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爆发前,由于海湾战争与科索沃战争的错误示范,军事界高估了导弹的作用,甚至认为可以依靠“导弹洗地”来摧毁敌国军队。然而实战证明,导弹的性价比远不如炸弹,不仅破坏力低,而且造价极其昂贵。
导弹结构图:
导弹分为制导系统、战斗部和动力系统,制导系统决定了导弹的命中率,价格非常高昂;动力系统决定导弹的射程,填充燃料越多射程越远;战斗部则用于装炸药,装药量与导弹的破坏力成正比。一般来说,远程导弹所装的炸药仅占总质量的25%。对于大部分弹药来说,要想提高杀伤力,只能尽可能多装炸药。
质量为50公斤的炮弹造成的弹坑:
一枚155毫米的炮弹,质量大约50公斤,杀伤力较弱,仅能在公路上炸一个弹坑。炮弹对人体的杀伤不来自于爆炸本身,而是爆炸后飞溅的碎裂弹片,这些弹片能穿透皮肤并伤及内脏,造成严重的内出血。
质量为250公斤的导弹造成的弹坑:
一枚“风暴阴影”巡航导弹,质量大约250公斤,具备隐身飞行能力。然而由于装药量有限,该巡航导弹在攻击桥梁的时候也仅能击穿桥面,无法摧毁桥墩乃至整座大桥。“风暴阴影”单枚造价大约300万美元,能在北京买好几套房。
质量为900公斤的航空炸弹的爆炸效果:
美国向以色列提供的“MK-84”炸弹,质量约900公斤,装药量占总质量45%。仅需一枚“MK-84”炸弹就能摧毁整幢大楼,对建筑破坏效果超过8级地震。在加沙战争中,死于该炸弹的平民超过一万人。
质量为3吨的航空滑翔炸弹的爆炸效果:
俄罗斯使用的“FAB-3000”航空滑翔炸弹,质量大约3吨,具备远程滑翔能力,在击中目标时能造成蘑菇云效果。在去年的阿夫杰耶夫卡战役中,俄军投掷了300多枚航空滑翔炸弹,摧毁乌克兰修建了8年的防御工事。
从威力来说,炸弹>>导弹>炮弹;从成本来说,导弹>>炸弹>炮弹。相比导弹,航空炸弹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英美的战略轰炸摧毁了德国战争潜力:
二战时期德军的闪电战模式,坦克的作用被高估,飞机的作用被低估。无论是闪击波兰还是入侵法国,德军都是飞机开道,利用航空炸弹在敌军的防线撕开一个口子,坦克部队再跟上穿插。为什么闪电战在苏德战争中失效,除了苏联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等因素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英美牵制了德国空军主力。二战时期德国在西线战场损失了三分之二的战机,使其无力在东线维持制空权。战争后期英美实施的战略轰炸,更是摧毁了德国军工产能。
被美军摧毁的伊拉克后勤车队:
相比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为什么速战速决,有三大原因:1、越南是民族统一战争,可谓众志成城;伊拉克刚刚经历两伊战争消耗,萨达姆政权不得人心。2、美军依靠电子战技术瘫痪伊拉克雷达,剥夺其地面防空能力。3、越南是丛林,削弱了炸弹威力,伊拉克则是平原;更关键的是,美军大量使用精确制导炸弹,其命中率相比普通炸弹提升了几十倍。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80%的伤亡来自精确制导炸弹。
“爱国者”防空导弹:
相比俄乌战争,为什么以色列在加沙战争能取得这么大优势,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哈马斯缺乏现代化防空能力。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别拥有“S-400”和“爱国者”防空导弹,能有效限制敌机近距离投掷炸弹。哈马斯连像样的雷达都没有,只能任由以军发动空袭。以色列空军的无差别轰炸,是加沙平民伤亡的最大来源。
“一带一路”北线最具战略价值:
在俄乌战争前,全球呈现“东升西降”的趋势,美国深陷疫情之中不可自拔,酝酿已久的亚欧大陆经贸圈则浮出水面,具体包括:
1、“北溪二号”管道竣工,即将为欧洲注入更多的廉价俄罗斯能源;
