅3间,仪门3间,龙门1座,东西考棚36间,大堂3间,东西班房各1间,二堂4间,门房1间,川堂3间,上房5间,有楼。楼后共9间,楼西承差、奏厅房各3间,包公祠、土地祠各3间,厨房3间,柴房3间,茶库房1间,吏房、东厕2间。
· “督学试院”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开始出现“大书院”之俗称。今人常将此名单单从试院、贡院的角度来谈,事实上——如前文所言,此试院的前身本即书院。“书院巷”之命名,亦是相同道理。《合肥县傅郭城图》标有“贡院”字样,北与庐州营隔街相望,西起县学前云路街(今舒城路),东至无名小巷,东北角外有窦家坊。
· “贡院”与“县学”(《合肥县傅郭城图》)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 清“贡院”款青砖 ·
▲ 来源: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咸丰四年(1853),太平军攻破庐州,庐州府试院、合肥县学皆毁于战火。同治六年(1867),试院与县学互换地基并移建之。七年(1868)冬,李鸿章赴任湖广总督路上途经故里,面饬庐州知府洗斌仍照修建试院,府属五州县按亩捐集修费,由州县征解赋税济用,以李蕴章、戴昌言、刘步青等负责监修。
· 李鸿章(1874年) ·
▲ 摄影:约翰·汤姆逊
· 合肥县学(1939年) ·
▲ 作者:辛木(鲍雷提供)
试院新地址“即前街落(洛)水桥”东首,建筑规模宏大,具体来看:棚场,改旧制以南北立向,其中号桌、坐凳均用石脚,以垂永久,较旧制宽敞。围墙两旁,另由邑绅捐款,修建防雨公舍共92间,各立石碑。又将剩余的200两银,交由铺店增值生息,用以付给看守察院公舍2人的口粮,以及每年维护费用。
· “贡院”与“县学”(《庐州府城图》) ·
▲ 来源:光绪《续修庐州府志》
· 贡院号舍 ·
▲ 来源:方志江苏
此前——同治三年(1864),有毛姓住宅被某姓贱卖,引发了民事纠纷。在戴昌言的劝导下,禀由庙田租谷变价,给予毛姓银55两,房屋归公并借厘局暂住。厘局迁出后,又由察院修费内拨给工料,全面修整铺面,连同后路二重,每年可得租钱80余缗,归入每届岁科办考之费,如有盈余,即作为其修工费。
· 庐州府署图 ·
▲ 来源:光绪《续修庐州府志》
“老合肥”牛耘依稀还记得,儿时曾听长辈们讲起过大书院,有幅著名的楹联:“率五属,无、舒、庐、巢、合;进一位,公、侯、伯、子、男。”“无、舒、庐、巢、合”指庐州府管辖的无为州、舒城县、庐江县、巢县、合肥县,而“公、侯、伯、子、男”则是当年的五等爵位,即期望考生通过科举之路“加官进爵”。
· 清代庐州府图 ·
▲ 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清末以来的大书院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大书院“岁科考试”考场的功能不复存在。三十三年(1907),根据学部奏定劝学所章程,成立合肥县劝学所于此,“综核全县学务和劝导兴办学堂”。
· 光绪帝谕令停止科举取士(1905年) ·
▲ 来源:皇史宬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一说三十二年),殷葆森在此创办了合肥县师范传习所,培养师资。该传习所8个月一期,每期有30余人,为合肥中等师范教育之始。同年,传习所还附设了模范两等小学堂,学生30余人。在此后的数年内,由合肥县劝学所负责,划分若干学区,从城市到乡村,逐步推行新式教育。
· 合肥县之“师范传习所” ·
▲ 来源:《学风》
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爆发后,以吴旸谷、王天培等为首的庐州革命党人活动新军力量,协调地方势力,争取士绅力量,推动平稳过渡。11月9日,召开地方群众大会,宣布合肥光复。机关部随即集合民军,由全体同志率领开进大书院,组建庐州军政分府。翌年(1912)3月,军政分府结束使命,宣告裁撤。
· 吴旸谷 ·
▲ 来源:浙江图书馆
· “新安武军七路统部在合肥之大书院”(1911年) ·
▲ 来源:《苔岑杂俎月刊》
民国七年(1918),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改用省款后,以其原有继承前庐州中学堂的学产,改办庐州公立甲种工业学校,校址设大书院。八年(1919),庐州公立甲种工业学校停办,又在其旧址创建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十七年(1928),省立六师与省立二中合并为省立第六中学校,原校址设高中部及实验小学部。
· 安徽省立第六中学校高中部及实小部(1928年) ·
▲ 来源:《安徽省立第六中学校一览》
民国二十三年(1934),省立六中改为省立庐州中学。二十六年(1937)9月,年仅15岁的杨振宁“进入合肥大书院的庐州中学继续高二的学业”,不久因合肥屡遭日机空袭,庐州中学遂转移至三河镇。二十七年(1938)5月,日军攻陷合肥。二十八年(1939),日军设城防司令部担任合肥警备,驻大书院。
