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于乌克兰国家反垄断委员会介入,中国企业对马达西奇公司的收购事宜再度被搁置。面对这一干涉,中国企业果断提起国际仲裁,期望借助法律途径妥善解决问题。一旦中国企业胜诉,乌克兰方面将需向该公司直接赔偿近 35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229 亿。在不少人看来,乌克兰在此次收购事件中表现出缺乏主见与诚信,本以为不会再有中国企业与之合作,然而近期乌克兰却意外获得了来自中国的一份大额订单。
据外媒《防务新闻》1 月 17 日消息,乌克兰知名航空发动机制造商马达西奇公司已与中国签订一份新协议,根据协议,马达西奇将向中国供应 400 台 AL - 322 发动机,合同总金额约 8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50 亿元。对于处于破产边缘的马达西奇公司而言,这笔订单犹如 “救命稻草”。
据悉,AL - 322 发动机在中国主要用于洪都集团教练 - 10 高级教练机,是 “猎鹰” 双发的标配引擎。随着中国先进战斗机数量持续增加,对优秀飞行员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按照一千架先进战机来估算,未来教练 - 10 的需求量将超 200 架。每架教练 - 10 需配备两个引擎,再加上备用引擎,即便不考虑 “猎鹰” 其他机型,教练 - 10 所需引擎数量将在 400 - 600 个。由此可见,此次采购基本能满足教练 - 10 未来 10 年内对发动机的需求。
不过,很多人对此感到疑惑:教练 - 10 作为重点机型,为何不像歼 - 10、歼 - 11 那样实现发动机国产化?毕竟近年来中国在航发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像涡扇 10 - C、涡扇 - 15 和涡扇 - 18 等先进发动机纷纷涌现,按道理应看不上乌克兰的航发。况且,此前收购马达西奇公司的事情尚未了结,赔偿款也未到位,如今中国却花费 50 亿购买乌克兰发动机,而非采用国产航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事情需分开看待。并非中国不使用国产航发,也并非如今还 “看得上” 乌克兰航发。要知道,AL - 322 发动机的适用范围极为有限,尽管其采用模块化设计,运用了大量新技术与新材料,基本型推力可达 2600 公斤,加力型推力甚至高达 4200 公斤,但在当前中国战机装备体系中,AL - 322 型发动机仅能与教练 - 10 配套使用,无法适配其他机型 。
所以,采购一些 AL - 322 发动机并无不妥。乌克兰的这种发动机生产线成熟,产品质量有保障。而中国目前没有充足时间投入研发此类发动机。当下中国空军处于 “机等人” 的状态,对飞行员的需求持续攀升。若中国自行研发国产教练 - 10 适配的引擎,从研发到成品至少需要三到五年,若要实现全面装备,还需再等两到三年,这显然不符合当下快速发展的需求。正如俗话说的,对于必须国产化的关键技术,中国会全力以赴;而对于并非十分必要且短期内国产替代成本过高的产品,中国如今有足够的资金进行采购,一切都是为了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