2、中俄探讨用欧元结算能源贸易,打响“去美元化”第一枪;
3、中欧班列货运量大幅增加,中国与欧盟实现陆路连通。
事实上,“一带一路”分为南线和北线,南线由中亚进入伊朗,再由土耳其连通欧洲;北线则途经俄罗斯进入欧洲。南线要经过中东和高加索等区域,地势险峻,战火连绵,安全性大打折扣。相比之下,2022年之前北线更被看重,因为俄罗斯政治形势稳定,与中国交好,而且途经区域大多是平原,能节省运输成本。
眼看“中俄德法”四国机制即将问世,美国坐不住了,拜登政府引爆乌克兰危机。在战争之初,德法采取绥靖政策,试图降低乌克兰危机对欧俄关系的影响。然而没想到这场战争一打就是三年,不仅拖垮了欧洲经济,也让亚欧大陆桥陷入冻结。为什么俄乌会陷入泥潭战呢?这跟军事技术变革有一定关系,这里可以把俄乌战争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钢铁与寒冬(2022.2—2022.4)
与伊拉克不同,俄乌双方均拥有现代化防空体系。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之一,乌克兰保留了“S-300”和“山毛榉”等防空导弹,能在几十公里范围内击落敌军飞机。这使俄空天军不敢冒险近距离投掷炸弹,只能远程发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不仅威力弱,而且成本极高。战争刚爆发的时候,俄伞兵部队曾尝试抢占安东诺夫机场,然而由于缺乏空天军支持,这支先头部队遭到围歼。
被击落的俄军直升机:
在突袭机场失败后,俄军采用苏联时代的“装甲穿插”战术,集结坦克部队向基辅发动猛攻。作为应对,西方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标枪”反坦克导弹和“毒刺”防空导弹,这两款导弹可由单兵携带,具备红外追踪功能,能有效命中几公里外的目标。这些便宜的导弹可以击毁飞机、坦克等高价值目标,具有极高的性价比。不仅如此,土耳其还向乌克兰提供专门对付坦克的“TB-2”无人机,作为应对俄军不得不在坦克头顶加装铁栅栏。
“星链”帮助乌克兰恢复了通信能力:
战争之初,俄军向基辅的信号站发射大量精确制导武器,试图切断其网络,乌军指挥系统一度陷入瘫痪。在美国民众的要求下,马斯克向乌克兰提供“星链”技术支持,帮助基辅恢复通信讯号,并让乌军掌握C4I作战能力。在美国情报的支持下,叠加对反装甲武器的运用,乌军成功挡住俄罗斯“钢铁洪流”,俄军闪击基辅的计划宣告破产。
尽管俄军在基辅一无所获,但由于乌克兰在赫尔松的官员弃城而逃,俄军在南线取得重大进展,占领赫尔松与扎波罗热大量土地。不仅如此,马里乌波尔的乌军遭到包围,在坚持数月后只能无奈投降。
战争爆发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空前的经济制裁,试图打垮俄罗斯经济。作为应对,俄罗斯针对能源贸易颁布“卢布结算令”,稳住了卢布汇率。
第二阶段:火炮的对决(2022.5—2022.11)
在兵败基辅后,俄罗斯只能放弃传统的“装甲穿插”战术,采用“大炮轰击”的古老方法,实施第二阶段军事行动。从拿破仑战争到一战时期,欧洲人都喜欢用火炮摧毁敌军防线。这种战术效果虽好,但消耗国力。
火炮一度成为俄乌战场上最关键的武器:
相比一战时期,俄罗斯大量使用无人机进行侦查,并指挥炮兵对敌军阵地轰击,大幅提高了命中率。2022年夏季,俄军集结了4000门大炮对乌军阵地狂轰滥炸,乌军日伤亡一度破千,俄军节节推进,占领利西昌斯克—北顿涅斯克双子城,完全控制了卢甘斯克地区。
德国“眼镜蛇”反炮兵雷达:
作为应对,西方迅速向乌克兰提供先进火炮。比如德国生产的“PZH-2000自行榴弹炮”,射速高、威力大;法国生产的“凯撒”车载榴弹炮,能在战场上快速移动,机动性强。不仅如此,德国还向乌克兰提供反炮兵雷达,该设备可以根据炮弹轨迹计算对方火炮坐标,然后引导我方火炮群打击对方炮位。
随着西方火炮抵达战场,俄乌逐渐转向炮兵对决的模式。最开始的几个月俄罗斯占据明显优势,因为其日均炮弹发射量在7万枚左右,乌军仅有几千枚。面对强大的火力压制,乌军只能打一炮换一个阵地,可谓苦不堪言。