· 杨振宁(1935年) ·
▲ 来源:清华大学
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后,合肥县立初级中学迁入城内,初驻大书院,年底因安徽省保安司令部由立煌迁来合肥,遂“让位”之,改迁店埠镇办学。同时,安徽省田赋粮食管理处、安徽省军管区司令部等,亦入驻办公。三十六年(1947)3月,省立安徽学院曾拟迁回合肥,以大书院为院址,但最终未实施。
· 大书院附近(1947年) ·
▲ 来源:《安徽省会警察局辖区全图》(黄欣提供)
1949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同年10月,由合肥市政工程局绘制的《合肥市区图》中显示,皖北行署直属医院驻大书院。1951年8月27日,东南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迁来合肥,医院暂驻原皖北人民医院旧址。1952年8月,医院住院部迁往现址,继而由安徽省总工会机关(旧址即今长江和庭)驻大书院。
· 大书院附近(1949年) ·
▲ 来源:《合肥市区图》
· 安徽省总工会(2008年) ·
▲ 摄影:刘玉超
札记
大家前往南京游览夫子庙步行街时,不知可曾留意过夫子庙东隔壁的江南贡院,如今亦挂牌“中国科举博物馆”。这座被誉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号称诞生了“八百状元、十万进士、上百万举人”。
· 江南贡院 ·
▲ 来源:方志江苏
庐州贡院虽不及江南贡院的历史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但自清顺治年间创建,至清末科举废止的240年间,亦为国家输送了诸多人才,以“大书院”之名享誉江淮。庐州知府黄云在《续修庐州府志序》中,首句便说道:“庐阳为淮南重镇,皖北名区,地络连延,人文蔚起……”而为该志作序的还有李瀚章、李鸿章、刘秉璋、刘铭传、孙观、李经世、高传循,共达八人之多,并由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二人亲任修志总裁,“人文蔚起”不言而喻,大书院亦是其重要见证。如今两处旧址虽痕迹难寻,但在老合肥人的心中,这里始终是一方人文圣地……
· 黄云《续修庐州府志序》 ·
▲ 来源:光绪《续修庐州府志》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供参考及交流。个人才疏学浅,还请诸位看官多多指教,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长江和庭(2023年) ·
▲ 来源:罍街文旅
导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别企划 -
- 山河湖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门水关 -
| | |
- 官署衙门 -
- 学宫书院-
| |
- 楼台亭阁 -
| | |
| | |
| | |
| | |
- 宅邸花园 -
| | |
- 坛庙寺观 -
| |
| | |
| | |
| |
| | |
| | |
- 街巷里弄 -
| | |
| |
| | |
| | |
| | |
| | |
- 地标商圈 -
| | |
| | |
| | |
- 老 字 号 -
| |
| |
- 城市风俗 -
- 区县地名 -
注:以上为“合肥城市地理”系列文章的关键词合集,部分文章存在同时触发多个关键词的情况。各栏目及链接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合肥城市地理”亦开通了原创图文合集,欢迎大家订阅!
· ENJOY ·
编辑 | 淝南居士
素材来源 | 《南畿志》《湖广总志》《四川总志》《庐州府志》《合肥县志》《大清一统志》《江西通志》《江南通志》《安徽通志》《中国与中国人影像》《苔岑杂俎月刊》《安徽省立第六中学校一览》《学风》《安徽省会警察局辖区全图》《中国历史地图集》《合肥市区图》《合肥画册》《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市教育志》《合肥市志》《合肥通史》《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及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举博物馆、中国历代名人图像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全国报刊索引、近代报纸数据库、民国图书数据库、犹他家谱学会、日本内阁文库、清华大学、皇史宬、上海图书馆、方志江苏、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大厂回族自治县图书馆、罍街文旅、合师毕业生、王牌美篇、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