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不易,讨薪更难!当劳务工资被拖欠,法律如何为打工人撑腰?谢某辛苦干活后工钱没了着落,好在法院全力执行,“以物抵债” 的曲折过程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一起来看。以物抵债,作为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的一种措施,通常需要征得申请人的同意,本期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带来一则真实案例:
谢某受雇于汪某、杨某二人,在某工地从事内外墙粉刷工作。后因工程主体牵涉其他法律问题,施工方从工地撤出,谢某也结束在该工地务工,但汪、杨二人并未与谢某进行劳务工资结算。谢某多次催促无果,遂将杨某、汪某诉至法院,后经两审判决,判令汪某、杨某互负连带责任,十日内支付谢某劳务工资五万余元。
在判决生效后,二被告均未履行生效法律判决书所确定的义务,谢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案件执行过程中,执行法官查询了被执行人汪某、杨某名下的银行账户、网络资金及房产等,均未发现可供执行财产信息。执行法官通过调查发现,二被执行人均常年在外务工,均无法取得联系,执行工作陷入僵局。
在数日后,根据申请人谢某提供的线索,执行法官找到了在家办丧事的被执行人汪某。经协商,被执行人汪某与申请人谢某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约定先给付一万四千元,其余款项延期给付。到了还款期限,被执行人汪某兑现了约定的一万四千元,剩余款项表示自己短时间内实在凑不出来,但自己手头有一批酒,想“以酒抵债”
在征求申请人的意见后,执行法官组织双方进行协商,申请人谢某同意汪某用“以酒抵债”的方式,来支付自己的劳务费。
后被执行人汪某寄给了申请人谢某五十余瓶白酒,执行法官再次登门,协助申请执行人就酒的数量、质量、价格进行核对,最终申请执行人谢某的胜诉权益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得以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