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是科研人员最重要的荣誉,是学术追求和成就的体现。但对于大多数青年学者而言,职称评审是一个“内卷”且煎熬的过程。就像唐代的“循资格”、宋代的“磨勘”,要在漫长的等待中排资历,这固然是一种公平的选拔程序,但很容易磨平新秀的锐气。破格晋升政策就像一颗石子,打破了常规职称评审的平静湖面,掀起了涟漪,创造出新的律动。青年学者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对策研究方面,只要取得突出成绩就可以破格晋升,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


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对我而言既是荣誉也是责任。这份荣誉是对我过去学术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科研道路的激励。而这份责任,则要求我在新的起点上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术研究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我深知,破格晋升不仅仅是让我在职称上得到提升,更是对我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更高要求。我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深化对地方政府债务、工业高质量发展与企业管理创新等问题的研究,努力探寻在高质量发展中化解债务风险的治本之策。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我们应时刻以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为紧迫任务,将主要精力和科研时间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当中。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充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法宝,不断探索有助于实现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方法和路径,以自主知识体系的确定性来应对惊涛骇浪的不确定性。


大力推进职称破格制度改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很受鼓舞,认真做了准备,享受到畅通职称评审通道的红利,于2024年6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这让我有更好的条件开展科研活动,激励我笃行致远、创新突破。在此之前,所里已有两位青年学者破格晋升了职称。我明显感受到身边的学术氛围越发浓厚,全所年轻同志普遍更加潜心治学、努力进取,积极投身于有意义、有难度的科研工作。职称破格制度的实施,将厚植学术沃土、涵养人才生态,为我院新时代科研事业的发展持续注入创新活力。


随着我对社科院“三个定位”认识的不断加深,我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社科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这要求我在做研究时必须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强化政治意识,与一切错误思潮作斗争,从中国视角、中国立场出发研究中美关系。中国社科院是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这要求我在做研究时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在深耕基础研究的同时,围绕中美关系的重大问题开展有学理深度、实践价值的应用性研究,为党中央决策提出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中国社科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这要求我把基础性研究始终放在突出位置,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高质量的理论成果,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


在经济所工作的近十年时间,是我学术生涯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于2020年被评为副研究员,202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破格晋升职称后,我得到了院内外同仁的更多关注,扩大了自身学术影响力。可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推行的职称破格制度打破了论资排辈,对青年研究人员的快速成长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职称破格制度重点支持学术能力强的青年研究人员,有利于在全院形成积极向上、良性竞争的学术氛围。除职称破格制度外,近年来,我院还先后推出青年学者导师制以及“青启计划”“培远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制度,形成了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让青年研究人员无后顾之忧,可安心从事科研工作。


入院工作以来,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院、所领导的关怀和培养。中国社会科学院对青年学者进行了全链条全方位的悉心栽培。院领导多次强调,院党组决心采取有力举措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持续优化人才管理和评价体系,加大职称制度改革力度,鼓励和支持青年学者形成学术共同体,为青年人才搭建更多干事创业的平台,助力青年人才更快成长成才。这种全方位的支持,让我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我也有幸与院里许多资深学者和杰出专家共事,这不仅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学习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更让我受益于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这种经历是我学术生涯中无法估量的财富。


我此次有幸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主要得益于中国社科院优厚的人才培养政策和院所领导及前辈的指引提携。在我看来,晋升年限缩短对青年学者职业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助力,代表着院里的信任和期待,激励大家运用各自学术专长,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为民族复兴、强国伟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如今自己既已踏入这一更高的学术发展阶段,定会继续坚守学术报国的初心,认真做事,踏实治学,努力提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并拓宽研究维度,同步提升理论水平及对策研究能力,努力产出更具系统性、宏观性与整体性的高质量成果,力争使自己的研究对本学科的核心议题有所回应,对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有所观照,对国家的战略所需及学科的繁荣进步有所助益。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探索实施职称破格制度改革,在学术研究、智库研究及教书育人等方面给予青年科研人员诸多支持,为青年人才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的职称破格制度,一方面,树立了高质量导向,打破了论资排辈,使青年学者不因为研究所指标限制而影响学术发展之路;另一方面,直接赋予了青年科研人员进一步强化学术研究能力的内源性动力。职称制度“破立并举”,让“想做且能做高质量学术研究”的青年科研人才不再“望职称兴叹”,而是纷纷“脱颖而出”。这种“立标杆式”的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极大地激活了科研人员创造潜能与科研生产力。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持续优化人才管理和评价体系,通过推进职称破格制度改革,实施青年学者导师制、“青启计划”、青年人才“培远计划”等举措,助力青年科研人员更快成长成才。通过比较我本人与其他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朋友的经历,能够感觉到中国社科院对青年人才的激励、培养和支持力度是相当突出的。根据院党组统一部署,民族所结合自身特色,从“坚持‘田野育人’,弘扬深入调查研究优良传统”等四个方面进行总体设计,通过开展有组织科研,抓好研究室建设,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让我们不仅得到了锻炼,更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我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掘自身潜能,也越发确定自己来对了地方。


“天下兴亡,匹夫与有责焉”。关注国家建构、民族融合、文化认同等现实问题,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学问,岁寒松柏而后凋,淬炼节操以担当,正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有风骨、学术有品位、殿堂有尊严”的贴切写照。我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者,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提升理论水平是自己的职分,践行院党组的要求、锚定时代的诉求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年人的成长,开始时或多或少都是迷茫的。我经过不同的研究单位,更换过多个研究领域,也曾经迷茫过、苦恼过。幸运的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提出的“三项共识”为我指明了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加快了我的成长。“三项共识”是宏大的,但它不是个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地为我和更多青年人提供了干事和成长的平台,让大家从中受益。近年来,我努力践行“三项共识”。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上聚焦党和国家关心的平台经济治理和发展问题,借助平台经济规范发展的东风,在顶级和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以往零散研究基础上真正有了个人的代表作。另一方面,围绕平台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形势,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每年发表五六篇理论文章,提升了社会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评价体系和职称评价标准,也围绕“三项共识”加大了高质量学术成果、智库成果和理论文章的权重,这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集科研、教学、期刊、智库于一体,具备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不可企及的研究条件。我所供职的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是全院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研究所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学研究传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是幸福的,学术名家云集于此,便于求教,更能从其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即谓“见贤思齐”。在学术最高殿堂工作,多重身份模式也有助于加速个体成长。除了从事研究工作,我的本职工作是《文学评论》的一名编辑。该期刊作为全国性大型学术刊物,被视为文学研究与理论批评方面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一级学科期刊。身为《文学评论》的编辑,我将“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作为工作指针,以编辑身份参与并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定位”目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