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圳美术馆主办,宋文治艺术馆(太仓名人馆)、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协办,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学术支持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宋文治先生诞辰105周年深圳特展”于2025年1月4日—2025年4月6日在深圳美术馆(新馆)二层4、5号展厅展出。


展览现场

深圳是伴随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崭新城市。回望深圳美术事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众多美术名家如程十发、陆俨少、唐云、宋文治、关山月、邵宇、吴冠中、赖少其等来到这片热土,用他们的艺术和智慧助力深圳美术事业的起步。作为深圳当时唯一的专业美术展览机构,深圳美术馆见证了这些美术菁英在深圳的经历和他们为深圳美术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因此,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开放一周年之际,深圳美术馆启动了“美术菁英在深圳”系列展览项目,计划持续策划推出一批有深圳故事的艺术名家展览,邀请观众走进美术馆,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深度感受大师艺术风采的同时,也重温一段有关少年深圳的人文旧事。


展览策展人李原原现场导览

适逢宋文治先生诞辰105周年,深圳美术馆举办“美术菁英在深圳”系列展之“轻舟已过万重山——宋文治先生诞辰105周年深圳特展”。本次展览分“学习之山·兼收”“开拓之山·自性”“重生之山·坚守”“创新之山·突破”“传承之山·回归”五个板块共展出80余件宋文治先生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创作手稿、往来信札等,并特别设置了“与深圳同舟行”篇章。这个展览不仅是对宋文治先生艺术成就的展示,呈现他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讲述他与深圳的特殊情缘,更重要的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通过艺术感召,链接宋文治先生的个人品质与深圳的城市精神,引领个体冲破阻碍、翻越人生的万重山。


展览现场

宋文治先生一生善学思变,博采百家之长而为我所用,师古不泥古,卓然成自格。他明心自性,守正持恒,他的天赋与秉性,正是其包容兼收、变法创新尔后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根基。展览名称“轻舟已过万重山”取自宋文治先生多次创作的峡江题材作品。宋文治先生的一生,舟发太仓,风雨兼程,可谓“关关难过关关过”。他面对困惑和挑战,不断攻克难关、走出逆境的积极态度,正如轻舟一叶过重山。他在艺术成长道路上表现出来的品质以及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性格,与深圳“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完美契合。


20世纪90年代宋文治先生在深圳碧波居

宋文治,1919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省太仓县城厢镇。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曾在太仓、安亭从事美术教育达16年。在这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余,学习研究中国山水画技法,又拜上海山水画名家张石园、吴湖帆先生为师,并得到当代著名画家陆俨少、朱屺瞻先生的指导,为传统山水画技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江苏省国画院筹备成立,宋文治先生调到画院,先后任院长秘书副画师等职。1977年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教授,第四、五、六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9 年8月10日,宋文治先生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1岁。


1978年12月“江苏省上海市中国画版画联展”在深圳美术馆隆重举行,图为画家吴作人、萧淑芳、谢稚柳、宋文治、亚明、陈佩秋等在深圳美术馆前合影留念


1995年宋文治先生参加深圳城市山水画创作研讨会

与深圳同舟行

在艺术上,宋老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在事业上,宋老也是与时俱进。他热情地拥抱改革开放,老骥伏枥,为新时期的美术事业奉献了力量。宋老爱深圳,对于年轻的特区的文化建设倾注了心血。深圳画院的建设,宋老更是当作自己的事情。从选地、建房子,到画院初期改革的思路,学术课题的提出和创作交流活动的组织,宋老都关心参与。我是院长,宋老是顾问,而且是一个尽心竭力、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顾问。对深圳市的文化工作,他也常常给市领导积极建言。与其他老先生不同,宋老真正把自己的修养、才智和经验奉献给新时期中国美术事业和特区的文化建设了。我认为,这应该成为宋老整个艺术生涯的不可忽略的内容和重要的成就。

——《松石斋访谈录/与深圳同舟行:董小明访谈》节选


宋文治《深圳画院》50cm x 60cm 20世纪90年代 深圳画院藏


宋文治《百花争艳庆回归》54×38cm 1997年 宋文治艺术馆藏


亚明 宋文治 魏紫熙《黄山松云》 65x45cm 1978年 深圳美术馆藏


宋文治《艺苑之光(贺词)》书法 1986年 深圳美术馆藏

学习之山·兼收

宋文治浸润在江南的文化环境中,自小就展露出绘画天赋。青年宋文治以古为师,人物、花鸟、山水均有探索,并在苏州美专系统学习素描、水彩等西画技法,最终选定了山水画的创作方向,画艺渐入佳境。随着与朱屺瞻、张石园、陆俨少、吴湖帆等艺术大家的学习交往,结合实地写生,逐步走出了自己的艺术新路,开启了个人山水画创作新境界。


宋文治《江南春朝》67cm×49cm 1962年 宋文治艺术馆藏


宋文治《西庐老人笔意》90cm×34cm 1949年


宋文治《北温泉道中》49.5cm×38cm 1962年

开拓之山·自性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用传统笔墨表现新中国新河山成为当时艺术界最重要的课题。江苏省国画院所组织的“两万三千里”写生实践,成为应对山水画革新课题的成功例证。宋文治与傅抱石、钱松嵒等名家巨匠同行,“以现实主义发展浪漫主义”,将笔墨新意与山河新貌相融合,不断思考和寻找自己艺术的突破口,创作出以《广州造船厂》《山川巨变》《江南春朝》等为代表的反映工农业建设和革命圣地的系列作品,在同时代、同题材的创作中脱颖而出。


宋文治《山川巨变》77cm×98cm 1960年 宋文治艺术馆藏


宋文治《太湖清晓》 82cm×148cm 1973年 宋文治艺术馆藏


宋文治《扬子江畔》 100.3cm×136cm 1973年 宋文治艺术馆藏

重生之山·坚守

江南太湖是宋文治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创作,已然有了独特的面貌。改革开放以后,宋文治怀揣着对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向往,转向对文人绘画创作情境的坚守。他善学思变,承古出新,在艺术创作上实现了“井喷”式爆发,江南、太湖、峡江、黄山这些传统题材在他的画笔下呈现出独属于宋文治的新意境——清新隽秀、诗画交融。


宋文治《春风绿遍江南岸》 45cm×60cm 1990年


宋文治《春山浮云》 27cm×48.5cm 1980年


宋文治《黄山晴雪》 43cm×77.5cm 1977年


宋文治《李花春雨江南》 46.5cm×94cm 1978年 宋文治艺术馆藏


宋文治《轻舟已过万重山》87cm×60cm 1980年

创新之山·突破

20世纪80年代,宋文治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开阔了视野。他大胆吸收中西绘画精髓,将泼彩、泼墨以及西洋画的光影色彩技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勾勒、皴擦巧妙地融于一体,开创作了全新的个人艺术风格——“小泼彩”,为中国山水画推陈出新提供了又一新的典范。


宋文治《黄山石笋峰》27cm×38cm 20世纪80年代


宋文治《黄山晓云图》35cm×50cm


宋文治《黄山云》41cm×32cm


宋文治《幽涧图》37cm×45cm 1985年

传承之山·回归

面对八五艺术思潮以来否定中国画的言论,老年宋文治以自信的姿态回归传统,从博大的传统艺术中的发现新营养,启发新灵感,拓展新境界,可谓是老而出新,越老越新。


宋文治《松竹幽居图》 38cm×45cm 1992年


宋文治《深山藏古寺》38cm×52cm 1991年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