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非封建迷信,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瑜伽修行者益西措嘉在一次参禅中,心生困惑:为何自己已经尽力远离贪欲、愤怒等烦恼,却始终无法突破心灵的障碍,进入更高的修行境界?
她跪拜在莲花生大士面前,恳求开示:“大士,我已经按照佛法中的戒律断除贪欲,但为何内心依然感到不安,修行毫无进展?”
一、
莲花生大士闻言,笑而不答。他并没有直接讲道理,而是拿起手边的一块普通石头,轻轻抛向远处,说道:“益西措嘉,你是否知道,这世间最珍贵的‘哲学家的石头’究竟为何物?”
措嘉愣住了,她从未听说过这个词语,不禁追问:“师父,‘哲学家的石头’是什么?这与修行又有何关系?”大士看了她一眼,意味深长地说道:“修行之道,就藏在你的贪欲中。将它转化,便是通往觉悟的钥匙。”
益西措嘉震惊不已,她从未听过这样的说法。佛法修行不就是斩断烦恼、清除情绪吗?贪欲为何会成为觉悟的工具?
她急切地想知道大士的深意,而莲花生大士却摆了摆手,让她独自冥想:“去吧,先问问自己的心,这块石头,到底重不重要?”
几天后,益西措嘉回来,满脸疑惑地说道:“师父,我冥想时,感受到内心的贪欲如海浪一般席卷而来。我试图斩断它们,却发现越是抗拒,它们越强烈,甚至让我无法专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莲花生大士听后,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因为你试图斩断贪欲,才使它变得更加强大。烦恼如同猪鼻,你丢石头,它便越加混乱;若你静观其变,它便会自行平息。”大士以此比喻贪欲的本质,教导益西措嘉不要对抗情绪,而是要让它完整地展现。
益西措嘉更加困惑:“完整地展现情绪?这样岂不是让它肆意滋长,岂不是违背佛法的初衷?”大士哈哈大笑:“你可曾读过《密乘心要》?烦恼即菩提,贪欲即智慧,情绪若被正确引导,便不再是障碍,而是通往本觉的桥梁。”
莲花生大士接着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在古代有一位修行者,被贪欲折磨得几乎崩溃。他曾向每一位高僧求教,却都未能摆脱心灵的煎熬。
后来,这位修行者遇到一位密法大师。大师告诉他:“去一座山顶上,什么都不要做,只需将你的贪欲完整地感受一遍。”
修行者依言而行。他发现,当他不再试图抗拒或掩盖贪欲,而是允许它如洪水般席卷而来时,贪欲的力量似乎达到了顶点。
然而,就在那一瞬间,他看清了贪欲的本质——它并非实有,而是一种空无的幻象。更让他惊讶的是,当贪欲消散后,他的内心竟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清净与喜悦。
大士讲完这个故事后,问益西措嘉:“你可曾真正面对过自己的贪欲?若未曾面对,你又如何知道它的本质?”
措嘉这才明白,自己过去的修行始终停留在表面——她一直试图“压制”情绪,却从未深入观察它们。这种回避式的修行,让她错失了觉悟的契机。她鼓起勇气问大士:“师父,我该如何面对贪欲,才能将它转化为道用?”
二、
大士微微一笑,说道:“让它来,让它去。在它展现全貌时,以菩提心观之,以本觉光明照之。最终,你会发现,它不过是‘哲学家的石头’,原来它的本质是一块珍贵的宝玉。”
益西措嘉的心中充满了疑问和期待:贪欲真的可以转化为觉悟的工具吗?这种颠覆常规的修行方式是否真的可行?
益西措嘉开始尝试按照莲花生大士的开示去面对自己的情绪。起初,她还是习惯于抗拒——每当贪欲升起时,她试图用戒律束缚自己,用理性斥责自己。然而,情绪却像一头不听话的野兽,她越是试图驯服,越是被拖拽得筋疲力尽。
一天深夜,她盘坐在修行室中,心中再度翻涌起强烈的贪欲。这种情绪如同滔天巨浪,席卷而来,让她喘不过气。
她忍不住又一次陷入自责:“为何我的修行如此失败?为何这些情绪无法根除?”就在她几乎崩溃的那一刻,莲花生大士的话突然浮现在脑海:“让它来,让它去。不要抗拒,观察它的全貌。”
她深吸一口气,不再试图压制情绪,而是像旁观者一样,冷静地注视着内心的起伏。她发现,贪欲虽然强烈,却并非如她想象的那样可怕。它如同火焰,虽然炽热,但当她停止“浇油”般的对抗时,火焰逐渐微弱,甚至隐隐显露出一种奇妙的光亮。
随着益西措嘉的观照,她的意识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感受——贪欲并不是她的敌人。相反,他像一位急切的使者,试图传递某种信息。这种意识让她心中一震:情绪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为何如此执着地出现?是否他本身也在寻找解脱?
第二天,她迫不及待地将这些体会告诉莲花生大士。大士听后,微微一笑,道出了情绪真正的本质,让益西措嘉明白了情绪与修行的关系。也让我们明白了如何让情绪成为为我们修行的助力,而非障碍。莲花生大士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