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李德生,1916年出生在河南新县,14岁加入红军,他的军事生涯从红四方面军起步,后来进入刘邓大军,又在抗美援朝中崭露头角。尤其是在金城防御战和上甘岭战役中,他的勇敢和智慧让他成了敌人头疼的“硬骨头”,也让部队对他心服口服。
李德生回忆:我亲身参与的金城防御战
五次战役后,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敌我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指导方针。军事上则实行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以削弱敌人,壮大自己,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最后战胜敌人。
1951年7月10日,敌人被迫与我进行停战谈判,当其无理要求遭我拒绝后,中断谈判,向我发动“夏秋季攻势”。
11月3日至8日,我军奉命接替67军在金城地区的防务,归第20兵团指挥。
编者按:用脑子打仗的李德生
为坚决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我师进入防御阵地后,坚决执行了军部提出的防御作战的5个思想:即:
1.坚守阵地,积极防御,大量歼灭敌人。2.持久作战,艰苦斗争,克服困难。3.在实战中学习,打一仗进一步。4.一切为了胜利,全力支援前线。5.人人争取立功,发扬荣誉。我们要求全师干部战士熟记这5条,形成上下一致的认识。思想统一了,就出战斗力。
我师阵地,西起金城南北公路,东到北汉江,横宽14.9公里,纵深15.5公里。防御地区的地形特点是:西部较为开阔,东部山高路窄,敌我阵地极为靠近,西部600高地与敌阵地仅一沟之隔,东部的科湖里南无名高地与746.5高地均搜入敌阵地,而与我后方阵地却有一沟之隔。我师当面之敌,西部是美军24师,东部为南朝鲜6师第2团。
根据这种地形和敌情,起初,我们是后三角配置,以103团担负西部、104团担负东部防御任务,各自的防御正面都是7公里多。105团为师预备队。
我师上阵地之初,正赶上敌人“秋季攻势”后的所谓“余威”,敌人不断以一个排到两个营的兵力对我进行骚扰和进攻。我师在第一线的指战员依托野战工事,在上级各种火力的支援下,英勇机智地进行战斗,歼灭了大量的敌人,守住了阵地。
在粉碎敌人的进攻中,我一直在一线阵地上指挥。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两个团在前、一个团在后的后三角部署,每个团防御正面太宽,一线14.9公里的正面只有4个营防守(每个团也面两个营,后面一个营),兵力太少,通信手段落后,电话线经常被敌人炮火摧毁,团的机动力量少,敌人很容易从某一点突破。此时,电话联系不上,弹药送不上去,伤员运不下来,师预备队远在10多公里之外,被敌飞机、炮火拦阻,不能及时赶到,就是赶到了,因地形敌情不熟悉,也难以发挥战斗力。
比如11月17日,南朝鲜军6师2团以两个营向我104团狭长阵地发起进攻,我6连坚决抗击,经4小时激战,歼敌360余人,但敌我力量相差太悬殊,地形又对我不利,工事被毁,阵地被敌占领。后我投入两个连的兵力反击,才收复了阵地,但付出了很大的伤亡。
编者按:打仗用兵不能受常规概念的束缚。
