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前瞻谋划,高目标、高标准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打造人才成长全周期资助体系。“长城学者计划”就是该体系的重要一环,旨在更好支持一批学术领军人才潜心研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成果、出学术大家的良好科研环境,努力打造新时代“中国学派”。2024年“长城学者计划”启动以来,16位学术领军人才从学术研究、田野调查、科教融合、学术传播等方面讲述着自己的“长城故事”。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有这样一些学者,他们肩上有清风明月和使命担当,将自己的学术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担起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任。他们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入选“长城学者计划”的16位学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践行“三项共识”,潜心学术研究,扎根学术田野,用智慧与坚守,勾勒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传承发展的学脉风骨。
近日,记者走近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长城学者,听他们讲述一年来的学术心路。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长城学者们虽然专业不同,却有着共同的追求。他们埋首古籍、奔走田野,传承学脉、锐意创新,提出的新学问、新观点、新论断层出不穷,努力在古今之变中、在独到深入的研究中各成一家之言,不断在学术版图上铸起新的知识丰碑。
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
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党圣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党圣元长期从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中国形态化、当代形态化研究,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在认真、反复思考之后,他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编年史”为研究课题申报了“长城学者计划”,并成功入选。
党圣元向记者介绍,他的研究从历史的纵深度和现实的广阔度两个维度展开,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从百余年前传入中国起,在中国丰富、复杂的社会语境中,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引领下,如何在与中国的现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汇的过程之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中国形态化、当代形态化的。以历史的发展轨迹和成功经验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的开拓性和创新性。“经过一年来的研读思考,我已经对这一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方案和编撰体例,并数次征求过学界同行们的意见与建议,目前正在按照已经确定好的方案和体例进行编撰工作,并且围绕这一课题已经写了几篇阶段性研究论文,有的已被采用准备刊发,有的还在继续修改定稿过程中。”他欣喜地告诉记者。
回想一年前的“长城学者计划”启动会议,党圣元仍印象深刻。他说,从那天起,自己就深感如期圆满地完成这一工作任务绝非易事,需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并贯彻落实到自己的科研实践之中,需要高度凝神聚气、苦读深思、辛勤笔耕。他表示,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将更加努力工作,力争取得突出的优质的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
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郑大华
三十余年磨一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郑大华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个人著多卷多册《中国近代思想通史(1840—1949)》,共3卷6册、315万多字,第一卷、第二卷为郑大华个人独著,第三卷由郑大华提出写作大纲和子目后,与鲁东大学教授俞祖华分头撰写,最后由郑大华统稿、定稿。出版后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称为“近年来近代思想通史著作的优秀代表”。他于2024年6月又出版了积20年心血撰写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通论(1840—1949)》一书,该书不仅入选了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还入选了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重大成果。“如果说要谈自己的学术心得,那就是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做研究。”郑大华告诉记者。
郑大华的“长城学者计划”项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正好与他长期关注的课题结合起来,而非另起炉灶,彰显了他一贯的做学问要“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原则。郑大华说,我这40多年来做学问的体会,就是选择好研究的方向和课题后,要持之以恒,坐得住“冷板凳”,千万不能见异思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做人做事都贵在坚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
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明德
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世界各国均制定有版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明德从2023年开始撰写《知识产权法典专家建议稿及其说明》。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是一项基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发展新动向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工作。事实上,这个研究离不开李明德长期以来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深刻洞察与关注。他表示,在长年坚持知识产权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入选首批“长城学者计划”,对于自己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激励。在未来的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将在学术研究方面加倍努力,出成果出精品,圆满完成预定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 赵一红
“长城学者计划”对于培养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的后继人才同样具有重要现实作用。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与教育一体化具体工作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赵一红认为,以“长城学者计划”立意为目标,能够有效促进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一体化,探索科教育人发展新模式。
在她看来,运用科研机构与教育机构以及教育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可以促进科研、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深度交流与转换。以“长城学者计划”为契机,赵一红实施学生田野课堂训练,将田野调查与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结合起来,突出实践育人,开拓课程思政“第二课堂”,把价值观、人民观、社会责任等融入其中,助推科研、教育、学生培养一体化发展。
她告诉记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平台、为中国社科院培养更加出色的人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院‘长城学者计划’赋予每一位学者的使命”。赵一红表示,将以长城学者荣誉为责任和使命,在建立产、学、研政校合作一体化育人平台、助推科教融合向纵深发展方面作出贡献。
荣誉加身心愈坚,重任在肩始向前。在学术新征程中,各位长城学者不断向学术高峰迈进。他们信念坚定,方向清晰,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述学立论,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宗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计划”纪实之一:大道无方 绽放“自主”光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计划”纪实之二:筇杖生涯 行走于田野之中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