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糖爆炸”的时代
才2、30岁的年轻人
竟然就有了高血糖
不少甚至已经达到糖尿病的程度
牙齿问题也越来越多
喝的可乐雪碧,吃的蜜汁炸鸡
啃馒头还要夹上一层白砂糖
更别提花样繁多的饭后甜点
现代人类的食糖摄入量
已经远远超出了牙齿这种器官的“设计极限”
这不禁让人回想
“食糖自由”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一、信手摘来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甜食的魅力,不过那时候是为了生存。甜食不仅口感好,而且能迅速补充体力,对生存来说至关重要,体力恢复热量就涌出来了。
那时候的糖还是天然的模样——植物果实和蜂蜜。
要是你的话,选果实还是蜂蜜呢?口感当然是蜂蜜好,安全起见——还是老老实实摘果子吧。
但是有个问题,这俩都不好存储,过几天就坏掉了,这可怎么办?
图源Pexels
二、甘之如饴
跟驯化牲畜家禽一样,祖先也开始寻找驯化“糖”的方法,想什么时候吃甜的就能吃到。
一个意外的发现,受潮的谷子发芽后是甜的,于是他们研究出煮熟后滤掉渣滓,曝晒或熬煮浓缩的程序,“饴”诞生了。山东的高粱饴,利用的就是这种制糖法。
那时候,人们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口粮以大麦小麦为主,因此这种糖也被称为麦芽糖,直到现在也是北方非常重要的糖类。
图源Pexels
三、糖王甘蔗
说到吃,全世界中国人没服过谁,在开拓食物菜单领域,我们的祖先也是先驱,不久,人们又惊喜的发现一个新物种——甘蔗。
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古文中的“柘”和“蔗”的读音可能就来自梵文sakara。甘蔗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到了宋代,江南各省普遍种植甘蔗。
这个方便呀!砍掉直接拿来嚼就是甜甜的,但牙口必须好,榨成汁也行,不吃的时候放在那儿就能自然生长。但勤奋的祖先又开始搞科研了,把蔗浆放进锅里熬,就能得到蔗饧(xíng),没错,就是最初的蔗糖!
图源Pexels
四、百“糖”争鸣
经过几次从自然界索取糖,人们解锁了最基础的几种甜品,果实、蜂蜜、麦芽糖、蔗糖,接下来就是智慧的匠人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了。
在唐代,出现了用蔗浆、牛奶和米粉制成的石蜜,硬邦邦的,口感一般,但味道极佳;还有让糖和水分离,自然结晶得到的沙糖,一捏就碎;
到了公元8世纪,人们又发明了冰糖(就是制作糖画的重要材料),冰糖是糖浆的结晶,颜色跟糖浆一样有些偏黄,达官贵人们甚是喜爱,就是这冰糖的颜值……黑乎乎的,总有些美中不足;
在宋朝,糖点师傅们迎来灵感大爆发,麻团、糖叶子、月饼、桃酥、糖糕纷至沓来,人们的生活也变得甜滋滋;
明朝,糖匠们达成了一项震惊中外的成就——发明了“黄泥水淋法”,可以给黑乎乎黄不拉几的糖脱色,成为真正的“傻白甜”——白砂糖!
于是,全国各地的糕点师傅们大展拳脚:
江苏师傅做出了苏氏软糖
广东师傅做出了糖葱
北京师傅做出了萨其马
图源Pexels
至于现在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各种甜品
生活彻底迎来“食糖爆炸”
虽然知道吃太多糖对牙齿不好
但谁禁得住甜甜的诱惑呢?
给你归纳了几点
可以保护牙齿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