我前沿阵地多次出现丢失后再反击收复的情况,说明我们防御阵地的韧性较差。我们决定打破常规,改变后三角兵力配置,把3个团全部部署在一线。我向军长曾绍山作了请示并陈述了理由:3个团投入一线,每个团的防御正面从7.5公里减少为5公里;兵力集中,空隙减小,纵深增加,韧性加强,各团一线部队和预备队之间距离短,后面和前面联系方便,平时可以轮番到前沿锻炼,熟悉敌情地形,战时能迅速增援前沿,充分发挥战斗力;起伏的山地,敌人能展开兵力的地方少,不可能集结部队进行大规模的进攻,我们占据几个主要制高点,以点制面,多控制预备队,对敌团以下兵力的进攻,各团投入预备队营,就能解决问题;我侧翼有友邻部队防御,防御纵深没有后顾之忧,更有利战斗勤务保障。
曾绍山军长经过分析研究,在电话里又跟我进行了讨论,批准了我们的方案。
11月底我们把105团插入阵地,这样,103团担负西部正面4.8公里;105团担负中部正面5公里;104团担负东部正面5.1公里的防御任务。实践证明这种并列部署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从1951年12月到1952年3月这4个月时间内,敌人向我发动了大大小小的进攻达40多次,都被我击退,没有丢失一个阵地,并歼灭了大量的敌人。
那几个月,军委组织有关军区的同志到前线参观,开始,一些人对我们把3个团并列部署有看法,认为这既不符合传统经验,也不符合野战条令规定,有人甚至还拿苏军卫国战争的例子作根据。我给他们摆敌情,论地形,讲战例,充分阐述了我们这样部署的依据,他们感到很有道理。后来,我军31师也采用这种配置方法。
列宁曾经讲过:“战争是一种形式繁多、差别万千、错综复杂的事物。不能用一般的模式硬套。”毛主席说:“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
打仗用兵不能受常规概念的束缚,而是要在总的战略原则指导下,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战略战术,使用最合适的兵力和部署,才能符合具体的客观实际,这才是战争中的唯物主义;这就是古人讲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体会“妙”就是灵活性;“心”就是指挥员慎重的考虑。
我军接受防务之初,阵地上工事少,只有简单的掩蔽洞。开始,部队在这个基础上构筑开掘式加掩盖的工事,虽然也考虑到了敌人的重型炸弹、炮弹的破坏力,但仅仅强调顶盖的厚度,所谓“坚不坚、一丈三”。战斗实践证明加掩盖的土木工事,经不起敌人重型炸弹和炮弹的袭击。746.5高地105团3连前沿排一个顶厚4米多,被复直径20厘米以上木料6层的土木质掩蔽部,被敌人两发8英寸重炮弹击毁,在掩蔽部内的12名同志全部牺牲。这一血的教训,迫使我们深思一个问题:构筑什么样的工事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11月中旬,天降大雪,我和作战科长狄循爬山越岭,到前沿阵地寻找答案。战士的创造给了我有益的启示。刚上阵地,103团7连2班将原来的“猫耳洞”向里再挖进六七米,构成一个坑道掩蔽部;104团4连副指导员邓从宽同志,带领3班战士也挖了同样的坑道掩蔽部。这两个坑道掩蔽部都经受住了敌人重型炮弹的轰击。以后,守卫在746.5高地上的104团3营指挥所更向前发展一步,他们把坑道挖通,并且加了被复,敌人每日上千发的炮击都安然无事。
这充分说明,坑道是适合朝鲜战争这样现代化条件下战争的工事。我组织各团领导在前沿阵地召开了“筑城”会议。大家参观了前沿阵地的雏型坑道,一致认为这是一线官兵摸索实战经验的结晶,可以在全师各阵地上推广。
刚开始构筑坑道时因没有经验,加上每日还要与敌人战斗,进展较慢,特别是在坚石上作业进展更慢,每日只能
掘进10几厘米。怎样才能提高速度?我带一名作训参谋到
一线阵地查看“筑城”情况。当我们来到600高地时,发现103团5连2班矿工出身的副班长王锁昌同志创造的“分组作业法”,全班40天时间,打穿了一条长90米,高1.3米,宽1.4米,并有4个坑道口的坑道。
我问王锁昌:“你怎么想起分组作业法?”