然而从2022年7月开始,俄乌战局再次被扭转,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俄军炮弹库存见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300万吨炮弹,然而战争带来的高频消耗,使俄军面临弹药紧缺的压力。
“海马斯”一度扭转了战局:
第二个原因是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海马斯”火箭炮。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海马斯”均比不过俄罗斯的“龙卷风”火箭炮。但“海马斯”的优势在于命中率,其火箭弹采用GPS制导,精度可达1米。而且“海马斯”可以用直升机运输,可快速抵达战场,战术非常灵活。
在美国的情报支持下,乌军利用“海马斯”定向打击俄军弹药库和后勤补给线,使俄军火炮面临弹药不足的问题。2022年9月,乌克兰利用俄军兵力不足的缺点,通过声东击西的战术发动“秋季大反攻”,收复红利曼等多个军事重镇。驻守赫尔松市的俄军甚至遭到围困,只能混在平民序列中撤退。
第三阶段:巴赫穆特绞肉机(2022.12—2023.4)
在丢掉乌东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后,俄罗斯放弃了速战速决的想法,转向局部动员,紧急征召了50多万新兵。不仅如此,俄罗斯还制造“四州公投”,以绕开禁止义务兵出国作战的法律约束。
克里米亚大桥遭遇袭击:
2022年9月底,“北溪”管道被炸断,德俄走向能源脱钩。次月,乌克兰对克里米亚大桥发动自杀式袭击,作为应对,俄罗斯提升了核威慑等级,并对基辅发动大规模导弹袭击,意图破坏其发电系统。
乌军与“瓦格纳”部队陷入绞肉战:
为拖延乌军攻势,俄国防部允许“瓦格纳”组织从监狱征召囚犯入伍,为其补充了5万士兵。这些囚犯上战场后喜欢嗑致幻药,像丧尸一样冲击乌军阵地。在巴赫穆特,乌军与“瓦格纳”陷入苦战,双方均伤亡惨重。但前者有很多是经历8年论战才培养出来的精锐老兵,后者更多充当炮灰,战局朝有利于俄罗斯的方向转变。
被打成废墟的巴赫穆特:
“巴赫穆特战役”阻止了乌军继续进攻的势头,为俄军争取到宝贵的喘息期。但在这一过程中“瓦格纳”逐渐坐大,普里戈任成为仅次于普京的政治明星。2023年5月,俄国防部对“瓦格纳”进行削藩,结果却引起普里戈任叛乱,叛军一度抵达莫斯科郊外。然而最后关头普里戈任却相信普京的口头承诺,甘愿放弃兵权以保求富家翁的身份。两个月后,连同普里戈任在内的“瓦格纳”高层遭遇空难事件,被一网打尽。
俄罗斯修建的“扎波罗热防线”:
早在2022年中旬,乌克兰就希望北约提供坦克,以支持其反攻。然而西方畏惧与俄罗斯爆发核战争,拖了半年才向乌克兰交付坦克。在这半年里俄罗斯在南部战场修筑三层防御工事,使乌军错过了一鼓作气收复赫尔松与扎波罗热的最佳时机。
第四阶段:糟糕的反攻(2023.5—2023.9)
由于美国迟迟不愿交付F-16,乌克兰只能在缺乏空军掩护的情况下反攻。乌军最大的仰仗,就是精准打击能力。自海外战争以来,美军严重依赖精确制导武器。在近距离喜欢采用红外制导,比如“响尾蛇”空空导弹,这个可以通过曳光弹进行干扰。在远距离的时候则喜欢采用GPS制导,“海马斯”之所以打得那么准,就是依靠卫星信号来修正弹道轨迹。
俄罗斯用电子干扰手段屏蔽了战场上的GPS信号:
然而在经历一年的探索后,俄罗斯科研人员找到了破解美制武器的办法,那就是依靠大功率电磁干扰设备,屏蔽战场上的GPS信号。这招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因为俄罗斯自家的卫星信号也会被屏蔽掉,相当于双方都变成了瞎子。不仅如此,为防止乌克兰无人机偷袭,俄罗斯很多城市配备了GPS干扰设备,对民用导航造成很大影响。最近阿塞拜疆的客机之所以坠毁,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GPS信号被干扰,飞机无法准确降落。
