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因为有家长在《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患者与公众版)中没有看到玛巴洛沙韦的风险提示信息,所以来找我咨询这个药的副作用。
我在看了她转发给我的指南后非常失望,就写了这篇科普,提醒所有12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关注玛巴洛沙韦的耐药问题。
文章推送后,看到有超过5000次的点赞和10000次的转发,我很感动,谢谢家长们对我的信任。
不过,也有朋友将某账号发布的讨论文章转发给我,希望我给予回应。作为专业药师,我一直秉持开放的态度欢迎正常的学术讨论。但是,当我认真看完朋友转发过来的文章, 立刻识别出这不是正常的学术讨论,而是别有用心的人在利用这个账号混淆视听。
与其浪费生命回应它,不如花些时间揭露它混淆视听所使用的伎俩,这样以后家长们在读到这类文章时,就能自己识别出来,以避免被它误导。
伎俩一:偷换概念,把“慎用”歪曲成“不用”。
我在这篇文章:中呼吁儿童慎用玛巴洛沙韦,该账号十分清楚我的观点,因为它在文章题目中也用了“慎用”二字,可一个反手,它就在文章摘要里写了句“因为担心耐药就不用,完全没必要。”
截取自微信里的朋友转发
这句话里的”不用”和我观点中“慎用”,字面意思上的区别人人都懂,那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歪曲呢?我只能理解为别有用心。
在逻辑学里,有个专门的名词定义了这种偷换概念的行为,叫做“稻草人谬误”。 指的是对方在和你讨论问题时,不直接针对你的观点进行讨论,而是先歪曲你的观点(即制造一个稻草人作为 “靶子”),然后针对这个“靶子”进行反驳,让读者误以为这个歪曲的观点是你的观点,从而达到它混淆视听的目的。
所以你看,它在文章摘要里先把我的观点歪曲成“因为担心耐药就不用”,然后反驳说“完全没有必要”。
为了避免最近关注我的朋友不知道我的观点,我再重复一次:
药品不是食品,不是越新越好,在疗效相当的情况下,越是临床经验丰富的“老药”,安全性越高。鉴于当前玛巴洛沙韦存在儿童使用耐药风险高且使用经验不多的缺陷,我建议家长们仅在孩子不能耐受老药奥司他韦或者对奥司他韦耐药时,才考虑给12岁以下儿童使用新药玛巴洛沙韦。
举个例子,这就好比一支足球队要踢一场重要的比赛,一定会优先考虑让久经沙场的主力球员首发上场,只有当主力球员因体力不支或者伤病缺席时,才考虑让初出茅庐的替补球员上场。同理,如果把儿童身体比作抗病毒药与流感病毒对抗的 “足球场”,当前的循证证据表明,奥司他韦仍是主力球员,玛巴洛沙韦是替补球员,各有各的定位,各有各的价值,不能随意改变定位。
这里的“当前”特指已经发现奥司他韦少量耐药、且99%以上流感患者感染的是甲流H1N1病毒的当下。根据1月9日国家流感中心最新监测报告,2025年第1周,检测出3株(2.3%)流感病毒对奥司他韦耐药,130株(97.7%)流感病毒对奥司他韦不耐药。
和国外临床试验中发现的玛巴洛沙韦在5岁以下儿童耐药40%,5-12岁儿童耐药16%,以及12岁以上儿童耐药7%比起来,奥司他韦在全人群中的耐药比例2.7%还不算太高,还不能够成为让它退居二线的理由。
截取自2024年12月FDA最新版玛巴洛沙韦说明书
至于将来这两个药在12岁以下儿童使用的定位有没有可能发生变化,现在还不好说,因为这将根据将来流感病毒流行情况、两个药的耐药比例、以及两个药的安全性等多个因素的循证医学证据综合决定,不由单一因素决定。
伎俩二:以偏概全,只强调“我国尚无耐药株”,不强调“我国使用时间不长”。
老祖宗告诉我们“是药三分毒”,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药品是一把双刃剑”,各自用精炼的语言,告诫我们要敬畏药品,警惕药物副作用。作为专业的媒体,某账号不会不懂这个道理,但它却在文章中用大号彩色字体加粗强调采访专家观点中的“我国尚无耐药株“, 而不完整强调专家这句话前面的限定语“我国使用时间不长”。
截取自某账号公众号文章
2018年底,日本医生在给儿童大规模使用玛巴洛沙韦之前,日本也没有发现儿童耐药比例高,日本的儿童耐药部分病例是在大规模推荐使用后,通过研究医疗保险公司的数据发现的。因为耐药的儿童因为复发或者病程延长继续看病时,如果不再找同一个医生看病,那这个医生就很难发现儿童耐药。但是,孩子每次看病的账单都会寄给医疗保险公司,医疗保险公司会比个体医生更清楚有没有孩子因为耐药导致疾病复发或者病程延长而再次就医。遗憾的是,日本医疗保险公司是在事后发现了儿童耐药比例高问题,没能做到提前预防耐药。
某账号说它们研究了玛巴洛沙韦耐药相关研究,那它应该非常清楚日本的前车之鉴。作为专业媒体,它有责任把日本的真实情况写出来提醒家长,但它却选择使用大号彩色字体加粗强调玛巴洛沙韦在“我国尚无耐药株”。它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也只能理解为别有用心。
写到这里我很难过,说实话,我以前很喜爱该账号,认为它是专业账号里的一股清流,所以在它为撰写这篇文章采访我时,我尽心尽力地进行了解答。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它采访我的目的竟然是为了写这样一篇预设了立场的文章!而且,还在看似客观的文章中,明目张胆地使用偷换概念和以偏概全的伎俩误导家长!这种行为让我非常震惊,也非常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