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词

他们,可能是一年来最忙的人,扑下身子、沉下心去,深入审判执行第一线,抓取鲜活素材,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忠实记录人民法院工作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他们,肩扛“长枪短炮”,指尖“笔走风云”,生动书写人民法院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扎实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的不懈实践,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就是日常采访最高人民法院的“跑口记者”。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近期陆续邀请“跑口记者”讲述2024年采访报道人民法院工作的体会和感受,与读者一起重温他们在这一年的代表作品。

想看到这些“跑口记者”的庐山真面目吗?

想知道他们关注人民法院的哪些工作、案件和故事吗?

一起来“围观”吧!


极目新闻记者 曹雪娇


司法为民,守护正义

2024年,人民法院秉持司法为民的初心,积极回应群众和社会关切的民生热点问题,精准施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面对网络暴力、“按键杀人”这一社会毒瘤,最高人民法院重拳出击,出台指导意见,依法惩治各类网络犯罪;针对高价彩礼,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处理涉彩礼纠纷的基本原则,既尊重传统习俗,又倡导理性婚恋观念,最终“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同时,起草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为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此外,聆听社会声音,联合妇联发布反家暴案例,持续推进反家庭暴力治理;唤醒第二十条,为正当防卫撑腰,落实“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违法犯罪,促进“六大保护”融合发力,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治理,出台意见强调“依法处理学生欺凌”。

这一年,我有幸见证了人民法院以实际行动诠释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我们期待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法院继续为构建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更大的力量。

代表作品1

最高法:坚决依法从重处罚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毒品等犯罪行为

极目新闻记者 曹雪娇

近年来,国家严厉打击毒品犯罪与毒品治理已经初见成效,但仍有不法分子将毒品魔爪伸向未成年人。6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举办禁毒工作情况发布会。会上,相关负责人对如何处理和惩处未成年涉毒案件进行介绍,并发布典型案例。

会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33401件,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被告人49603人,同比分别下降10.41%和11.7%。毒品案件数量和被告人数自2015年达到历史峰值后已出现“八连降”,毒情总体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2024年1-5月份,全国法院一审共审结毒品案件12996件,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被告人18262人。

不过,向未成年人贩卖毒品或者利用未成年人实施毒品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人民法院对于此类犯罪如何有力惩处?对此,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蔡金芳介绍,未成年人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好奇心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另一方面心智不够成熟,分辨是非能力较弱。因而,容易受到不良周边环境的影响,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毒品犯罪,或者成为毒品犯罪侵害对象。

今年1-5月份,人民法院受理的涉未成年人贩卖、运输毒品案件共301件,案件数量较此前有明显上升。人民法院对于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犯罪,坚决依法从重处罚、从严惩治,绝不手软。

蔡金芳介绍,这次发布的案例中,有2件是胁迫、诱骗或者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毒品,2件是向未成年人贩卖毒品、容留未成年人吸毒,向未成年人非法出售“笑气”。集中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原则,集中体现了坚决防范未成年人涉毒的态度。最高人民法院在去年和今年先后发布的办理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和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两部司法文件中,均明确重申了相关政策精神,应当严格贯彻落实。

同时,人民法院主动延伸审判职能,积极参与禁毒综合治理,通过校园普法、社区普法、公开庭审、组织模拟法庭、创作融媒体作品等形式,开展禁毒法治宣传,促进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形成遵规守法意识。在此,提醒广大未成年人自觉抵制新型毒品诱惑、谨慎交友,学校、监护人认真履行监护职责,避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下一步,人民法院将继续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坚持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毒品犯罪,与预防帮教相结合,促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保护形成合力。

代表作品2

解读最高法工作报告:依法惩治博眼球的极端言论行为,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

极目新闻记者 曹雪娇

3月10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举办2024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第四场。访谈会上,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周伦军介绍人民法院依法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工作举措,并详细回应如何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周伦军介绍,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普遍盼望一个好的舆论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对恶意攻击、肆意诋毁、蓄意抹黑深恶痛绝。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无限放大的效应。部分自媒体基于博取流量、吸引眼球等动机,在互联网空间散布不实信息、发表不实言论,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声誉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并且往往会迅速发酵。对企业和企业家来说,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会陷入“前狼后虎”的困境:积极应对的话,话题就越炒越热;忍气吞声的话,反而助长了不法行为。

周伦军表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打击网络不法行为需要制度创新。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传统的人格权保护方法就不足以及时制止违法。如果等到法院作出判决后的执行程序中再采取制止措施,会给企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为精准回应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这一合理诉求,人民法院用足用好民法典规定的人格权保护禁令制度,及时采取预防性保全措施,及时制止侵害人格权的违法行为,依法惩治故意误导公众、刻意吸引眼球的极端言论行为,推动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法治环境。比如,我们发布的小米公司起诉的网络侵权案,北京法院依申请及时裁定被告立即删除侵权文章及视频,防止进一步扩大对民营企业名誉权的损害,体现了人民法院依法快速打击的司法态度,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及企业家维权的信心。

“同时,这个案例也警示自媒体运营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应诚信客观发声,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诚信、文明、有序舆论环境。”周伦军说。

更多作品链接

解读最高法工作报告:2021年至2023年,77名被告人以正当防卫被宣告无罪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编辑:杨书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