但在战场上,俄罗斯的电磁屏蔽取得惊人效果。由于卫星信号被切断,乌军的精确制导武器只能从GPS制导改为惯性制导,命中率从70%左右下降至6%左右。曾被寄予厚望的“小直径滑翔炸弹”、“神剑”制导炮弹等明星武器沦为鸡肋,最终遭到抛弃。风光一时的“海马斯”也沦为普通火箭炮,乌军失去最大杀手锏。
被俄军摧毁的西方坦克和装甲车:
尽管缺乏远程火力优势,但在政治压力的驱使下,乌军只能硬着头皮朝俄军防线发起冲锋。2023年上半年西方向乌克兰提供大量先进坦克和装甲车,比如德国“豹-2”主战坦克、美国“斯特莱克”装甲车等。尽管西方坦克的性能超过俄制坦克,但由于乌军缺乏制空权,面对俄军地雷阵+武装直升机的组合,乌军装甲部队毫无招架之力。俄罗斯“卡-52”武装直升机可携带“涡流”反坦克导弹,其射程达到10公里,能远距离狙杀乌军坦克,在战场上经常出现“豹-2”炮塔被炸飞的场景。
由于缺乏排雷设备,乌军迟迟未能突破扎波罗热防线,很多士兵被炸断腿。随着作为压箱底武器的西方坦克消耗殆尽,叠加秋雨季的到来,乌克兰只能停止进攻脚步。作为背锅侠,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遭到解雇,战场形势重新转向俄攻乌守。
第五阶段:来自地狱的炸弹(2023.10—2024.7)
2023年下半年,俄乌军力对比发生逆转,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三个。
炮弹结构图:
第一个原因和物资供应有关。作为战争关键资源的炮弹,西方遭遇生产瓶颈。制造炮弹的技术含量不高,但需要硝化棉作为底火,否则就无法发射。硝化棉以短绒棉作为原材料,这种棉花需要充足的光照作为生长条件,因此不适合在欧洲种植,但非常适合在新疆等地区种植。
硝化棉(硝化纤维素):
按照原计划,欧盟本打算在2023年生产100万枚炮弹,用于加强乌军战力。然而生产了全世界90%硝化棉的亚洲国家,大幅收紧对欧美的硝化棉出口。由于原材料短缺,2023年欧盟仅生产了50万枚炮弹。美国也未能完成年初制定的炮弹生产目标,只能硬着头皮向乌克兰提供集束炸弹作为对冲。
俄罗斯在开战之初遭到西方严厉制裁,导致其军工生产一度陷入停滞。俄罗斯最稀缺的三项关键资源,分别是用于生产炮弹的硝化棉、用于生产坦克的机床、用于制造导弹的芯片,后两者均遭到西方断供。2022年底,俄罗斯炮弹库存见底,炮弹发射量跌落至高峰期的十分之一。不仅如此,由于无法从德国进口现代机床,俄罗斯坦克和装甲车产能无法很难满足前线需求。为了生产导弹,俄罗斯经常拆解进口家电以获取里面的芯片。
然而到了2023年,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俄罗斯从亚洲国家进口了一半的硝化棉、70%的机床、90%的芯片,继承自苏联的军工体系得到恢复,其炮弹产量提升了三倍,导弹命中率也大幅提升。不仅如此,俄罗斯还从朝鲜获取了上百万枚炮弹,基本解决了炮弹短缺的问题。2024年,俄朝联盟生产了450万枚炮弹,欧美则生产了130万枚炮弹,俄军重新掌握火力优势。
2023年下半年西方援助乌克兰的武器规模大幅缩水:
俄乌形势逆转的第二个原因和中东有关。巴以冲突爆发后,美国被迫优先向以色列供应武器弹药,这挤占了对乌军援。另一方面,由于两党在边境和财政预算问题上扯皮,2023年底美国暂停向乌克兰提供援助,直至半年后才国会才通过新一轮援乌法案。利用美援中断的机会,俄罗斯趁机发动大规模攻势。
俄罗斯航空滑翔炸弹:
军事技术变革则是俄乌形势逆转的第三个原因。重型航空滑翔炸弹,成为改变战场规则的致命武器。以俄罗斯的“FAB-3000”航空滑翔炸弹为例,这款炸弹质量大约3吨,造价仅几万美元,成本是导弹的几十分之一,可由“苏-34”战机携带,在1.6万米高空投掷时射程大约45公里,远超乌军“毒刺”防空导弹射程。由于末端采用惯性制导,“FAB-3000”的精度只有10米。因此更擅长对付不可移动目标,能摧毁大部分防御工事。
安装了滑翔翼和整流罩的“FAB-3000”:
面对低成本、高杀伤的航空滑翔炸弹,乌克兰修建了8年的顿巴斯要塞一个个被炸毁。在攻占阿夫杰耶夫卡的过程中,俄军累计投掷了300枚“FAB”系列航空滑翔炸弹,其中甚至包括九吨重的“FAB—9000”,这种炸弹可以夷平一座小村庄。战前阿夫杰耶夫卡大约部署了3万乌军,在遭到毁灭性打击后,这座城市基本不存在活物。
2023年底—2024年中旬,俄军凭借航空滑翔炸弹取得节节胜利,原本需要几个月才能攻克的村镇缩短至几周就能拿下。由于乌克兰为数不多的“爱国者”防空导弹被用于保卫基辅,前线阵地缺乏远程防空能力。面对航空滑翔炸弹的威胁,乌军可谓束手无策,作为战略要地的红军城面临失守风险。
某种程度上,俄乌分为正面军事战场和敌后经济战场。为压垮乌克兰抵抗意志,俄军经常用导弹打击乌方发电厂,导致基辅经常停电,当地居民苦不堪言。另一方面,乌军虽然没有制空权,但其优势在于灵活运用各种无人机。在西方的支持下,乌克兰无人机年产量超过300万架,并针对性地开发出无人机游击战术。
巡飞弹(自杀式无人机):
无人机的成本非常低,以至于用防空导弹拦截无人机是很不划算的事情。由于采用电视制导,无人机具备精确打击能力。近几年来乌克兰大力开发自杀式无人机(也被称为“巡飞弹”),并对俄罗斯的炼油厂等高价值目标发动偷袭,导致俄罗斯石油产能一度下降10%。
俄乌粮食出口占全球比重:
2022年7月,在土耳其斡旋下,俄乌分别签署粮食出口协议,俄方允许乌克兰经由黑海出口粮食,这为基辅政权带来了几百亿美元的外汇收入。然而半年后俄罗斯反悔,并用黑海舰队封锁敖德萨,限制乌克兰粮食出口。
乌克兰自爆无人艇:
作为应对,乌克兰一开始希望通过东欧陆路出口粮食,但此举引起波兰农民不满,乌波关系一度陷入紧张,遂只能作罢。近两年来,乌克兰依靠无人艇和陆军战术导弹频繁袭击黑海舰队,使其损失惨重,不得不解除对敖德萨的海岸封锁。自此之后,乌克兰开辟经由罗马尼亚的海上粮食出口线路,打破了俄罗斯的经济封锁。
第六阶段:神秘的东方军团(2024.8—今)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乌军逐渐稳住阵地,遏制了俄军的迅猛攻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美国国会审议通过600多亿美元的援乌法案,并向乌克兰提供陆军战术导弹(ATACMS),这款导弹射程达到300公里,并能携带集束炸弹,具备面杀伤能力,经常被用于袭击机场,这使俄军不得不把战机部署到更靠后方的位置。
美式战机的操纵难度较高:
另一方面,去年下旬乌克兰从西方接收了几十架“F-16”战机。由于乌克兰缺乏飞行员,且现有的“F-16”大部分是早期型号,乌空军暂不具备与俄空天军正面PK的能力。尽管如此,“F-16”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战局,不仅是因为其可以帮忙拦截导弹和无人机,更是因为“F-16”能对俄军的“苏—34”战术轰炸机形成威慑。
投掷炸弹的“苏-34”战术轰炸机:
军用飞机分为战斗机和轰炸机,前者是为了夺取制空权,更强调机动性;后者则被用于对付地面目标,更强调载弹量。俄军的航空滑翔炸弹质量以吨为单位,战斗机很难携带。能装载该炸弹的轰炸机主要有苏—34、图-22M和图—160,后两款是战略轰炸机,体型较大、转弯半径过长,受惯性影响投弹后容易飞到乌军防空火力射程之内。因此俄军通常采用“苏-34”战术轰炸机投掷航空滑翔炸弹,凭借高机动性扔完炸弹就跑。
但为了增加航空滑翔炸弹射程,“苏-34”不得不拉升到万米高空投弹,因此很容易被地面雷达探测到。乌克兰在获得“F-16”后,经常围猎单独执行投弹任务的“苏-34”,后者的生存能力遭到严重威胁。俄空天军的活动范围被迫后撤,航空滑翔炸弹的使用频率也大幅下降。这款武器如同当初的“海马斯”一样,失去往日光泽。
去年8月,在美国情报的支持下,乌克兰利用俄罗斯后防空虚的机会,进攻库尔斯克,占领了部分土地。乌克兰试图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迫使进攻红军村的俄军转移至北部战线,并为自身增加和谈筹码。
