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说——中西会通解老子》,陈继龙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24年12月版,316页,78.00元
大约一百年前,一日,卡夫卡得到朋友给他带来的薄薄一册小开本《道德经》——第一种捷克语译本的《道德经》。他当即就兴致盎然地浏览一番,说:“对道家,我已深入研习蛮久啦,只要有译本,我全看过喽。”卡夫卡此前读的,是德语译本。卡夫卡的读后感是:
这是一片大海。人们很容易在这片大海里沉没。这部格言式的《道德经》,是难以咬碎的如核桃般的坚果,但又偏偏为之陶醉,尽管其内核对我仍然紧锁着,隐藏不露。就像一个小孩玩彩色玻璃弹子球那样,我跟着玻璃弹子球——《道德经》里的这些格言,从思想的一个角落滑到了思想的另一个角落,却丝毫没有前进一步。通过这些格言玻璃弹子球,我只是发现了自己的智力槽太浅,无法包容老子的玻璃弹子球。
卡夫卡,是捷克小说家,而且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的小说,是极富哲思的。卡夫卡遇见老子,是西方文学家遇见东方哲学家,而且一见便着迷。有人认为,他的小说创作受老子思想影响甚深。不过,他自己却沮丧地发现,老子的水太深了,自己没戏,没法跟老子玩。
但是,海德格尔觉得他可以跟老子玩。
大约七八十年前,一日,海德格尔觉得老子的“道”契合于他的“存在”,“道”这杯酒,大可以拿来浇他的“存在”块垒。欣喜的他,发愿要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道德经》,尽管此时《道德经》的德语译本,已不下于30种。但他认为,翻译不仅仅局囿于文字层面,而是一种借助外语经验来重新发现母语中深藏之物的过程,经由翻译之路径,可以拓展自己的思想。海德格尔试图深入理解《道德经》中“道”的概念,并尝试将其融入自己的哲学思考中。《道德经》,不失为他的思想栖居之地。当然,最终未见译就《道德经》,是为憾事。不过人们发现,在海德格尔的讲演和著述里,直接或间接引用《道德经》之处,还真的是蛮多的。他跟老子,分明投缘。
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家,而且是西方现代哲学即20世纪哲学圈里的代表人物,思想巨擘。海德格尔遇见老子,是西方哲学家遇见东方哲学家,而且巧的是,这个东方哲学家所处的时代,跟他心心念念要返回到的,古希腊苏格拉底乃至前于苏格拉底的如巴门德尼时代,大体相当。东西方哲学思想穿越时空,在海德格尔这里发生了某种汇合,是偶然,但也不全是偶然。先秦诸子中,始终能与儒之孔子相颉颃者,PK者,即道之老子。而老子更显高蹈,更好打破砂锅问到底——探究世界万物之本原或基质,更臻于哲学的本体论境界。因此,老子也就更容易引起后世哲学家的共鸣,获其青睐。有论者认为,海德格尔之所以借镜于老子,是老子的思想,能助力他从——由柏拉图直至黑格尔等所砌筑的——西方传统哲学城堡里突围而出,能助力他去开辟一个哲学的新天地。此乃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颇堪玩味。
但是,若要玩出此中的真味道来,还真非易事。其挑战性最巨者,是海德格尔本已至为深邃、卓尔不群的思想,又偏被他自己用极为独特、极为晦涩的话术来表达。对此,他曾决绝地表示,哲学若想把明白易懂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那就无异于自杀。如果说,人的思想不能居无定所,在空气中漂浮,而需要居住在语言这栋屋子里的话,则海德格尔所造的这栋屋子,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以至于一般的人站在它面前,往往连门都找不到,更遑论登堂入室了。海德格尔原本就没打算让人人都能轻轻松松随随便便地走进他的家园,造访他。然而,惟其如此,对爱沉潜于思想深水区的探玄寻幽者而言,海德格尔思想之家,正是一方魅力无限的秘境,那里必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他们是思想秘境的知之者好之者,更是乐之者;他们虽然柔弱如一根苇草,却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求索之途的险远,何足惧哉。
我的朋友陈继龙先生就是此道中人。据我了解,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属意于东西方哲学的研习,孜孜矻矻地精读原典多年,寒暑不避。在这期间,他尤其反复深入地探讨了老子之“道”和海德格尔之“存在”哲学思想,乐此不疲。如今,他心有所会,言有所据,正果结成,著就20余万字的《老子新说——中西会通解老子》一书。他有意拿中国的老子古典学说与西方哲学主要是海德格尔思想摆在一起,也就是把《道德经》跟海德格尔的诸种哲学著述同时摊开,原原本本实实在在地对读,对老子的思想作了一番新解。他的“解老”,新就新在是从海德格尔的视角出发,让人看见了一个有别于传统“解老”中的老子;看见了一个在人类思想史上建树不凡,给予西方哲学家以启迪的老子。在我看来,这也可以说是对海德格尔借镜老子的一次很有意思的回应——让文本里的老子,借镜于海德格尔。
这次回应的具体内容,主要在陈继龙先生此书的下编(上编是《简注》)凡15章里,名之曰“中国老子古典学说与西方哲学思想的‘视域交融’”。这部分的篇幅,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三以上,足见作者所用心力之深之大。像老子和海德格尔这样的思想巅峰者,其视域之开阔,所见之广博,自当毋庸置疑。而作者将他们的视域交融起来,左右逢源,亦自当另有一番深切幽远的发现。
展读《老子新说——中西会通解老子》,如同穿行于人迹罕至的林中路上,寻寻觅觅,时有所获,不啻为一次精神发现之旅,思想之旅。如若不信,请君不妨自己徐徐读来。
本文为《老子新说——中西会通解老子》一书序言,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来源:刘仲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