王锁昌回答说:“人多工具少,坑道里转不过身来,你碰我,我碰你,我觉得这样下去又累人又误工,就把全班分成3个组,每组3个人,8个小时换一次,日夜不停工,人不疲倦了,进度也快多了。”
我又参观了他们的坑道,发现他们还搞了3个铁匠炉,自修钢钎等工具。我觉得王锁昌这个班不等不靠,想办法,动脑筋,创造了“筑城”的好经验。我给这个坑道取名叫“红旗洞”。我们在这里又开了一次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并给王锁昌同志记一等功一次,5连2班记集体二等功一次。
全师上下很快行动起来,工具缺乏时像王锁昌班那样搞铁匠炉,自制和修理工具;爆破缺乏炸药时,拆除没爆炸的炸弹、炮弹掏炸药。同时,我们还把二线部队和各后勤分队组成强大的运输队,不停地给前沿阵地送工具器材和炸药。
10几公里长的前沿阵地,锤击声叮当,爆破声隆隆,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筑城”竞赛,开展了立功运动和给坑道命名活动。
短短几个月,共挖成坑道675条,全长21065米,各种掩体
7172个,交通壕217020米,屯兵、屯粮、屯弹有了可靠的保障,人员伤亡大大减少,为进一步稳固阵地,战胜具有优势装备的敌人,创造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在两军相持、战线较为稳定时期,毛主席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积小胜为大胜”的作战指导思想。为了贯彻执行这一重要指示,我们要求部队,大力开展冷枪冷炮狙击敌人的活动,积小胜为大胜,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为了把这个活动开展好,师里办了教导队,组织班、排骨干集训。各营连的神枪手们努力掌握敌人活动规律,认真总结冷枪冷炮消灭敌人的经验,在几百米距离内,敌人一露头,就把他消灭,搞得敌人心惊肉跳,白天不敢随便出来。
在以冷枪冷炮狙击敌人的同时,我们还主动出击,积极歼灭敌人,把斗争焦点推向敌人前沿。我师一线上的作战分队,广泛采取偷袭、强袭、伏击、反伏击等作战手段,积极歼灭和消耗敌人,搞得敌人不得安宁。12月9日夜,103团5连李汉章等7人,组成战斗小分队,深入敌轿岩山主阵地,连续打掉5个地堡,歼敌5个班。敌人误以为我军发动反击了,整个阵地一片混乱。敌人连遭我小分队的袭击后,十分惶恐,日夜龟缩阵地,有些美军到夜间都不敢出来大小便。
后来,敌为防我偷袭,在阵地前沿安放了许多微型无线电侦听器材,我军很难再摸入敌阵地。
敌人龟缩在工事里对我筑城是好事,但也使我们对当面敌情变化了解少了。我向几个团长交代,能不能在近期内抓几个“舌头”来。正巧105团阵地746.5高地前一个石洞里原住着一户朝鲜人家,只有姑嫂俩,最近搬走了。团长许四则与侦察股长陈德平、侦察排长姜兴福反复研究,决定选两名侦察兵巧装这朝鲜姑嫂俩,将敌诱出阵地。12月22日
至30日,“姑嫂俩”每天在石洞里出没,侦察排在石洞附近的雪地里设伏7昼8夜,终于引出美军一个排,被我杀伤20多人,活捉2人,经过审问,弄清了当面敌情。这一成功战例受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嘉奖。
我前沿部队越打越聪明,采取各种手段打击敌人。1952年1月22日夜,103团5连连长李阎贵率领两个排摸入敌阵时与敌巡逻队遭遇,他们抢占有利地形,采取拦头、截尾、击腰的战术手段歼敌39名,俘敌4名。104团、105团侦察排也连续设伏成功,歼敌50多人,俘敌3人。我们还经常组织一线分队前出阵地,采取抵近爆破、发射枪榴弹和埋设反坦克地雷等方法,与敌坦克周旋,打击“乌龟壳”的威风。103团4连张再云班,根据敌人坦克外出活动的特点,巧布地雷阵,在中芳坪附近,一次就炸毁美军坦克6辆。
1952年4月,我坑道工事大体完成,我们在巩固阵地的基础上,“抱住敌人的腿”,与敌人展开了“挤阵地”的斗争,变敌我之间的空白区为我进一步打击敌人、巩固我主阵地的前沿阵地。西部的103团越过深沟,完全控制了沟南轿岩山下的中芳坪东无名高地和栗洞以西无名高地。105团将双岭洞西南无名高地一个小组阵地前伸了200米,扩大为1个排阵地,直逼栗洞东山敌阵地前;746.5高地阵地也向前延伸。这样敌我之间的空白区基本为我占领,我师全线直逼敌人阵地前。
