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西津渡古街入口处,可以看到一座小山包。

如果说是个大石块也十分贴切。山不在高,名气很大,很多介绍西津渡的书上煞有其事的说三国时候诸葛亮周瑜曾踞此谋算破曹,定计火烧赤壁,因此叫算山,运筹帷幄,百战“算”为先。


因为这座山卡在江边交通要道上,乃镇江城西门户,所以东晋时候,一支著名的起义军——孙恩(五斗米道士)率师十万,与晋军决战于这里。

在《通鉴纪事本末》上,我看过这个记载:东晋时,出自镇江的猛人刘裕,就是在这场战役脱颖而出的,当身边的士兵看到声势浩大的义军全逃了之后,这位猛人竟然脱下死了的士兵血衣穿在身上,大呼小叫的冲入敌军,一个人追着数千人砍。

然而,现实中的这种精致小山,能支撑一场规模这么大的战役么?我今天就聊聊这座蒜山的往事:


史志图中的云台山、玉山、蒜山。


西津渡在三国称“蒜山渡”,唐称“金陵渡”,宋代以后称“西津渡”,蒜山位置如图。


如今云台山下美丽的蒜山。


先看一张80年代蒜山的老照片(陈大经先生拍摄),蒜山的顶上还没有那个著名的亭子。旁边的民居,喜欢到蒜山茶坊喝茶的镇江人很眼熟吧。


90年代到2010年前后,蒜山脚下还有一个公共厕所。(来源:镇江档案馆)

01

西津渡是镇江的历史名渡,在唐五代时期,它不称西津渡,而是称蒜山渡,一称蒜山津,特称金陵渡。

在《全唐诗》所录唐人不多数篇题有蒜山渡的诗中,镇江诗人许浑就一口气写了五篇,而且都明确用“蒜山津”这个名称。

这些诗有:《将赴京师蒜山津送客还荆渚》《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和《登蒜山津观发军》等。诗题所说“蒜山津”显然就是蒜山渡。可见,当时由京口到蒜山渡,要先登蒜山。

《新唐书・二李传》讲到徐敬业和骆宾王反武则天的事迹:

徐敬业兵败后,携妻子与弟弟徐敬猷和骆宾王、唐之奇、杜求仁等逃到润州蒜山潜伏。

能让这么多名人潜伏在此地,这座山至少不应该很小吧?

事实上,历史上的蒜山石壁嵯峨,景色壮丽,巍然屹立长江之滨,一有大规模军事,场面恢弘,可读一下许浑的《登蒜山观发军》:

羽檄征兵急,辕门选将雄。

犬羊忧破竹,貔虎极飞蓬。

定系猖狂虏,何烦矍铄翁。

更探黄石略,重振黑山功。

别马嘶营柳,惊乌散井桐。

低星连宝剑,残月让雕弓。

浪晓戈鋋里,山晴鼓角中。

甲开鱼照水,旗扬虎拏风。

去想金河远,行知玉塞空。

汉庭应有问,师律在元戎。


02

宋代的文学家苏东坡先后十多次来镇江,还在西津渡的蒜山松林中过了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

因为周围风景不错,交通也便利,苏东坡觉得这里非常好,想长期居住。(所以说现在开发商除了房子配套好,把交通便利也当作一项优势,这是有道理的。)

为此,他写诗给金山寺住持佛印,诗名为《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诗与金山元长老》。

诗中有“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的句子。

为了能隐居蒜山,苏轼又写诗给曾任大理寺知润州的好友许遵,谈及了自己想借隐蒜山的事:“酒泉钟鼓还江左,青壁丹崖借隐居。

现在我们游玩蒜山,能看到一座山亭,这也是宋代文人的佳话:

山亭叫蒜山“二翁亭”,宋代杨杰写了一本叫《无为集》的书里说:浮玉僧建亭蒜山之顶,丹阳新旧太守林子中希、杨次公杰首登之,因名“二翁亭”。


诗云:来陪杖履蹑孤峰,故老旁观叹二翁,海上波平千里白,江东兵壮万旗红;云开云合山头月,潮落潮生渡口风,须约蒙庄老仙客,凭阑直下看龙宫。

说明宋代时候,这里经常有文人雅士在这儿喝喝茶、写写诗,日子过得很惬意。


(王呈摄)

蒜山下是镇江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旅游观光胜地。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游览于此,留下传世之作。

为了纪念唐朝的两位诗人——传奇美女杜秋娘和杜牧,2004年,镇江雕塑工作者朱庆棠创作的京江女(京江亭旁)雕塑亮相蒜山游园,这尊用山东雪花白石料制作的雕塑高2.1米,以年轻时的杜秋娘为原型再现了京江女美貌多艺的纯真形象。


03

到了清代,蒜山还是很热闹,写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伟业,来到蒜山下还写了一首《满江红·蒜山怀古》

沽酒南徐,听夜雨、江声千尺。

记当年、阿童东下,佛狸深入。

白面书生成底用,萧郎裙屐偏轻敌。

笑风流、北府好谈兵,参军客。

人事改,寒云白。

旧垒废,神鸦集。

尽沙沉浪洗,断戈残戟。

落日楼船鸣铁锁,西风吹尽王侯宅。

任黄芦、苦竹打荒潮,渔樵笛。

后来的“京江画派”开派人物和杰出代表张崟老屋便在蒜山下,园内有书画轩、晴佳阁、友山阁、白华居、敦本堂、绣珠室、余斋等。

蒜山一点点的变小,一方面是地质变化,江水侵蚀和各种自然原因,另一个就是人为原因:

十九世纪后期,蒜山临近英租界,附近建有英、美领事馆。清代和民国年间,周边建有公所、商会、银行、医院、旅馆、茶楼及教堂等。这里是镇江近代工商业的开启地之一,也是中国近代邮电业旳发源地之一。

一繁华,就要修路,民国时候修江边的路,就近取材,就从蒜山炸山取石头。

民国时期的蒜山疮痍凄景,十分惨然;民国三十五年(1946)八月七日《新江苏报》:筑路取石子,蒜山昨起轰炸——

[保健社讯] 酝酿已久之重建江边马路一事,因市政工程局经费困难,迟延至今,未能兴工,现该局已决定计划,利用该路附近蒜山石子,作建筑路基路面之用,节省建设费用,其公告已载见本报。

昨(六日)该局派员,赴小码头蒜山实行首次取石工程,计爆破七次,约获得石子石块二十余公方。

据该局负责人云:全部完成江边马路,需石子四千余公方,爆破工程约需时四十余日。

文中“公方”,指立方米。搞工程炸山取石,节省了建设费用,但景点却被破坏了,难怪只剩下这么一座小小的山包。

上世纪50年代,在蒜山西侧有座江苏省治淮指挥部镇江储运站,蒜山就在储运站东侧,有半边身子挤在储运站里面。当时的蒜山,已经老化得时时往下掉石块。那些掉下的石块,只比土块硬点,若用结实的砖头去砸它,定然会使它粉身碎骨。

如今,蒜山经过西津渡的重建,现在的蒜山游园很有镇江园林特点,山旁的民居,改建成具有古典特色的“蒜山茶坊”,很有感觉。


如今的蒜山游园,绿树葱茏,鸟语花香,原本雄姿焕发的高山,却变得宛若一座盆景极宜怀古,蒜山已成为西津渡的一处旅游景点,正如蒜山亭楹联所云: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