为保住已有战线,俄罗斯依据《朝俄军事同盟协议》向朝鲜请求援军。去年10月,朝鲜派出首批1.2万人的精锐部队入俄参战;作为交换,俄罗斯向朝鲜提供60万吨粮食和上百万桶石油,并予以导弹技术支持。
朝鲜士兵战术较为灵活:
在库尔斯克战场上,朝鲜军人保留了“三三制”的战斗传统,依靠各种迂回穿插给乌军造成重大伤亡,俄军的进攻效率大幅提升,粉碎了乌克兰“围魏救赵”的策略。作为平衡,拜登在卸任前解除乌军使用西方远程武器的限制,并允许美国军事承包商在乌克兰维修武器。俄罗斯本土的机场和弹药库经常遭到ATACMS打击,俄军火力优势遭到削弱。
未来展望
与主流观点相反,俄乌才是真正的高水平对决。海湾战争美军摧枯拉朽式赢得胜利,主要是伊拉克太落后,缺乏现代化防空体系。然而俄乌开战以来,无人机、反炮兵雷达、电磁屏蔽、高超音速导弹、星链等尖端技术轮番上场,双方动员了上百万军队在前线厮杀。
导弹的三元悖论:
俄乌战争最大的启示,就是“导弹洗地论”和“空军制胜论”走向破产。曾被寄予厚望的导弹,不仅价格昂贵,还必须在破坏力、射程、精度之间做取舍。远程导弹灌注大量燃料,所装炸药量比例受限。如果敌方屏蔽了战场上的卫星信号,命中率也会受到影响。
在大国对抗的时候,由于双方都掌握现代化防空体系和反装甲能力。任意一方都很难像二战那样实施大规模坦克集结,亦或是空军全火力覆盖。小型无人机反而会有奇效,因为无人机的成本比防空导弹还低。如果AI技术能和无人机蜂群作战模式结合,足以让对手的防空系统过载。
战争之所以打了三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俄罗斯和西方都拥有先进科技,并能很快适应战场形势变化。双方可谓势均力敌,缺乏像二战时期的飞机、坦克,以及海湾战争时期的精确制导炸弹这样能决定战场胜负的武器。
持久战也跟西方的算计有关系。由于担心与俄罗斯爆发核战争,西方对乌克兰采取“挤牙膏式的援助”,经常拖延武器交付,试图通过消耗战拖垮俄罗斯经济。假如2022年西方向乌克兰提供“F-16”战机和“豹-2”坦克,并允许退役飞行员以志愿者身份参战,那乌军完全有能力赶在俄罗斯完成局部动员前打穿扎波罗热防线。
德国“金牛座”导弹具备地形匹配制导能力:
2025年俄乌战场走势取决于美国和德国的态度,二者是乌克兰最大外援国。假如基民盟赢得选举,德国可能会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隐身巡航导弹。这款导弹采用地形匹配制导系统,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精准命中目标。拥有500公里的射程,可以变更飞行轨迹以降低拦截率。更重要的是,这款导弹很擅长对付建筑,经过编程后的感知系统能自动计算穿透的建筑层数,并在最佳位置引爆。理论上来说,“金牛座”导弹具备摧毁刻赤大桥的能力。
尽管“金牛座”导弹性能优异,但由于产量太低,就算德国把库存里的所有导弹都拿出来支持乌克兰,也很难改变战场僵局。事实上,俄乌战争是有史以来科技含量最高的战争之一,在俄罗斯军工产能得到恢复后,西方想靠几款先进武器就能扭转战争已然不现实。
然而俄罗斯也没占据优势。美国与俄罗斯有点类似七年战争时期的英法,双方在欧陆战场和海外战场展开激烈对抗。英国曾利用法国深陷欧陆战场的机会,收割其在北美和印度的海外殖民地,法国在欧陆的战术胜利并不能掩盖其在海外的战略失败。
2023年底以来,俄罗斯在乌东攻占了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上海2/3的面积,看似形势一片大好。然而俄罗斯却接连丢掉了在中亚、高加索和中东的战略支点,其大部分海外利益被美国和土耳其接收。俄罗斯损失的上千亿美元的欧洲能源市场,正逐步被美国和卡塔尔取代。什叶之弧的垮台,也让美国和以色列成为最大赢家。战争继续拖下去对俄罗斯没什么好处。
另一方面,能改变战争走向的不是武器,而是能源。俄罗斯财政对油价极为依赖。川普上台后,如果想在谈判桌上获得优势,最佳办法是施压沙特大幅增产石油,通过打压油价的方式把俄罗斯财政拖垮。正如美国瓦解苏联,靠的不是军事手段,而是经济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