敌人不甘心这些空白地为我占领,不断发起攻击,企图从我手中夺取这些阵地,我们乘机大量歼灭敌人。1952年5月31日,南朝鲜军6师19团两个连兵力向我105团4连1排阵地发起进攻。激战3小时,歼敌一部。因敌我力量太悬殊,为减少伤亡,1排各班分别转入坑道坚守,表面阵地遂为敌人占领。这时我主阵地集中20余门火炮,对阵地上敌人轰击,坑道内我军向坑道口附近敌人射击,内外夹击下,敌遭重大杀伤。战斗中,敌人曾向坑道内投掷了一个约30公斤的炸药包,共产党员、排长常国华冲至坑道口,拔下导火索,保护了全排人员及坑道安全。这次战斗持续8个多小时,歼敌150余名。常国华荣立一等功。
我们认为,这是一次利用坑道,以少胜多的防御战,对整个金城防御部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和机关的同志到一线了解总结了常国华排依托坑道歼灭敌人的防御战术。
其经验:(1)依托坑道保存有生力量,利用野战工事大量歼灭敌人;(2)敌优势兵力占领我表面阵地时,我则退守坑道。进入坑道后,坚守坑道口,消灭敢于接近坑道口的敌人;(3)我后方炮火则集中对占领表面阵地之敌进行轰击;(4)当我第二梯队向占领表面阵地之敌反击时,退守坑道的同志,则予以配合,恢复阵地。这个经验报到军里后,在全军推广。
随后,我师多次利用坑道反击敌人的进攻获得成功。
6月14日至17日,南朝鲜6师19团又以8个连的兵力,在飞机24架次配合下,先后再次向我双岭洞西南无名高地,连续4天发动进攻。我防守分队被迫数度进入坑道,一到晚上,则对占领表面阵地的敌人,进行胜利的反击,夺
取表面阵地。每次反击获胜后,酌情轮换防守分队,在连续4昼夜的争夺中,我共歼敌560多名,俘敌2名,阵地始终在我控制之下。
7月7日23时55分开始,南朝鲜首都师1团3营,在飞机和大量火炮的配合下,向孤岘西南我105团9连2排阵地猛攻,1小时内阵地落弹1万余发,我野战工事大部被毁,经4小时激烈战斗后,2排转入坑道作战。当晚,105团7连进行反击,在炮火支援和我转入坑道人员的配合下,仅24分钟就夺回全部阵地,并连续击退敌一个排至两个连兵力的10余次反扑。战斗至9日结束,共毙伤敌450余名,使敌完全丧失战斗力。我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
经过巩固与扩大阵地的斗争,我大量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阵地更加巩固,部队士气越来越高。而敌人在这3个多月的时间内向我师阵地发动的13次大的进攻都以失败告终,士气更为低落。我军大规模向敌出击的时机已经成熟。按军要求,我们决定选择座首洞东南无名高地与690.1东北无名高地,作为主动出击的目标。
8月5日,我104团两个连,一举攻占座首洞东南无名高地(敌称“京畿山”,因守敌是南朝鲜军“京畿师”部队),全歼守敌。接着我与敌展开了连续两昼夜的争夺战,歼敌500余名。在这次激烈的争夺战中,我104团4连出现了舍身杀敌的英雄杨春增。8月6日,4连3排副排长杨春增,率一个班打退敌人7次反扑,阵地上只剩他和卫生员牟元礼时,敌人又开始反扑,他命令牟元礼去找弹药,自己待敌接近后,手持最后一个手雷冲入敌群,壮烈牺牲。战后,志司给他追记特等功,授“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共和国英雄”称号。我军广泛开展“向杨春增烈士学习,做杨春增式英雄”的活动。为了纪念杨春增烈士的英雄业绩,他的家乡河北省沙河县为他修建了纪念碑。
9月6日,军决定由我统一指挥34师101团和35师104团,同时出击座首洞东南无名高地、690.1东北无名高地和618高地。9月6日17时50分,我攻击分队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向敌发起冲击。6分钟后,我104团首先占领了座首洞东南无名高地,歼敌两个班并打退敌人从班到排的12次反扑。同时,101团向690.1东北无名高地发起攻击,经激战,占领了这个高地。敌人猖狂反扑,战斗异常激烈。我命令105团7连投入战斗,到13日共歼灭南朝鲜首都师1600余人。9月6日18时10分,我指挥101团主力向618高地发起攻击。我攻击分队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突破前沿后,从左右两侧穿插迂回,守敌在我猛烈打击下,死伤大部,敌人被我压入工事内,激战至23时,全歼守敌,占领了618阵地。
敌先后投入南朝鲜首都师第1团、机甲团及南朝鲜第3师10团等部,在航空兵、炮兵掩护下,不惜代价,轮番攻击,妄图夺回阵地。我101团与敌反复争夺54个昼夜,先后与敌约150个连的兵力激战197次,共歼敌3954人。
