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武装部队对红军城发起密集攻势,在24小时内进行12次突击行动,但均被俄军击退,乌军在此次行动中损失兵力440人。

红军城位于顿涅茨克州核心区域,是连接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等重要城市的交通枢纽。红军城周边分布着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系统,其中M03、M04两条主干道在此交汇,构成乌克兰东部军事物资运输的"十字路口"。

红军城北部的铁路枢纽每日可处理超过200节货运列车,这一运力在乌克兰东部战区的物资调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军城的战略纵深达到15公里,这一范围内分布着多个军事要地。其中最具价值的是位于城东的军用机场,虽然规模不大,但具备全天候运行能力,可用于战术运输机起降,在战时发挥着战术机动支援的关键作用。

随着俄军在红军城外围逐步构建防御工事,该地区正面临被俄军全面包围的威胁。乌军指挥部经过研判,认为必须打破当前战局。因此,调集包括第25空降旅、第93机械化旅在内的精锐部队,组成临时战斗群,试图通过多点突击打开局面。

乌军首先由侦察分队渗透俄军防线薄弱环节,为后续主力部队指引突破口;随后装甲突击群从2-3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试图分散俄军火力;最后投入预备队跟进扩大战果。

乌军这次投入作战的装备配置颇具特色,既有经过升级改造的苏制装备,也包含不少西方援助武器。配备"标枪"反坦克导弹系统的轻型装甲车编队,这些车辆机动性强,能够快速调整攻击位置。同时,还部署多套M777榴弹炮,试图压制俄军火力点。

然而,俄军在红军城的防御作战堪称是现代立体防御体系的典范,俄军在该地区构建纵深超过20公里的多层次防御工事群,防御体系包括三道主防线,每道防线之间间隔4-6公里,既保持相互支援的能力,又避免被敌方火力一次突破的风险。

在防御设施布设方面,俄军投入大量工程技术力量。第一道防线设置总长度达到35公里的反坦克壕沟,平均深度3.5米,宽度4.2米,足以阻挡现代主战坦克的快速推进。壕沟前沿布设约12000枚各类地雷,其中反坦克地雷与反步兵地雷的比例为3:2,这种配比显示出俄军对乌克兰装甲突击的高度重视。

俄军在红军城外围至少部署80门各型火炮,包括2S19自行榴弹炮、2S5"农神"自行加榴炮等主力火炮。这些火力点呈扇形分布,可实现交叉火力覆盖,俄军在关键节点部署"短号"反坦克导弹系统,该系统具备昼夜作战能力,最大射程4000米,对现代装甲目标具有较强的威胁性。

俄军每天在红军城地区投入使用的无人机数量超过100架次,其中包括"翼龙-2"中空无人机、"猎户座"侦察机等多型无人平台。这些无人机不仅承担侦察任务,还能够为炮兵提供实时火力校正数据,大幅提高打击精度。

乌军损失的一辆T-64改进型坦克是经过现代化升级的版本,配备新式火控系统和爆反装甲,其实际战斗力已接近北约三代主战坦克水平。德制"黄鼠狼"装甲车的损失则暴露出西方装备在强度持续作战中的维护难题,该车辆原本设计用于维和行动,在高烈度对抗中显露不足。

法制凯撒155毫米自行火炮配备先进的数字火控系统,射程可达40公里,单发炮弹造价高达1000美元。其损失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更影响乌军的远程火力支援能力。相比之下,俄军的装备损失主要集中在消耗性装备上,包括12架小型侦察无人机、3套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和少量通信设备,总价值约合150万美元。

通过此次战斗可以发现,现代防御作战中,火力配置、工程防护与情报侦察的有机结合至关重要。俄军在红军城的防御体系展现这一特点,不仅有效遏制乌军的进攻势头,还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显著战果。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