经过座首洞东南无名高地和690.1东北无名高地的6次争夺战,南朝鲜“京畿师”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其中的26团和1团,已丧失了战斗力,不得不把防守座首洞东
南无名高地的任务移交给南朝鲜第3师接替。“京畿师”不能继续防守“京畿山”,被迫紧缩在东起690.1高地,西至栗洞东山之间的狭窄地带,惶惶不安,惧我再攻。为此,新华社专门发了通讯:《“京畿山”上痛歼“京畿师”》。我取得多次争夺战的胜利后,士气更加高涨,战斗经验更加丰富。
为了扩大防御阵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我又向栗洞东山611高地之敌发起攻击。
栗洞东山地势较高,面积约1平方公里,是敌防御前沿较突出的一个支撑点,因其形似圈椅,故名椅子山,为南朝鲜“京畿师”机甲团2营6连、5连两个排、两个营属火器排,共8个排兵力防守。为了迅速占领阵地,减少我方伤亡,大量消灭敌人,我们攻打611高地时,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我带作战科长狄循和103团团长王西军等,到离敌阵地最近的龙鹤山上观察敌人阵地,看了整整两天,并派103团3连试攻一次,敌火力点暴露后,3连立即撤回。摸清了敌火力点。
我们就想对策,决心发挥直瞄火炮的威力,迅速有效地摧毁敌人的工事和火力点。我决定把配备我师的坦克、自行火炮全部运到龙鹤山我阵地前沿。为了不被敌人发觉,一到夜晚,要求炮兵火力掩护,在隆隆的炮声中我们组织大家连推带拖,硬是把4辆坦克、4门自行火炮开到了山上,挖好掩体,对坦克、火炮进行充分伪装。火炮到位后,我们采用解放战争中打襄阳西门的办法,把敌阵地上的火力点编号,各门火炮打击的目标都明确分工。主攻分队103团2营还选择相似地形进行了演习。
10月6日16时15分,我坦克、自行火炮、迫击炮等大小60多门火炮一起开火,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配属我师的12门卡秋莎火箭炮打两个齐放,敌阵里一片火海。我103团2营6连仅以4分钟时间就夺取了主峰。18时,611高地被我全部占领,共毙敌300余名,俘敌63名。在以后的4天中,敌人以一个营的兵力向我反扑21次,均被我击退。此次战斗,共毙伤俘敌营长以下1000余名。
经过此次战斗,进一步扩大了我方阵地,改善了我们的防御态势,同时,使部队得到了更大的锻炼,特别是丰富了对敌坚固设防阵地进行攻击的经验。这次战斗,后来被军事科学院编为抗美援朝作战经验战例之一。
攻占栗洞东山主峰战斗中,我师屡建战功的著名英雄、103团6连1排长刘凤勇同志,为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为表彰刘凤勇同志的功绩,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了特等功,并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他所在的6连1排也荣立集体一等功。
遭到多次打击后,南朝鲜首都师几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不得不仓皇撤离阵地。该师师长也因“作战不力”,被李承晚撤了职。
9月间,我被任命为第12军副军长,仍在师前线指挥所,继续指挥战斗。11月1日,我师胜利完成阵地防御任务,后把阵地交给67军防守。
金城防御一年,我师先后与美军24师,南朝鲜3师、6师、8师、首都师进行大小战斗421次,共歼敌19000余人,胜利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防御作战任务。
毛主席在著名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科学地论述了积极防御与消极防御的关系,他说:“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在金城防御中,我们较好地贯彻了毛主席“积极防御”、“零敲牛皮糖”的作战指导思想,在构筑坑道、巩固扩大阵地、主动向敌出击三个阶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对一线进行指导,在防御、攻坚、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作战中,积累和丰富了经验,为以后参加上甘岭战役夺取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